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史学概论-第四章-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课件.pptx

180页
  • 卖家[上传人]:des****85
  • 文档编号:295544594
  • 上传时间:2022-05-20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2.95MB
  • / 18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史学概论第四章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二历史主义原则 三阶级分析原则 四整体研究原则 第二节 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结合 一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二“二重证据法” 第三节 历史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一历史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 二历史研究与地理学人类学 第四节 历史研究的比较方法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了解历史的真相,二是要揭示历史发展的内部联系 由于历史学本身所具的许多特点,如何在史学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成为一个必须全面辩证地理解的问题 1.历史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其研究对象的既逝性 历史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 教材上说,历史过程不能被直接感知和观察,不能人为地复制,也不能搬进实验室,这一点不同于自然科学或某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历史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必须以人类历史活动所遗留的痕迹 (即史料) 为中介才能实现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则有自己独到的分析:有人肯定地说,历史学家绝对不可能直接观察到他所研究的事实 这些话确是有道理的,但仍有必要认真地加以修正。

      假设某司令员刚打了一次胜仗,便马上动手亲笔记录战役的经过而且这场战斗是他策划并亲自指挥的,战场不大,厮杀自始至终几乎都在他的视野之内为了论述,我们假设这场战斗的空间极为有限)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征战的几个关键时刻,他不得不参考部下的报告要记录这件事,他就得再查阅一下刚才在战斗中看过的报告 让我们想一想,作为一位在战火指挥部队的司令员,究竟最需要什么样的情报呢?是他用望远镜看到的混乱战况还是由通讯员和副官送来的火线急件呢?何况司令员也不能观察他自己可见即便是这般圆满的假说,所谓直接的观察也不过如此罢了尽管“直接”的观察对于研究现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事实上,只要观察者稍微扩展一下他的视野,就可能造成错觉我们已知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了解的 假如我是一位经济学家,就会通过统计资料来掌握本月或本周的贸易状况,而这些资料并不是我个人亲手编制的 假如我是个研究现状的人就会致力于试探公众对当今致要问题的看法,我会提问和记录,然后将人们的回答加以比较和统计 我所掌握的仅仅是他们结结巴巴表述出来的观点,这些观点为他们所相信也是他们所愿意透露出来的这些观点都是我的研究对象,我只能通过他们所愿意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公众的情绪。

      因此,无论在何时,所有个人的认识总是大部分得于他人在这一点上,和历史学家相比,现状研究者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 布洛赫又指出,有时历史学家的观察也不那么“间接”,比如我们通过考古发掘,看到许多完好的遗迹和遗物(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例子,比如古人定居地的地形、地貌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如果运气好的话生态环境可能变化也不大,古人的建筑很多保存完好,一些仪式活动今天也还在延续) 历史学家的技艺第二章第一节 讨论: 1.比较并评论教材与布洛赫的观点; 2.如果说历史是可认识的话,为什么当事人甚至历史学家往往会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众说纷纭?2.历史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所有的历史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 历史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无规律可循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的社会行为不能仅从活动者的主观动机去理解,相反,必须从人们的社会存在解释他们的思想动机历史学家要从各个时代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们的物质生活中,探寻各种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揭示各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演变的规律 尽管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总是要打上自己主观意识的烙印,总要受到阶级的、时代的局限,但随着人们的历史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历史过程本身的发展,人类对自己历史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高,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相及其规律的认识也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讨论: 1.什么是规律? 2.历史中如果存在规律的话,它是怎样表现的? 3.它同自然界中的规律有何差异?二、历史主义观点 1.传统的历史主义 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论思想,历史主义形成于19世纪初期 核心 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 )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历史主义思想的核心在于区别自然与精神,特别是区别所谓自然的世界和所谓历史的世界,即区别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世界和历史学所研究的世界据称,自然科学所关心的是不变性和永恒性的反复,是为了发现一般原则,而历史学所关心的却是独特的、精神的和变化的领域 一个是“研究普遍规律”,另一个是“研究个别事实”,这个根本差别决定各自要求不同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的抽象和分类方法不适用于历史学研究,因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曾经活着的个人和集团,他们的独特个性只有用历史学家的直觉来理解才可捕捉 (19081984) 巴勒克拉夫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英国历史学会主席,治史贯通古今,著述等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历史研究的主流和趋势作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历史主义的一些具体原则 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是不断发展的连续的人类历史运动过程中必要的一环,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重视历史事物的独特性及其价值,强调从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去理解历史事物的历史独特性 强调对历史要抱有客观的、尊重的态度,不应以人类自身的“理性”去作为裁判历史的尺度 认为自然科学“研究普遍规律”,历史学“研究个别事实”,前者讲究抽象,后者讲究直觉对传统历史主义的一些批评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历史主义学派坚持历史学所研究的是人类全部活动的独特性,从而葬送了历史学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有关人性的问题,或人类的历史意识或方向上作出真正贡献的可能性 崇尚特殊性而造成了历史学的单一性,崇尚“为研究过去而研究过去”,割断了历史学与生活的联系,否认从过去的经验中进行概括的可能性并且强调事件的独特性,不仅割断了历史学与科学的联系,也割断了历史学与哲学的联系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后果是它(历史主义)否认客观实在 讨论: 有人认为,历史主义就是历史学的基础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类天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对秦皇汉武的具体事情感兴趣,如果有人告诉我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做事遵循几条规律,记住这几条规律就行了,相信大部分人对这几条干巴巴的规律没兴趣所以,古今中外的历史著作,绝大部分都主要记载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具体的制度和具体的历史过程。

