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矛盾分析法的从众现象分析.doc
3页基于矛盾分析法的从众现象分析邢天天摘要: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实际的根本方法从众现象 是社会心理学当中非常经典的现象,强调人的行为会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从矛盾分析法的 "一分为二〃观点来看,从众现象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个人,群体与社会影响;从矛盾分析法 的’内外因"观点来看,从众现象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内部个人的性格特质,外部原因起到关 键性的辅助作用;从矛盾分析法’主次矛盾"观点来看,把握从众现象的关键可以规避从众 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发挥从众的积极效应关键词:矛盾分析法;从众现象;一分为二;内外因;主次矛盾—,概念界定(—)从众现象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作为社会大范围中的一员必定要受到社会其他成员及作为整体的社 会的影响从众即是最能体现社会影响的心理学范畴之一其含义是,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 压力下极易倾向于与多数人一致从众现象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依从,这是态度形成的开 始;第二是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入一致;第 三是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标志着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 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
1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做过有关从众的实验研究,其中以阿希的研究最为著名在阿希实验 的情境中对从众没有明确的奖励;对不从众也没有明确的惩罚那么为什么阿希的被试者还 要从众呢?看来似乎有两个可能:第一,可能在大多数人持一致的判断面前,人就不容易相信 自己的意见,易出错误第二,可能他们是"表面上迎合别入",内心却深信自己的意见是正 确的,以便使自己能受多数人欢迎,或者是避免因持异议而被入讨厌二)矛盾分析法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它是唯物辨证法 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对立统一规律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 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分析事物最根本的方法,在整个唯 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在整个唯物主义的方法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是各个学科都应该重视的分析方法,2矛盾分析法是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内外 因分析法、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方法矛盾分析法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 法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 一性。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 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第三、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禾重点论"的统一要主 要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总之,矛盾分析法对我们进行从众现象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1侯桂红.从众心理现象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3-34.2郭正红,迟梅花.矛盾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0(3): 125-127.二,基于“一分为二"观点的从众影响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 矛盾,时时有矛盾因此要用全面地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 论,片面地看问题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从众现象既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具有消极的影响从众有两种 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对规范压力的自觉遵从,即不丧失个性的合理从众;另一种盲目的去个性 的不合理从众这一两重性必然使其对社会和个人既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3首先就从众的积极影响来看,从众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在群体中,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 大多数人不一致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
而从众行为能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或消除这种不安的情绪,使个人得到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接纳,满足个人的安全和交 往的需要同时,从众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提供宝贵的信息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 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个人面对陌生的情景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从众有利于促进形成社会的共同规范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 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语言,共同价 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有这样,人与入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 社会的正常运转当然盲目从众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第一,对个人发展而言: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 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抑制了人的创造性,使个体的创新意识日益薄弱,变得"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追求理想和真理的锋芒也渐被磨钝,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由于从众的去个性,使得人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众,于是一些本来是真知灼见的思想 就被窒息,个性也被"众性"所淹没模棱两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代替了独立思考,死气沉 沉代替了生机勃勃第二,就群体发展而言:盲目的、去少性的从众易使群体丧失活力,不利于群体的发展。
群体内多数成员的从众容易使决策和决定出现偏差,在作决策和决定时人们往往由于受到某 种压力而不愿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是是非非都唯唯诺诺,不作出头的椽子,以致出现一致的 强行通过或仓促作出不正确的结论第三,就社会风气而言: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使个体不加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 社会风气或思潮,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互相攀比,讲排场为了与大 家保持"步调一致",他们不惜打肿脸去效法他人,结果弄得劳神伤财,负债累累讲排场是为 了与别人一致,体现自我价值感,盲目的从众是对不规范行为及陈规陋习予以宽容和维护如 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重复建设"屡禁不止,这些都是从众带来的社会不良后果三,基于“内外因"观点的从众原因分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 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对立统一 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事物才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3陈凤梅.从众现象的分析和应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 25(3): 77-79. 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
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 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从众现象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导致从众现象发生的外因主要包括:第一,缺乏 明确的参照标准,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持不稳定态度,这时就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寻求一定 的"安全感"第二,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地位或能力高于自己,个体则容易放弃自己的见解 第三,当群体的凝聚力强,对个体的吸引力大,个体也易发生从众行为,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越 有特长,他对群体就越加信任,他就会由于喜欢和信任该群体,而倾向于接受他人的影响第四, 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从众率,不同的民族文化熏陶,会对个体的思想意识层面发生根深 蒂固的影响在不同的民族心理氛围下,个体发生从众的机率也就有所差异而导致从众现象发生的内因主要是一些特殊的人群往往更容易从众比如,依存性强易受 暗示的人易从众;那些特别重视权威的人易从众;智力水平低缺乏自信心的人易从众;情绪 不稳定的人也易从众虽然从众现象是一种情境下的心理现象,外部因素占到很大比重但是在矛盾分析法的语 境下,个体的内因仍然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文化素养, 个人智力水平都会是从众现象的最根本的因素。
基于"主次矛盾"观点的从众积极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 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度矛盾的 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 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 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就从众现象的主要矛盾来说,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增加 了群体行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群体对其有吸引力说明个体对群体依附有向心力这样就可 利用群体对个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感化,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当社会上产生了一 种良好时尚,进行大力宣传造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社会舆论,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 压力从而发生与群体一致的行如今提倡"三个代表’’、义务献血以及农村提倡的火葬,各 责任部门都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股舆论压力让这种压力化为无形的鞭策推动人们自觉去 履行同时为了避免盲目从众的发生,需要降低情景的不确定性,社会的各个领域要制定明 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让个体的言行有明确的参照框架,从而降低盲目从众的可能性。
只有在积极引导积极从众,克服盲目从众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众的积极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