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名人故居.docx
9页北京四合院以院落为中心组织居住空间的原因,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历史、文化的长久影响中国是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以儒家伦理为主体核心的儒、 道、释相结合的哲学体系支撑着国家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泉的儒家理论 以礼、仁、中和为核心,强调以“礼”构建人伦秩序而立国兴邦儒家以“尚中” 之道、以“中”为求“和”的“标准”与“限度”,形成中国文化崇尚“中和” 的审美观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乐”协调人之和谐传统的伦理精神支撑着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制度和居住建筑所体现 的等级秩序作为帝都——北京的四合院民居建筑更鲜明的体现着“伦理”与“礼乐”文 化精神其“择中立院”的空间布局正是儒家哲学追求“中正”、“仁和”思想、 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的体现北京四合院民居讲究围合四周的建筑门窗 均朝向院落开启,构建以院落为核心的功能空间,以统帅和控制四周的房屋和其 他从属院落空间,形成典型的“内向聚合”的居住形态2:气候条件决定庭院的中心地位北京四合院民居以宽敞的院落为中心是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北京气候高爽, 其建筑布置强调夏季能迎风纳凉、隔热遮阳,冬季背阴向阳,能有充足的日照。
可使房屋多纳阳光,利于日照和通风、防沙避风,增加户外活动的场地,建筑朝 向强调负阴抱阳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适于户外活动的时间较 长(无霜期约为 200 天),因此院落就会理所当然的成为居住生活的核心,沟通 天、地、人的关系,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空间 3:营造怡情养性的室外空间北京四合院民居中,院落大小不同、功能有别、形式多样最常见到的小型 四合院,仅有四面建筑围合的一进院落,院落小巧方正,以居住功能为主大型 的多进四合院,沿轴线和入口方向分别布置前院、中院、和后罩院,分布在耳房 与厢房之间的院落为角院在多进院中,内院为中心院,宽大方正,前院和后罩 院分别由东西横长的倒座房和后罩房围合而成,院落呈扁长型角院则小巧灵活 不同的院落组合形式塑造了室内外交融的北京四合院民居环境和合院建筑文化 特征在大小不一的庭院中,内部庭院是北京四合院的核心,它所营造的自然景观 也是受世人向往的北京人注重庭院内植物的搭配,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使院 内的景致凋零,春—— 赏花;夏——纳凉;秋——结果一年之中三季花木扶 疏,清香四溢,情意味浓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善于利用植物的高低营造空 间的层次感,如四合院四周及庭院的中心往往饰以桑、槐、白果树等,点亮了高 层空间的情怀。
庭院内还有齐檐高的架子,种上蔓藤类的植物,架子下面辅以茉 莉、菊花等,草和青苔铺地这样一个本来平面化的空间就顿时有高、中、低的 层次关系,成了家庭生活的核心庭院中植物的疏密安排,檐廊的镂空设计,因 时间不同而变换的投影等这些因素使得游走在四合院中的人每变换一个脚步眼 前呈现的空间艺术感就不同叠石造景,饲鱼养鸟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 还可以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由于缺乏活水,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 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一是为了观赏, 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 防火的功能这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一景庭院在策划过程中精而美,在地形结构上根据设计规划来确定,布局上亲近自然这样的设计大大增添了空间 的艺术感染力院落不仅仅营造了亲近自然、怡情养性的室外空间,其更是具有内涵的人文 空间,成为家人缘聚,人际交往的室外起居室它凝聚着几代人同居同乐的亲情, 成为情感交流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接待宾客、棚下摆宴的世外客厅一些红白 喜事在院中举办堂会,整个院中充满了人文情感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建筑,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 院落,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宜居模式和西方建筑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建筑理 念。
西方的建筑是以建筑物本身作为中心的,绿地庭院等围绕在建筑的周围,形 成一个开放的空间而北京的四合院是以一个坐落在中心的庭院来作为建筑中 心,房子围绕着院子而修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这种相对封闭的居住 方式也符合东方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它不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又一次体现 了中国人传统的哲学观念二:调研名人故居的简介与庭院空间分析1:纪晓岚故居纪晓岚故居是一所两进四合院,紧临晋阳饭庄,占地 570平方米故居 坐北朝南,第一进院由大门、正房及倒座房组成现大门与倒座房已被拆 除仅剩临街的正房正房即第二进院的倒座房,面阔五间,七檩勾连搭加— 前廊一步其南檐墙为仿欧式风格,屋顶建有砖砌镂空女儿墙,门窗为拱 券式,券门及券窗均雕刻缠枝花卉院内有一株 200 余年历史的紫藤萝第 二进院正房是纪晓岚当年的书房“阅微草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前 接进深五檩的勾连搭抱厦三间,加前廊一步,均为合瓦硬山顶,过陇脊, 梁架保存完好故宅庭院中的旧物有前院的藤萝,后院的海棠,均为纪晓 岚亲手栽种一)院落的分布、联系与序列旁院变迁后的第二进院落(加玻璃顶的院落)变迁后的第一进院落变迁后的第一进院落环境比较静谧,虽然毗邻热闹的饭店,但却是闹 中取静。
