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知识点整理2021.docx
22页第五分册上海高中历史第五,第六分册 学问点整理第 1 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缘由( 4 条):1)19 世纪前半期,英国领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畴内进行殖民扩张,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的主要入侵目标; 2)“康乾盛世 “过后, 清王朝逐步衰落;各种社会冲突日趋激化,危机四伏; 3) 19 世纪 40 岁月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位置; 为了攫取暴利, 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据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泛滥, 严峻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 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4)1838 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就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 年 6 月,林就徐将收缴的 110 多万公斤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鸦片战争进程( 1840— 1842):1840 年 6 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1842 年,清政府屈辱求和,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 2100 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秉公议定就例“ (协定关税)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公平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繁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入侵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由地主阶级与农夫阶级的冲突,演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冲突(主要冲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冲突; 4)反入侵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1) 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进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制造了某些客观条件;2) 思想文化上:以林就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进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 呼吁变革; 新思潮; 魏源编著 《海国图志》 一书,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见, 为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 也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步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第 2 课 其次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1856 年 10 月,英国“亚罗号大事” ,法国“马神甫大事” ;实质:鸦片战争的连续和扩大,其目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入侵权益,史称“其次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1858)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 ,汉口,九江,南京等 10 处为通商口岸(数量多,范畴广,地域深) ; 2)答应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 赔偿英国白银 400 万两,法国 200 万两;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推出天津;火烧圆明园: 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北京条约》( 1860)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 800 万两;对中国的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史上其次批不公平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丢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 3 课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第 4 课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背景: 其次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内外交困, 在与西方列强交涉以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 清政府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 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兴办军工企业;从 19 世纪 60 岁月开头至 90 岁月,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标榜,开头了历时 30 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1)朝廷:奕忻,文祥; 2)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总理衙门: 1)时间: 1861 年; 2)总理大臣:奕忻; 3)主管内容: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物; 4)位置: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865 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 北洋舰队的建立;1873 年,李鸿章办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和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这些民用企业, 除了少数为官商合办外, 大多采纳官督商办的形式;与军事企业相比, 洋务派所创办的民营企业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颜色;新式学堂: 1862 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为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其目的为为了培育洋务人才;第 5 课 民族资本主义和早期维新思想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背景: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企业的诱导时间: 19 世纪 60,70 岁月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称: 1869 年,方举赞在上海办发昌机器厂( 80 岁月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1872 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办学兴教,翻译西书; 第 6 课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经过: 1) 1894 年 7 月 25 日,丰岛战争,甲午战争爆发; 2) 9 月中旬,平壤战争大败; 3) 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把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 月,辽东半岛战争,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 1895 年初,威海卫炮台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895 年 4 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掌握;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全部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答应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为《南京条约》以来最严峻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庞大的灾难, 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后, 帝国主义对华入侵加剧,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第 7 课 戊戌变法过程 ----1 )公车上书: 1895 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 1300 多名举人,反对与日本议和,恳求变法,这就为中国近代史上闻名的“公车上书” ,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2)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 《时务报》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严复为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发表译著《天演论》,鼓吹“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为维新运动供应了重要的思想武器;3)1898 年 6 月 11 日—— 9 月 21 日,戊戌变法, 前后历时 103 天,历史上又称 “百日维新”;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4)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戊戌六君子”;除保留京师高校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止;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 但维新派积极提倡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 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 怀疑旧学, 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第 8 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畴的恶例;短短几年时间里,列强你争我夺,肆意宰割,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门户开放”政策:为了爱护和扩大本国在华入侵权益,美国政府于 1899 年向英,俄,德,法,日,意等过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畴,租借地和全部既得利益,同时主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 ,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旗帜;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1900 年 6 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侵华;|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辛丑条约》: 1901 年 9 月与 11 国签订;主要内容: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仍清, 本息 9.8 亿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由各国派兵爱护;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与反帝斗争的官吏, 永久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 “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 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影响:《辛丑条约》为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峻的不公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庞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潭;第 9 课 清末新政时间:从 1901 年至 1905 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 范畴: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展,取得了肯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预备仿行宪政” : 1906 年 9 月宣布;“责任内阁” : 1911 年 5 月,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 ,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所以又称“皇族内阁” ;第 10 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时间 --- 广义: 1894~1898 狭义: 1911 年 10 月 10 日背景:甲午战争以来, 民族危机深化; 维新变法,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需另辟救国之路;进程 ----- 兴中会的成立: 1894 年秋,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同盟会的成立: 1905 年,孙中山到日本倡议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8 月,同盟会在东京召开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发刊词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缺乏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旗帜,平均地权对农夫无感召力,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脆弱和妥协性,所以辛亥革命注定失败)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