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课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学生版+教师版).docx
21页第10课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学生版+教师版)第10课 小石潭记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名句,熟读课文并背诵 2.学习本文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自然之美,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1.“清冽”“参差”“寂寥”“悄怆”“幽邃”等重要文言词语是中考易考词语 2.理解作者在写景中融入的感情是中考的常考点 3.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 “小石潭”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发现的胜景之一;也是“记”的____________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文题既____________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八篇散文,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水经注》是一部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____________ ,河东人,____________ 代____________ 家、____________ 家和____________ 家,“____________ ”之一他与____________ 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____________ ”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失意使他心情抑郁,于是他常在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 》 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即学即练1】 《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 ”之一,作者____________ , 代文学家,字____________ ,世称____________ ,“唐宋八大家”之一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 1.字音: 篁竹(huáng) 珮环(pèi) 清洌(liè) 坻(chí) 岛屿(yǔ) 嵁(kān) 翠蔓(màn) 佁然(yí) 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2.古今异义: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许(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许可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居(古义:停留今义:住,居住 4.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由) 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 不可久居(助动词,可以,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隶而从者(动词,跟随) 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 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鸣珮环(名词,玉饰) 而 潭西南而望 (连词,表修饰关系)____________ 环 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5.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文言句式: 省略句: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省略句: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倒装句:如鸣佩环(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如佩环鸣”)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即学即练2】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水尤清冽____________ 冽: (2)俶尔远逝____________ 俶尔: (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4)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居: 知识点04 重点梳理 1.本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表现了它的哪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表现的? 文章在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3.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4.第二段写“鱼”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即学即练3】 按原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石潭记》中表面写鱼,实际上是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石潭记》中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4)《小石潭记》中写鱼的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5.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知识点06 主旨点睛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 作者以____________ 为序,描写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等,着意渲染了小石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气氛,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摆脱的____________ 的心境 【即学即练4】 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能力拓展) 文言文“古今异义”的考查 一、考点解说 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的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或短语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语言现象,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重点和难点。
如《小石潭记》中,“居”“去”等都是古今异义词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上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便要还家”中“要”为通假字,同“邀”,同时这一句为省略句,“便”前省略了“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渔人”文言文句子翻译题,将对文言文语句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中考的考查重点 二、主要设问方式 一般在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考题中综合考查 三、技法攻略 辨析词语的古今义时,首先要弄清楚词语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古今异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词义扩大有些词原有意义的应有范围比较狭小,后来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例如,“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河流 (2)词义缩小有些词的应有范围,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例如文言文中的“妻子”多指“妻子儿女”,古代泛指一切金属,而现在多指夫妻关系中的女方 (3)词义转移:有些词在演变过程中,词的古义范围和今义范围互不包容,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某种联系。
比如“走”在文言文中多指“跑”,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指“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4)褒贬变化:有些词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以及中性意义相互转化例如,“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程度变化如文言文中的“恨”多表示遗憾、后悔,现在词义强化了,表示仇恨、怨恨 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只有准确辨析出这个词是否古今异义,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顺畅地翻译文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清凉)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表示能愿) C.隶而从者(随从) D.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2.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B.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假设的连词 C. 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D. 余弟宗玄古义:你;今义:剩下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___ B. 便扶向路 C. 处处志之____________ D. 渔人甚异之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下见小潭____________ B. 心乐之 C. 如鸣珮环____________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