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发展.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发展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革命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它固有的理论品质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理论创新看作是永葆活力活力的根本,而理论创新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一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涵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概括实际相结合它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概括化、民族化;一是把中国的丰富实践阅历加以概括提炼,使之理论化、马克思主义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28年中,我们党做了一篇“结合〞的好文章,实现了“结合〞中的第一次飞跃,集中表现为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年,又做了一篇“结合〞的好文章,实现了“结合〞中的其次次飞跃,集中表现为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曲折,历程艰辛,阅历弥足宝贵,教训也很深刻我们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界,把它分为前后两个30年来概括分析,作全面客观的回想、梳理和总结 一、前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56年根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阶段这期间,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了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正确方针,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革命的改造,创造性地开拓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56-1966年开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这期间,党的理论创新集中表达在毛泽东同志的两部光芒著作中一是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它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提出了如何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关系。
毛泽东同志说,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围着一个根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强调,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的话,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出十分值得留神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走这与他不久前在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的要以苏为戒,制定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概括道路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部著作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问题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二是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它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必然性;构建了对比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主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新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且相应地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相互监视〞以及“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
上述种种重大创新,使这部著作成为摸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奠基之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1966年开头的“文化大革命〞阶段这期间,出现一系列“左〞倾理论观点,这些观点被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党的九大报告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应当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假如当作一般政治哲学命题,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的思想相吻合的问题是这一命题被赋予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的特定含义,而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建立后再搞这样的大革命既无经济基础也无政治基础,因而只能陷于荒诞和造成浩劫再者,从这个命题中必然导出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论以阶级斗争为纲,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一个方针,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地增加产品数量是背道而驰的坚持这样的命题、理论和方针,就偏离了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摸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遇严重挫折 总的来说,在前30年中,我们党十分是毛泽东同志在理论上有好多创造,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继续前进,但过程曲折繁杂 二、后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入新境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这期间有几个主要关节点: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作的主题报告和全会公报,首次尖锐指出我国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深刻表明举行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吹响了重新摸索“其次次结合〞的号角二是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坚持四项根本原则》的讲话,提出要适合中国状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对“中国状况〞、“中国式道路〞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思想政治前提作了深刻阐发三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阅历教训,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状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主要点〞四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就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在理论上首次对社会主义特征举行系统描述,使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的进步,邓小平同志的开幕词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为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白总方向、总目标、总思路五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生产力标准理论,把以往9年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成果梳理为12个观点,指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