
2020年上源头土话土话.docx
19页2020年上源头土话土话 上源头土话 我始祖由福建徙宜章城城居数代,廖公受敕封后定居上源头研究上源头土话的形成就需要研究湘南土话、宜章土话、梅田土话 争奇斗艳——宜章土话漫谈(一) 在语言学上看来,宜章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其他地方,话语上通常都有一定的方言代表,比如吴方言、粤方言、闽南语等等但是处于湘南大地的宜章没有,方言学上虽把宜章列为西南官话区,实际上这里话语犬牙交错,互相渗透,往往一个村子与一个村子之间话语就截然不同,难以理解现在语言学上把这一带称为“湘南土话区”不过还好,在这中国方言土话最为复杂的地方,这里是典型的双方言区,对于宜章的大部分人来说,都至少会说两种话语,一种即为自己家里的土话,用于在家里交流;另一种即西南官话,用于外面的大众场合或与其他地方的人进行交流 也正因为话语众多,而且分布交错,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又受到强势的西南官话的影响,因此,常用的词汇都有文白两读之分比如,同一个“家”,在本来的话语中特别是很口语化的词语中,应该读为“ga(人家)”一类的音但是受官话影响,在文绉绉或者说官方话的引进词语中则读为“jia(国家)”了。
这种情况特别常见 根据相关的研究,宜章的土话可以分为三个大片: 赤石片 即宜章所说的“上乡话”,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北部的瑶冈仙镇、长策乡、里田乡、新华乡、平和乡、赤石乡以及杨梅山镇的部分村,以赤石乡土话为代表 梅田片 主要分布在中部铁路沿线的麻田镇、梅田镇、浆水乡等地,以梅田土话为代表 一六片 宜章所说的“下乡话”,分布在南部的迎春镇、一六镇、岩泉镇、黄沙镇、栗源镇以及长村乡、东风乡、白沙乡、笆篱乡、天塘乡、关溪乡、莽山乡等地,以一六土话为代表 三种土话各有特点,一般来说彼此不能通话 除了官话和土话,还有一种所谓的“军话”,这种话类似宜章官话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在下乡的笆篱堡、白沙圩、关西圩一带另外,东风、天塘、莽山等乡讲的土话,实际是具有当地特点的客家话 赤石话、梅田话和一六话是宜章土话的典型代表,“军话”是受到这三种土话影响的官话变体究其原因,下乡人都知道,宜章有三堡——栗源堡、黄沙堡和笆篱堡,在古代的时候作为军事重镇挺立在山岭重重的宜章南部,当时的军官和士兵,按照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公职人员,自然是说“普通话”的,也就是当时在政府衙门交流所用的官话。
而这些军官士兵据《宜章县志》记载来到后便驻扎在了宜章的栗源、黄沙和笆篱等地,在当地娶妻生子,世代繁衍,因此,所操用的官话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受到了当地土话的影响现在看来,军话除了音韵调与宜章官话相类似,在词汇和俗语上与宜章官话差别却很大事实上,无论宜章的各种土话发音语调有多大的差别,所用词汇很多却是一致的,比如下面这些常用词语: 天光(天亮) 光窗(窗户) 枱桌(桌子) 嬉搞(玩) 打莽练(夸夸其谈) 打白练(聊天) 食、呷(饭、酒、菜、茶、烟……) 打梦冲(做梦、行事鲁莽) 天狗食、呷月(月食) 天晴(晴天) 锯丝(刨花) 蠢妾人种、哈婆(蠢才) 讲、话(说) 话事(捎话) 打跤(打架) 做好事(办喜事) 莳田(插秧) 鸡埘(鸡窝) 鸡公(公鸡) 鸡婆(母鸡) 猪、牛、马牯(公猪、牛、马) 猪、牛、马婆(母猪、牛、马) 牛牸(小母牛) 打飞脚、走(跑) 行(走) 寻(找) 上圩、赶闹子(赶集) 卵扯(生气) 扯卵堂(乱说) 卵里卵堂(不正经) 游离鸭趟(游手好闲) 滚水(开水) 背时(不走运、倒霉) 小菜(普通蔬菜) 屋(房子) 房、耳房(屋子内部的房间) 禾坪(晒谷坪) 禾线(稻穗) 纸炮 (鞭炮) 怪(埋怨) 潲(猪食) 面(脸) 面帕(毛巾) 膝脑骨(膝盖) 浆丝网(蜘蛛网) 失错(无意、不小心) 田(水田) 土(旱地) 日头(太阳) 月光(月亮) 天星(星星) 拐子(小偷) 喊(叫) 眼鼓(眼红、羡慕) 读书(上学) 老弟(弟弟) 过(传染) 哄、弄(欺骗) 料理(伺候、打点) 过人家(走亲戚) 行往(交往、来往) 去食、呷酒(赴宴席) 外家(娘家) 外父(岳父) 外母(岳母) 叔侄(父老乡亲) 我们屋上、我们那边(家乡) 厅屋、门楼、祠堂(宗祠) 刀头(祭祀用的肉) 奉神(祭祀) 团近(周围) 眼(空、洞) 肚饥(饿) 养(生) 烊、溶(融化) 坐席(入席) 夫娘(老婆) 簕(荆棘、刺) 默(想到) 麻拐(青蛙) 闹(毒死) 打花(开花) 作神(认真)…… 因为有别的地方所不具有的共同词汇俗语,所以稍微了解一下彼此的发音特点和声调,操不同话语的人交流起来还不至于有太大的困难,甚至你讲你的话,我讲我的话,彼此虽然不能说对方的话语,但是一般还可以大概地理解。
