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体七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赏析.ppt
21页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把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歌,送给将要离别的朋友,梦游:是借梦境来寄托自已的思想感情,并非真的做了梦 吟:诗体名,歌行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李白另有《梁甫吟》;孟郊有《游子吟》、《寒地百姓吟》 留别: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解题:,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745年)即离开长安的第二年,当时李白与杜甫、高适在梁、齐、宋、鲁等地游历了一番,他准备由东鲁(现山东一带)南游越中(现浙江一带),便写下此诗作别友人,然后,开始了新一次的漫游旅程写作背景:,,简介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谢公屐 石扉 澹澹 訇然 魂悸,.,yíng,shàn,lù,zhuó jī,fēi,dàn,hōng,jì,mǔ,给画线字注音,《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745)写的。
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被放出京于是他寄情于求仙访道,然而政治上遭受失败的怨愤始终郁积于怀这首诗就是他的“发愤之作” 这是一首记梦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不就是因为现实世界太黑暗太令人失望吗?诗的结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明白地道出了诗人的心声诗人蔑视权贵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在这里集中体现出来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全诗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传说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气势和自己对它的向往之心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第二层次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可分三小层第一小层(“ 我欲因之梦吴越”八句)写进入梦境和梦游的路线《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第二小层(“半壁见海日”六句)写山中所见所闻:高且奇、深且远第三小层(“云青青兮欲雨”十二句)进入游仙境界第三层次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写梦醒后的感慨梦,,,,游,吟,,,,,,魂飞剡溪,著屐登山,洞天仙境,魂归枕席,幽静,壮美雄奇,光明一片 梦寐以求,,憎恨现实 苦闷惆怅,天 姥 仙 境,反衬,现实,梦境,现实,,,思 路 示 意 图,《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意味,但它的基调却是昂扬振奋的。
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全诗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不给人消沉的感觉不事权贵”是全诗的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一是有丰富的想像诗人善于描写想像中的世界,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像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像世界中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二是用夸张的手法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来写想像中的事物,塑造想像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一、关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李白有两句诗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来形容这首诗语言的特色,是恰当的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灵活多样的句式适合于表现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有时用了一些很普通的字眼,但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这些语句的表现力来自于诗中的意境,而不是靠雕琢得来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二、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千古名句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被过去追求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知识分子奉为座右铭在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制度迫使大多数人“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却宣告与封建统治者决绝,蔑视权贵们,去追求“开心颜”,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在封建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一、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2.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3.我与因之梦吴越 因:依据 4.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使…… 战栗惊:使……吃惊 5.惟觉时之枕席 觉:醒 6.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二 李白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第二段结尾又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第一问、李白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现实中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李白却说“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有名的天台山也好像拜倒在天姥山脚下李白所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座天姥山是现实天姥山被夸张后的幻影《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第二问、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
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三 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有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屈辱地位,无所谓人的尊严李白却继承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优良传统,敢于向权贵挑战,与权贵决绝,蔑视权贵,而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这是李白的高贵品格,是他的伟大之处 说这两句诗是“诗眼”,因为它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这个主旨是统帅全诗的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就是说,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怨愤之气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天色凄清,老兔寒蟾正低声呜咽, 月光斜照,半开的云楼粉壁惨白 玉轮轧着露水沾湿了团围的光影, 桂花巷陌欣逢那身带鸾佩的仙娥 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 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 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 那一片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四、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从主题看,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这首诗是诗人苦闷的象征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方面,更有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是诗人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气质的写照 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是明朗、坦率的,李贺的诗则是幽深、神秘的;李白的诗是充分男性化的,充满阳刚之气,李贺的诗则是充分女性化的,显得阴柔、纤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