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德加爱伦坡论文江城子论文.doc
8页埃德加爱伦坡论文江城子论文: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的对比分析摘要: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它是 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然而爱情是中外诗歌中永恒的 主题之一,而悼亡诗恰似其中一段悠扬的插曲爱伦坡的《安 娜贝尔・李》就是通过对自己妻子的悼念而写下的,如同天 籁之音、虚无缥缈,给人…种苍凉高古的感觉;而苏轼的《江 城子》通过对亡妻王弗的思念,感到生死永诀、幽明路隔, 看到作者的深情与悲哀,讣人感觉到琴韵流觞对比分析爱 伦坡的《安娜贝尔・李》与苏轼的《江城子》,是对中西诗 歌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 求关键词:埃徳加爱伦坡;《安娜贝尔・李》;苏轼;《江 城了》;悼亡诗《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有相同的主题,都是悼 念亡妻的诗歌作品这两首悼亡诗所表达的诗人对爱人的无 限思念及痛苦追忆是一样的深沉雄浑,一样的细腻感人《安 娜贝尔・李》诗人回顾的是在许多年、许多年以前,在海边 的一个王国里,住着他和他的爱人安娜贝尔・李那时他们 两个都很年轻,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是如此之深,以至于 “天堂中的天使”为此嫉妒他们于是死亡降临在安娜贝 尔・李的头上,她的亲人们把她送到了坟墓里。
这真是挚爱 遭天妒,让死亡永远地横亘在两个相爱的人之间他们的爱 被生死阻隔诗人把爱人的死亡归因于嫉妒的天使,并发誓 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他们的灵魂分开,即使是死亡也不能 毁灭他们的爱情诗人对爱人的爱真是矢志不渝、生死难隔、 天长地久!苏轼的这首《江城子》是为了悼念亡妻王弗王 弗年轻貌美,孝敬老人,温柔贤惠夫妻恩爱情深,但可惜 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的去世使东坡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 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的打击是难以言说的这首词虽说 是记梦,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 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这两首诗运用相同的表现 手法来表达同样的主题爱伦坡和苏轼都以记梦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亡妻的怀恋 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有浓郁的梦幻般的基调全诗用 过去式讲述了一段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使人感受到一种 朦胧的意境美和虚幻之美爱伦坡所追求的是一种遥远的、 古典的、忧郁的和陌生的美,诗人在梦中寻找,是梦安慰了 诗人悲苦寂寞的心苏轼则人胆地把梦境置入诗词中,从而 在梦境的虚幻中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深情尽管这两首诗歌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但为了更好地 理解这两首诗歌的不同,我将做以下几方面的对比分析。
一、对创作背景的比较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发表于1849年底, 是爱伦坡死后发表的,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诗它被视为 英语抒情诗中的珍品通过这首动人的诗,爱伦坡表达出对 自己妻子的深爱1836年他与爱妻弗吉尼亚结婚,两人相亲 相爱但不幸的是1842年1月弗吉尼亚在唱歌时一根血管 破裂,差点儿丧生,此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一直未能完 全恢复健康1846年,爱伦坡给弗吉尼亚写了一封信,表达 了他对妻子的爱和弗吉尼亚对他的重要性他对弗吉尼亚 说:“你现在是我与令人讨厌、令人憎恶、令人失望的生活 抗争Z最大而唯一的动力止是因为有生活中的真诚挚 爱,爱伦坡才会在诗中将他的忠贞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爱伦坡一生以文为生,生活漂泊而贫困,家庭也不幸福1831 年至1835年,他发表了一些小说和诗歌1839年,他成为《博顿绅士杂志》的副主笔之一在此期间,他创作和发表 了最杰出的几篇短篇小说,如《厄舍府崩塌记》等但由于 酗酒使他接连丢掉工作1845年《乌鸦》一诗发表并迅速为 广大读者看好虽有了名气,但他过得仍很不顺1849年爱 伦坡因醉酒去世苏轼的《江城子》,是诗史上第一首悼念妻子的悼亡之 作这首悼亡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迁徙知 密州时,悼念的是他十年前去世的结发妻子王弗。
这时候苏 轼己经是40岁的人了,尽管岁月的流水带走了他生命中许 许多多的东西,可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结发妻子,却仍然像过 去一样一往情深时光流逝,爱妻王弗不知不觉已谢世十年, 在宦海沉浮十年,曾几经坎坷险阻,使诗人更加增添了对亡 妻的怀念,其间因“讥谤朝廷”,与上不和,在新旧两党斗 争中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捕入狱和屡遭贬 官,仕途坎坷这首诗比以往的悼亡作品具有更深的悲剧内 涵,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为我们提供了更新 的东西,从而把悼亡之作的情感表现推向了 •个更高的境 界二、对思想内容和结构的比较《安娜贝尔•李》全诗共四十一行,写景、状物繁多, 不止一次提到诗人“我”留在读者脑海中的只右安娜贝 尔・李以及她与诗人之间的爱,可谓无我之境的典范诗第 一节虽然提到了我、王国、大海,但都是为了介绍少女安娜 贝尔•李读完此节读者心中“物” “我”皆忘,仅记得少 女安娜贝尔•李同样,第二节中,安娜贝尔•李的爱给读 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不会太多地在意“物”——“天 使”或“我”(诗人)紧接着下面三节继续写他们之间的 爱他们之间的爱遭天使妒忌,以至丁夺走安娜贝尔・李的 生命其间涉及景物之处颇多,有云,有风,有王国、大海, 还有天使、鬼怪,但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种衬托,强调说明天 使可以夺走爱妻安娜贝尔・李,却永远也攫不去他们之间的 爱。
