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遵义市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阅读 专题七 记叙文阅读课件.ppt
101页第三部分 阅 读 专题七 记叙文阅读,课时讲解1 中心归纳、文意理解、 表达方式、词句赏析 考点1 中心归纳或内容概括 考点2 文意理解与概括 考点3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考点4 词句赏析,考情总结及命题预测,1.考情总结:(1)从考查内容来看:考查点相对比较固定,内容理解与文章中心概括是遵义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必考考点,词语的含义及赏析、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分析为高频考点2)从题量、分值来看:2015年是4题12分,2009~2014年是5题17~18分2.命题预测:遵义近7年中考散文和小说轮流考查,且小说均为外国小说,根据这一规律,2016年考查外国小说的可能性较大结合《遵义市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实施意见》,预测2016年记叙文阅读将延续近7年的考点进行考查,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且题量、分值的设置也会与2015年遵义市中考试题一致中考知识清单,课时讲解1,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1. 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3分),【思路归纳】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在整体阅读全文后可知第①段写“我”从城市返乡,心情急迫里带着轻松,领起下文第②、③段写故乡小村黄昏美景,回想往日美好生活。
第④、⑤段写与亲人相处的温馨场景第⑥段抒发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然后依据“人物+事件+情感”的格式来作答通读全文,明确人物是“我”,事件是黄昏返回故乡的见闻感受,表达的感情是对故乡的 热爱、留恋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作答即可答案及评分】本文通过写久居城市的“我”黄昏返乡时的所见所想,表达了“我”对城市生活的厌弃,抒发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3分) 【变式提问】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针对训练】见本书P162《有一种善能穿透心灵》第1题;P164《翻浆》第1题;P165《泰迪熊爸爸》第1题;P168《炊烟里的母亲》第1题方法指导】此类题一般有以下题型:,题型1 提炼文章中心 [’15(7)题、’14(9)题],(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些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的标题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则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3)从分析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4)从分析人物、事件或概括段意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内容之中,需做综合归纳才能明确。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题型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3(9)题、’12(10)题、’09(10)题] ①题目扩展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章题目,能够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段意连接法段意,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就全篇文章来说是局部,但把每段段意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整体,也是主要内容 ③重点归纳法归纳主要内容,要在“重点”两字下功夫,一篇文章是由几个段落组成的,但是总会有一两个主,要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体现在这些段落中我们要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哪些段落是重要的,从而归纳出主要内容题型3 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11(9)题、’10(9)题] ①概括段意,明确中心句中心句的一般表现有:段首提示性中心句;段末总结性中心句;段中过渡性中心句;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答案格式,段落内容=人物+事件,②提取信息,重新整合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2. 文中小村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思路归纳】题干要求回答文中小村具有怎样的特点,解答时要在文中找出描写小村的段落,筛选提炼出关键句子进行总结归纳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第②、③段是写小村景色以及作者对小村的感情秋树婆娑……伴着月的清辉”可见小村景色清新,有诗意;“笔下多次出现的故乡小村依旧,静得像一幅画”可见小村宁静宜,【答案及评分】景色宜人、宁静、和谐、温馨3分),人;“放羊归来的老汉……处处自然,时时有趣”可见小村和谐、温馨;“在奶奶的捶布石上小憩……是历经沧桑又长久疏离的感慨” 可见小村给人温暖方法指导】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关键信息中寻找答题提示,如答案可能出自哪一段哪一层或全文,可能有几点,应该紧扣什么内容来寻找答案等 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快速抓住文章的“纲”(即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题)只有抓住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紧扣要点答题,才不至于让答案偏离“轨道”怎样才能抓住“纲”呢?,①抓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②抓中心句。
它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石,常常是阐释文章大意的一个分支 ③抓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要揭示的主旨 (2)这类试题考查学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提炼,有三种处理方式:,①摘录法:即看注释(往往交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和动机),提取原文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题目,又适用于要求对内容、主旨等进行概括的题目 ②拼接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用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③自拟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标题等概括性题目 第三步: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求规范 第四步: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组织好答案之后,同学们可结合题干和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如果赋分是奇数,如1分、3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赋分是2分、4分或6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四点)或三点3. 文章既描绘眼前景物,又回想往日美好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思路归纳】题干要求分析“既描绘眼前景物,又回想往日美好生活”的好处,也就是分析文章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写眼前景物和回想往日生活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写景与叙事是结合在一起的,扣住关键词“眼前”“回想”,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故乡小村的热爱、不舍、留恋之情答案及评分】虚实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具体,能更好地表现“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3分) 【变式提问】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针对训练】见本书P159页《趴下》第3题;P160页《家徽》第2题方法指导】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详见中考知识清单P146[表达方式],描写: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或表现人物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人物思想斗争及真实想法的刻画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声色结合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用:①环境描写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为人的活动提供背景②环境描写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构) ③环境描写与情的关系:渲染/营造某种气氛;烘托/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做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4. 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思路归纳】按题干要求阅读第②段,第②段描写了故乡小村的景色划线句子“西天最后一抹晚霞把色彩随意在天幕上挥洒”描写的对象是晚霞,“随意”“挥洒”两词使用了拟人手法,将“晚霞”人格化,写出了晚霞的灵动,“色彩”写出了晚霞的美丽整个句子写出了故乡的黄昏之美答案及评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天晚霞的灵动与艳丽,进而写出了故乡黄昏的美丽3分) 【变式提问】通读全文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针对训练】见本书P163《一地麦香》第2题;P164《翻浆》第4题;P166《完美女孩》第3题;P168《炊烟里的母亲》第3题。
方法指导】 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以下题型: 题型1 句子赏析 针对具体的句子赏析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1)从句子的修辞角度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如’10年遵义中考《走远了再关门》第12题);能突出事物特征(如鲁迅《故乡》中对“圆规”杨二嫂的描述);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如’15年遵义中考《黄昏断想》第10题);给人鲜明的印象(如’11年遵义中考《趴下》第12题);则能体现语言的幽默风趣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详见本专题中考知识清单P146[附表1]2)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如’13年遵义中考《幸福的秘密》第11题) (3)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角度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14年遵义中考《野百合的春天》第12题) (4)从句子的哲理角度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启迪的角度品味所谓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爱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5)从句子的句式角度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品味不同类型的句式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其次,赏析句子时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句子,其作用不同: 文章中心句:总结全文,体现文章主旨段落中心句:概括总结段落主要内容,体现段落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 议论抒情句:揭示作者一定的观点、情感和态度 显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地表现了……,突出了人物……的情感 ③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地表现(强调、突出)了……,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情感) 题型2 词语赏析 词语的表达效果与词语含义理解题的区别在于,前者在说明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还需对词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加以说明,并对其效果、作用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的一般规律为:①明确词语原义→②揣摩词语语境义→③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④紧密联系文章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品格,故事情节、细节等)→⑤联系文章主旨一般情况下多是对形容词、动词的赏析,看到动词就需注意看是否使用某种修辞或者是否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某一特点,看到形容词就需注意是否更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某一事情考生尤其注意,对词语的赏析不可脱离文本而进行主观臆断课时讲解2 标题、词句含义的理解、 形象分析、拓展延伸 考点1 标题的理解及作用 考点2 词句的理解 考点3 中心归纳或内容概括 考点4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考点5 拓展延伸(感悟、认识、启示) 考点6 形象分析(人或物),课时讲解2,1. 写出标题中“春天”的两层含义。
4分) 【思路归纳】第一步,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方向题干要求回答文章标题中“春天”的两层含义,即表面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