      二是学界实际的情况,总结出人类普遍性规律的,基本上都不是历史学家,例如,社会进化论的提出与历史学家无关,总结出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也不是历史学家,甚至用来分析整个历史进程的概念如阶级,都是社会学家的成果这就说明,历史学的基本取向并非关注普遍性 结合巴勒克拉夫的评论以及上面的论述,说说你是否同意历史主义是历史学的基础历史学是典型的人文学科 历史主义意味着对特殊性的关注,同时叙述的表达方法也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而一般所认为的科学,则是要把个别经验同理论结构联系起来,将杂乱无章和五花八门的感觉经验去对应一种逻辑上统一的思想体系这需要建构概念和理论模式,解释普遍性的现象,得出普遍性的规律 另外,因为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曾经活着的个人和集团,他们的独特个性只有用历史学家的直觉来理解才可捕捉 这必然强调对人的尊重和理解正是在上述两个意义上,历史学不被认为是社会科学,而是典型的人文学科 上述观点不管你是否认同,但你都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许多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学者,也包括许多历史学学者,是把历史学同社会科学分开来看的即便历史学已经同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有较多互动与交流的今天,也仍然如此。

      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 巴勒克拉夫认为:当历史主义(就其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词义上说)困于本身的内部问题而丧失早期生命力时,马克思主义为取代历史主义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体系 但马克思主义并非否定了历史主义,而是从传统历史主义中吸取了养分,重新发展了历史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 一切历史事物都处于永恒发展的人类历史的某一具体阶段上,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的产物因此,要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条件出发,分析其特殊的历史联系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把对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统一起来,从历史发展的、上升的趋势去理解和评判历史,从而避免把历史事物的独特性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立起来的偏向 要重视基本的历史联系,既要把问题放到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中考察其前因后果,还要注意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特别是与一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联系,同时,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这一切,又一定要建基于对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的辩证的、宏观的把握之上 三、阶级分析原则 1.阶级是根据经济标准划分的,因此,要重视研究历史上阶级和阶级斗争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揭示隐藏在政治思想斗争背后的、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阶级的物质利益。

      2.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经济运作的实际过程,以及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等,具有合乎历史实际且具深度的把握 3.在分析历史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时,要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历史地看待历史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注意把某一时代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置于其所存在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得出更加接近历史实际的结论 对各个阶级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要有贴近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场景的评价,既不能苛求古人,也要防止缺乏学术批判精神的片面“弘扬” 4.还要注意“阶级意识”如何产生和是否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而划分的阶级,就是所谓“自在之阶级”,这一范畴描述的是阶级的客观生活 “自为之阶级”是指因为从主观上对本阶级的成员分享一种共同的经济地位和利益,具有自觉的认识,产生了本阶级“阶级意识”,从而达致的共同的阶级意识和阶级组织的结合 对阶级分析方法而言,“阶级意识”是不能够忽略的,在这一点上,过去的研究做得非常不够 可参考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讨论: 有人把是否有阶级意识作为是否存在阶级的必要条件,虽然我们认定某个社会存在某个阶级,但如果这群被我们所界定的人完全没有他们处于相同的经济地位、利益相关、有共同命运、属于同一个阶级的意识,那么这个阶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例如,假定我们划定甲人群为A民族,但甲人群的人认为自己是B民族,同A民族毫无关系,完全没有A民族的认同感,这时,我们还坚持认为甲人群是A民族是没有意义的 可见是否有某种人群的共同意识是某种人群是否存在的必要条件我们要考察某个阶级的产生,关键之处在于他们的阶级意识如何形成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四、整体研究原则 在历史研究中坚持整体研究的原则,就是要在历史过程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历史研究中,除了经济因素外,还要关注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观点及其向教义体系的发展等 “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整体研究的原则 1.整体研究原则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相一致的 2.就时间序列而言,整体研究原则就是要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看成一个有内在脉络的连续的过程,不因为后来的偏见而割裂历史 不能把历史剪切成为零散的“例证和插图”,不能因为后来的政治好恶而限制历史学家的视野,不能有意的割断历史,不能忽视历史演变和进步的客观事实 历史分期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任何分期都有不合理的一面,某个时段的研究者必须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做到“瞻前顾后”,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所要研究的时代。

      有人说,任何历史分期都是错误的,历史本身是不分古代、近代、现代的,例如,强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战争前后中国历史的延续性无论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生活,还是百姓的生活习惯、谋生方式、风俗礼仪等,战争过后的数十年间,中国都没有多大变化,很多省份的大多数百姓甚至连发生鸦片战争的事都不知道,因为我们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