其实真正差异大的,往往都是固定的词汇,如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这里、那里),疑问代词(谁、哪儿、什么时候、为什么),属格助词“的”,程度副词(真的、这么、那么) 除了相当多的一致词汇俗语俗谚外,宜章一代的土话还有不少共同点,像在动物词后面加“牯”表示公的,加“婆”表示母的,加“崽、仔”表示小的;称呼男性往往取名字的一个字加“古”;声母zh归入z、j,声母ch归入c、q,声母sh归入s、x,声母r归入y、ni(这是个舌面鼻音)、n普通话很多零声母字在各地土话中都有舌面后鼻音ng(像熬、澳、咬、爱、艾、隘、安、岸、岩、眼、藕、压、我、硬、颜、饿、恶),尖音少数保留,团音大多保留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话语杂糅,细细分析来,有的像粤语,有的又像赣方言,或者客家话,但是又不完全像,总之,宜章是方言土话的大杂烩地带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章土话争奇斗艳漫谈 土话不土——宜章土话漫谈(二) 作为汉语方言,无论其语音、声调和词汇有多大差别,相互之间沟通有多大困难,实际上都同出一流,只是因为地理环境迁徙等物理人文方面的原因,各种方言土话多多少少总保留了某些古代的语音信息,或者是秦汉,或者是隋唐,或者是元明。
宜章作为湖南的南大门,自古天高皇帝远,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当然,宜章也自古就是移民汇聚的地带,从秦朝开始便不断有中原人来到这儿定居,到唐宋则几乎达到顶峰因此,宜章人的族谱上大多记载着诸如“吾祖公朝年间自府徙宜章”,而且宜章人的祖上大多来自江西、河南、广东及湖南北部等地但是宜章古代山岭崇峻,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古代几乎世外桃源一样与外隔绝,移民来到后便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对外却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所以能够保留古音古词也是想当然的 很多宜章人可能都会觉得自己说的土话真的很土,土得掉渣说出来的东西压根就不知道怎么用汉字写出来,就算写出来也让非本地人不知所云,而且语音与周围本地人的话语相差尚且很大,何况普通话呢其实,哪里知道,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却恰恰是汉语古音的活化石,是汉语语音发展各个阶段的见证 一般来说,无论哪种方言,差别最大的是声调和韵母(所以这里也不讨论宜章土话的韵母系统),声母相差是不大的这我想也就是古代的音韵学家为什么把声母称作“钮”了,“钮”者,枢纽也,把各种方言土话串联起来不过,在宜章有的词语声母与普通话的确相差太大,没想到的是这却又是音韵学领域几个重要结论的具体体现。
本人不才,在此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关于上古无舌上音上古音是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语音系统这一结论指的是“知彻澄(普通话的zh、ch音)”这组音上古尚未产生,大约到了六世 纪才从“端透定(普通话的d、t音)”分化而出的这项结论是由清代史学家、音韵学家钱大昕发现并提出的,现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至于具体论证过程,在此不予讨论宜章土话虽然不是全部保留,有些词的发音确实保留下来了,例如这几个词:澄(水很浑浊,放在桌子上澄一下)、砧(砧板)、啄(鸡啄米)、值(这头牛值多少钱;哎呀,你娭毑和你买了新衣服,好值得啊)、猪、竹、胀(胀谷)、装(装饭) 