最后一节写诗人的思念月光、繁星都会勾起诗人对亡 妻绵绵不绝的追思,回忆安娜贝尔•李的美丽,回忆他们之 间刻骨铭心的爱全诗有景有物,但呈现给读者的只是美丽 的安娜贝尔・李以及她与诗人之间的爱,显得无景无物,所 以《安娜贝尔•李》为无我之境之佳作苏轼的《江城子》上片侧重写入梦之前,十年来对亡妻 的思念,其中既倾诉了对亡妻生死不渝的深情,也渗透着自 己因仕途多艰而带来的人生忧伤下片“筱来幽梦忽还乡” 以下五句,正面描写了梦境展现出乍见而喜、喜极而悲的感 人场面,十年阔别,梦中重逢,相逢无言,泪眼相对,写得 情真意切,恍若生唔,“料得年年”以下三句,写梦后哀思, 而以“明月夜,短松冈”抓住凄凉景象作结,余味无穷全 诗前后呼应,上下衔接,构思非常严密使得全篇如行云流 水,浑然一片,这就使得梦境的引出十分自然,全无牵强的 痕迹而恰恰是梦境的描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大大扩大 了这首诗的感情容量,增加了感情的深度和厚度,这也是此 诗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三、对意象的比较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诗歌中的意象给我 们营造的是一种刚性美,以直率、深刻、铺陈取胜如茫茫 的大海、孤寂的坟墓、苍白的月光、白玄、海风等气氛的营 造是一种远离人寰、超凡脱俗的仙境,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诗 人那颗为爱情忠贞不渝的心。
苏轼的《江城子》诗歌则给我 们营造的是一种柔性美,以委婉、微妙简胜如千里的孤坟、 松冈、月夜等意象都凸显幽寒的气氛,全诗笼罩了一层浓厚 的孤独与感伤四、 对诗歌情趣的比较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在诗歌中反复地强 调他与安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充分体现了对亡妻的不尽 思念诗人非常重视恋爱,并希望通过恋爱来实现自己的人 生而苏轼的《江城子》却比较脚踏实地,诗人往往只求在 恋爱中消遣人生五、 对诗歌创作主题的比较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创作美学就是表现美,就是在读 者心中产生美的感受无论是何种美,其最高形式就是使读 者的心灵产生震撼而悲哀是让人的心灵产生震撼的最有效 的方法因此,他认为诗的主基调应该是“悲哀”“忧郁” 然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而年轻美貌女子的死更会令 人感到悲哀、惋惜,更富有诗意因此,对年轻美貌少女的 离世的悲痛便成了埃德加•爱伦坡经常采用的诗歌的创作 主题《安娜贝尔•李》是他这种创作美学的最佳实践苏轼的诗歌创作的目的和社会功用,诗歌创作与欣赏同 生活实践经验的关系,即反映了苏轼早年关心政治现实,积 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他晚年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的衍变,表 现出佛老超然物外的思想和追求萧散恬淡的生活趣味。
他的 词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 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六、对创作特色的比较《安娜贝尔・李》是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的动人 的挽歌诗一开始,诗人就把故事的时间拉得很远、很远, 让读者感到事件似乎发生在神话的国度里,也为诗人尽情发 挥想象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诗中描绘的那种不朽的真爱让人 感动,那种因娇妻的逝去而引发的悲痛无论是真爱的痛苦 坚守,还是相见的渴求都是对美的追求对逝者的思念是悲 痛的过程,但它却使心灵净化,使思想变得崇高苏轼《江城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浓重的“怀 人”成分作者始终不放弃与亡妻再见的希望,他不仅仅是 把死者作为怀念的对象,而且是作为能够与之继续进行情感 交流的对象来写,从而突破了生与死,现实与幻境的界限, 构成了生死双方重逢、对话、交流极富感染力的一幕同时, 这首悼亡诗采用了虚实相称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在无望与希 望之间痛苦挣扎的悲剧情感,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多层次的渲 染和反复的加强上片写思念,几经转折,淋漓酣畅地发出 了口己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下阕词人则把笔触一转,由白昼 浓烈的思量转入夜晚魂牵梦绕的梦乡结尾词人从梦乡又回 到了现实,这一反复,使思念的感情变得更为深沉而有力。
诗中同时也采用了反跌的写法不思量,自难忘”这两句 朴素的近乎口语的词句可谓辞短情长,真实而深刻地剖露了 作者的心迹,对她既不作专门思量却又未尝一日能忘,词人 对亡妻的思念却又是在其显意识中似已消失而在潜意识中 顽强地存在着的因此,“口难忘”这后一句就用了反跌的 写法道出了他对王弗无法忘怀的深情总之,我们通过比较可以从中找出跨越不同文化的悼亡 诗的相同构思规律和不同的审美风格本文通过对这两首悼 亡诗在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和结构、意象、情趣、主题、创 作特色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他们在表达哀思的方法 上迥然不同,但他们对亡妻的思念、追忆是一样的情深、感 人参考文献:[1]姜涛主.美国诗歌赏析•新华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