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昌德-0320秋的意象.ppt
22页秋的意象珠海一中叶昌德制作你是“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吗 ?你是深院紧锁的“寂寞梧桐 ”吗?你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中秋吗?你是“遍插茱萸 少一人”的重九吗? 还是“孤 标傲世偕谁隐”的黄菊?或者 “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黄” 的月桂? 你就是长亭古道边的芳草, 你就是寻常巷陌中的夕阳你就是浔阳江畔弹奏的 凄凄琵琶,你就是寒山上传 来的袅袅钟声你就是梁祝坟上翩翩起 舞的那对蝴蝶;你就是一沟 御水中飘零的那片红叶 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v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诗经·小雅·角弓》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在目:眼睛所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 敬远》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v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唐·李白《北风行》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杜甫《对雪》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秋风中的花儿 v自陶渊明歌咏过菊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 贞秀之姿并于东篱种菊之后,菊花便被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引为知己试想忽然一 夜霜满碧瓦,芭蕉不展,荷败莲萎,红凋绿落,惟有"菊蕊独盈枝",会是如何 的惊喜呢难怪明代诗人高启在"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的秋天要 坐对幽轩赋诗了这时如果有酒,有一知己,吟风弄月,把盏赏菊,对面是心爱 的人,杏眼桃鳃,柳眉樱唇,素指纤纤,笑靥如春,或者他是长眉俊目,星眸微 醉,衣袂飘飘,这场景该是怎样的风情万千呢当然最好是繁花落尽之后于一山 清水秀天高云淡之处寻菊之意韵,尽享生命乐趣,其中况味非尘俗庸人可体会啊 。
[解题导引][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 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 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乙]词作者是伟人毛泽东,从凛冽 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 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答案为D另外,[甲]词是一 首叙事词,写的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据此排除前三项 苏轼赞誉菊花"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写出了菊 花清冶秾艳的姿态,诗人屈原“朝饮秋菊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 英”彻彻底底的将菊做为生命的汁液啜饮而流芳后世,写出了菊 的极致气韵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点染出菊的 婀娜婉转绰约柔姿古时女子聪慧多情,也以菊喻心,如朱淑 真的“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 随黄叶舞秋风“道出了与菊同一的孤标傲世,而李清照“东篱把 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暧昧已是对菊由衷的青睐了不管怎 样,古文人们写尽了菊花的幽香,风姿,异质,奇态,潇潇洒 洒的装点出一个风骨无限的菊的世界唯有唐黄巢《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 桃花一处开“和《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 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赋予菊花以重重杀 气,令人心有余悸而惶惶然。
我终是一弱质女流,难将菊花看 作金盔铁甲而“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真正想看 的是那凌霜而立独立枝头的菊花,好让自己独自走完人生的旅 途吧 秋风秋雨愁煞人 v是谁在秋风中低低地叹息,又是谁在秋风中将锦瑟弹响呢? 是谁立着梧桐淋着秋雨,又是谁帘卷西风瘦似黄花呢?杨柳 岸的晓风残月,湿了谁的青衫,淡了谁的归程?秋风早已吹 过心面,不知何时能吹破这一层禅机? v 秋风伴着流水,分明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又无可挽回地 从身边悄悄拂过,任我们怎样恳切也卷握不住陆游一句“ 秋晚雁来空自寒,夜阑酒尽不胜悲”,可谓做足了秋天的文 章 v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些 伤感,自古人的诗句经籍中蔓延出来,若即若离地,让人凭 添落寞 v 好在我不是古人,也没有那么多冷雨清秋 v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听上去是那么凄凉,凄清,凄楚还有她 的《添字采桑子·芭蕉》描绘到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情景:“伤心枕上三更 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凄楚之外,更添凄迷 聂胜琼的“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可谓 寄雨托思极品,恍惚中似见雨点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 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间间密密歇歇,夹着一股股 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无论是疏 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芭蕉,雨,都象是一颗湿漉漉的灵魂,在屋前窗 外,呼唤呢喃 感怀秋 v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 ,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 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也不知这到 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 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 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 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 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 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 》“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 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 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 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 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 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 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 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 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
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 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 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 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v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 友人的季节v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 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v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 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v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 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答案v[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 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 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 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 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 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因此,如果认为“秋 ”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答 案应为A 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 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v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 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v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 象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 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 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 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解题导引 v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由三层意思:“看剑”表示 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 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 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也不是写梦 境而且,这两句也并没有写到词人在刀光 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情形答案是A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v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 菊,此花开尽更无花v A、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 家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 景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 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 ,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题导引v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 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 ,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 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因此, 如果对菊花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 导致误选答案是C 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对[甲 ][乙]两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v[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 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v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 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v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甲词所写的一是一位思妇——秦娥;乙 词中没有人物姓名,没有人物活动,是一首写景词B、从时令上看,两词均描绘了秋季景物C、两词均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景物的描绘来抒发 一种悲壮豪迈之情D、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但前者略显伤感,后者则透露出昂 扬豪迈的英雄气概解题导引v [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 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 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 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
[乙]词 作者是伟人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 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 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 之情答案为D另外,[甲]词是一首叙事词,写的 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据此排除前三 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