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06态度和品德.docx
2页案例一妈妈该怎么办?皮亚杰给167名6~14岁儿童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假日的下午,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们沿着罗纳河散步4点钟时,母亲分给每个孩子一个卷饼当孩子们开始吃卷饼时,最小的孩子不小心把他的卷饼掉到河里去了母亲该怎么办?要不要再给他一个?其他的孩子有什么想法?”结果有三种回答:“不再给他”(主张惩罚);“再给他一个,这样每人都有一个了”(主张平等);“因为他小,所以再给他一个”(主张公道,即体谅年龄的差别和具体情境)研究结果表明,10岁以后,儿童逐步形成公道观念,12岁以后基本具备了从同情、关心出发,依据具体条件去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问题:根据案例阐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案例二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哈特曼(S.Hartman)研究了三种说服选民的竞选宣传方式的效果第一种是散布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传单,第二种是散发条理清楚、说理充分的传单,第三种是没有散发传单结果发现,接受第一种说服的选民赞成票的最多,可是两个月以后的调查发现,这些选民大多已经不记得传单的内容了;而接受第二种说服的选民则仍然对传单的内容记忆犹新因此,说服内容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而说服内容的理智因素则容易产生长期的说服效果。
问题:阐述有效说服中情感的作用案例一【参考答案】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2)权威阶段(6~7岁)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3)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10岁)这个阶段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案例二 【参考答案】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的作用更大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