曲径通幽的长廊作为喧闹街区与安静院落的过渡,院中房前高大 的海棠、堆叠的假山、拓字的石碑,宜人的尺度让人感到生活与自然的气 息原来的第一进院落通过游廊与檐廊与正房前的主要院落进行沟通,大 部分的人流汇聚于此,构成了合院建筑的中心正房后面改造后加玻璃顶 的院落与袖珍的小院为房主提供了私人活动与冥想的空间两进院落实现 了空间由动到静、由公共开放到隐私静谧的序列变化主要院落又承担了住宅内汇集与疏散人流的作用,而偏安一隅的旁院 则成为了建筑群间吸纳人流的焦点静谧的位置、亲切的尺度,营造出供 人独自沉思、颐神养性的气氛二)院落与建筑之间的图底关系建筑与庭院面积相近,通过游廊与檐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互 补、不分伯仲的图底关系在合院民居中,建筑不再在空间中占有的主导 地位庭院作为亲近自然的空间、休闲娱乐、家庭关系中重要的交流沟通 场地参与其中空间均质,同时更满足了整个家族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满足 了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2:老舍故居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 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门 扇为黑漆油饰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砖砌影壁,中心贴个大红福字做 装饰。
往里走是个不大的小院,只有两间南房,是为门房;往西还有个狭 长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体部 分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院内正房为北房三间,左右各带 一间耳房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 东西各有三间厢房, 东厢房老舍女儿居住, 西厢房是就餐的场所 1954 年 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亲自栽下了两棵柿树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 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为此胡絜青美其名为: “丹柿小院” (一)院落的分布、联系与序列7厨房院落门房注.老舍书房老舍卧室立儿住房>"曉落客厅:*臥卧室兼询室儿子住房杂物间厕所老舍故居并不是标准北京四合院, 由于用地条件的限制, 其空间布局发 生了灵活的变化,但由建筑围合的院落仍旧是家庭生活的核心部分旁院 与主要院落安排在由正房构成的中轴线上,入门的院落位于两者之间,三 者相互渗透,影墙的设置增加了院落的层次,不会是院落景致一览无遗, 实现了隔而不阻、通而不塞二)院落的序列77o主要院落其他院落院落间的联系比较安静的院落比较热闹的院落热闹的院落门前的院落作为分散人流的场地,主要院落作为生活起居的中心,三 棵枝叶繁茂的柿子树以及兼观赏性与防火要求的鱼缸,院落虽小但却充盈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自然气息。
3:梅兰芳故居梅兰芳纪念馆于 1986 年10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坐落在北京西城区护 国寺街 9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 1000余平方米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先生 搬到这里居住梅兰芳先生逝世后,周梅先生的亲人将家中珍藏的照片、 剧本、纪念品等共 3万余件文物、资料捐给国家 1986 年10月27日建成纪念 馆并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朱漆大门上悬挂邓小平 亲笔书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门内青石砖瓦大影壁前的翠竹中安放 梅兰芳的半身雕像正院北房正中为客厅,里间为起居室,东西耳房为卧室和书房,书房 的书柜里收藏大量珍贵手抄剧本,墙上悬挂张大千、齐白石、陈半丁等著 名画家的作品,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布置东西两边厢房原为梅兰芳子女的居室和餐厅,现在一边房间辟为专题 展览室;另一边房间辟为活动室,作为招待贵宾和举办小型梅派艺术活动 的场所外院南屋是纪念馆主要展室,展出的大量珍贵照片和实物 (一)院落的分布与相互之间的关系(二)院落的序列 梅兰芳故居是比较标准的两进院的北京四合院院落间多了分割的界 面——垂花门,作为室内与室外环境的过渡,檐廊与游廊环绕主要庭院, 耳房前的角院可与两侧长长的走道相连,与前院一起构成了环绕正房、东 西厢房、主要院落的步行环,使得再不穿越正房与主要院落的前提下,实 现了前后的联系。
比较热闹的院落安静的角院热闹的院落主要院落其他院落院落间的联系院落中的动静关系如图所示,不过主要院落更偏向于为房主的家庭活 动服务从某种有意义上讲,它属于比较私密的空间而前院更像是现代 居室里的会客厅,社交活动会比较频繁,这也是其与辅助用房联系紧密的 原因之一合院建筑的内向性由此的可见,一道垂花门分割了院落,同时 也将空间的性质严格的划分出来三)院落与建筑之间的图底关系建筑与院落的图底平面构成感很强,院落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处于 核心部位梅兰芳故居中的院落呈现出“回”字形布局,开敞空间之间通过灰空 间(檐廊、游廊)柔性过度,同时也通过垂花门与隔墙硬性元素进行分割建筑 与建筑之间同样如此,通过环状的如同“里弄”的窄窄的步行道连接穿行在“里 弄”里,端部的小型院落与边上的角院,使得空间实现了收放因此,游走在其 中并不会太压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