二、关于古无轻唇音这同样是钱大昕发现并提出来的,具体论证过程,在此也不予讨论其意思即大概唐朝及以前汉语中的“非、敷、奉、微(清唇音,现代普通话的f和w)”是不存在的,清唇音是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並、明(普通话的b、p和m)”声母中分化出来的在宜章各地土话中保留的部分词,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词如:浮(东西从水里浮上来),蜂,孵(孵鸡崽),网(浆丝网),望(望天狗),痱(沙痱子),蚊(蚊虫),繁(树木的果实很繁),微(落微雨)。
需要说明的是繁和微两字,在宜章土话中,形容果树的果实很多,军话就叫pei44,考察起来,其本字就为“繁”(涉及阴阳对转),文言文说“其实甚繁”就是说果实很多的意思还有落微雨(mei21 v44),刚开始总会想到“梅雨季节”这个词,细想来是不同的,梅雨季节是因阴雨连绵,导致南方大部分东西发霉,又值南方梅子黄熟之际才这么叫,而宜章土话所说的mei21 v44特指那种像牛毛一样细的飘飘洒洒的雨,而且并不专指梅雨季节的雨,是以我确定其汉字本字为“微” 三、关于阴阳对转就汉字读音的音节结构来说,凡是用元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叫阴声(如普通话“马ma214、妙miao51、花hua55”);凡是用鼻音m、n、ng收尾的韵叫阳声(如粤语南nam21、男nam21,普通话安an55、眼yan214,普通话房fang35、梦meng51);凡用塞声-p、-t、-k收尾的韵叫入声(如粤语急gep5、滑wat1、麦mak1)在汉语语音的发展中阴声或入声的韵尾都可能失去,这样阴声或入声就转变为阳声了同样,阴声和入声之间也可能因为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而互相变化这就叫阴阳对转,通常这都是语音学界用于解释《诗经》等先秦韵文押韵问题的。
不过,这在宜章土话中却很常见,入声韵转变为阳声韵自不必说,宜章各土话都没保留古入声阴声转为阳声却相当的常见(口语词中),如: 古代以-m结尾的字 南、胆、淡、蓝、衫、减、咸、眼、男、粘、镰、签、甜、谭、 三、淹、盐、添、店、针、今(这些字赤石话全部、一六话部分没有鼻音) 古代以-n结尾的字 兰、弹、粉、便、棉、剪、天、钱、前、新、亲、真、山、门、村、孙、分、转、选、船、圆、远、县(这些字赤石话全部、一六话部分没有鼻音) 古代以-ng结尾的字 公、凳、藤、曾、灯、冷、硬、撑、兴、笼、红、坪、病、名、睛、痛、工、宗、蜂、风、梦、虫(这些字赤石话全部、一六话部分没有鼻音) 可见,阴声韵转为阳声韵在宜章土话中的普遍不过,古代以-m结尾的字丢掉鼻音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些字都是发出元音后才把口闭上,跟古代以-n结尾的字发音确实相差很大,所以在宜章土话中不会像普通话一样把古代以-m和以-n结尾的字都归入到以-n结尾但是连古代以-n结尾和以-ng结尾的字在土话中也失去鼻音这就让我很迷茫了,一般的说来,全国各地的方言土话古代以-n结尾和以-ng结尾的字都是最容易保留的 四、保留古义词和单音节词较多。
我们大家都知道汉语在古代是以单音节词(即一个字表示一个词)为主的,到了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很多古代单音节词都发展为双音节词了但是在宜章土话中,依然使用大量单音节词,并且很多单音节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再用,却是古代汉语比如文言文中常见的下面举出的都是宜章土话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单音节词: 食(对应普通话表示吃、喝、饮、抽义) 讲、话(说) 圩(市场) 走(跑、逃亡) 行(走路) 寻(寻找) 屋(房子) 房(屋子内部的房间) 巷(巷道) 江(大的河 流) 沟(小的河流) 禾(水稻) 岭(连绵起伏的丘陵) 山(有石头高大的山) 货(货物) 怪(埋怨) 潲(猪食) 盆(大的扁的盛器) 面(脸) 失(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