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大纲.docx

30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92757833
  • 上传时间:2023-11-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60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I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拥有选拔性质的 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正、 有效地测试考生能否具备持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 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评论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异本科毕业生能达 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精选拔, 保证硕士研究生的招生 质量II考察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疗学、 中药学、方子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 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理论联系实质 ;可以 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有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剖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 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 熟习记忆:依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习、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 常用药物和方子的功效特色、 配伍运用, 以及临床常有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 运用科 学、清晰的中医学术语,正确地表述其观点和基根源理2. 剖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剖析、解说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体制, 并对不一样的药物、方子和病证进行鉴识与判断。

      3. 综合运用:经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 对临床常有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疗、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III考试形式和试卷构造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二、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 试卷内容构造中医基础理论 30 题中医诊疗学 30 题中药学 30 题方子学 30 题 中医内科学 35 题 针灸学 25 题四、试卷题型构造A 型题 80 小题,每题 1.5 分,共 120 分B 型题 40 小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X 型题 60 小题,每题 2 分,共 120 分W考察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 绪论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2. 中医学理论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系统形成的奠定作用和意义历代有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分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3. 中医学的基本特色(1) 整体观点:即对机体自己整体性和内外环境一致性的认识,表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2)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根源则。

      证的观点,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 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二) 精气、阴阳五行1. 精气学说(1) 精气学说的基本观点2)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根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 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3)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建立的影响、对整体观点建立的影响2. 阴阳学说(1) 阴阳的基本观点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峙限制、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均衡、相互转变的 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表现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构造,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 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疗与治疗3. 五行学说(1) 五行的基本观点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征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 乘侮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 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疗与治疗4.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色及综合运用三) 藏象1. 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色。

      2.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色及差别3.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4. 六腑的生理功能5. 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含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 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含心与小肠、肺与大 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四) 气、血、津液1. 气(1) 气的基本观点2) 气的生成3) 气的生理功能4)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机 ”的观点及气的起落进出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表现5) 气的散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观点、构成、散布与主要功能2. 血(1) 血的观点及生成2) 血的功能及运转1) 津液的观点及功能2)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理体制4.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 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2) 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 (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3) 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五) 经络1. 经络的观点及经络系统的构成2. 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散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序次。

      3.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4. 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5.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6.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六) 病因与发病1. 病因(1) 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2) 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色,六淫外感与内生 “五邪 ”之差别3)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4) 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色5) 七情内伤的基本观点及致病特色6) 饮食不节的致病特色及病理表现7) 劳逸损害的致病特色及病理表现8) 痰饮、淤血、结石的观点、形成原由及其致病特色2. 发病体制(1) 邪正与发病:邪气和正气的观点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2) 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七) 病机1. 病机的观点及其层次2. 邪正盛衰病机(1)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真虚假实,真切假虚 ;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虚实夹杂等2)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对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3. 阴阳失调病机(1) 阴阳失调病机的观点2) 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 观点、特色、形成原由及病理表现。

      4. 气血失态病机(1)气血失态病机的观点2)气血失态病机的内容气的失态:气虚、气机失调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随和脱 );血的失态:血虚、血瘀、血热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 场机的观点、形成原由及病理表现5. 津液代谢失态病机(1)津液代谢失态病机的观点2)津液代谢失态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阻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观点、形成原由及病理表现6. 内生 “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民风内动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 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观点、形成原由及病理表现7. 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观点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转不畅、经络气血衰 竭等的观点及病理表现8. 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观点、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 脾阳性情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 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由及病理表现。

      3) 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由及病理表现4)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由及病理表现八) 防治原则(1) 未病先防:调治身体,提升正气抗邪能力 ;防备病邪损害2) 既病防变:初期诊治,依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2. 治则(1)治则的观点、治则与治法的关系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 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3) 扶正与祛邪的基本观点、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阴中求(4)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观点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 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中求阴 ” 阳”等法例的含义及应用5) 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根源则和方法6) 调治气血的基根源则和方法7) 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二、中医诊疗学(一) 绪论1. 中医诊疗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2. 中医诊疗的基根源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 中医诊疗的基本法例: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联合4. 中医诊疗学的发展简史。

      二) 望诊1. 望诊的观点和原理2. 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3. 望色:常色和病色的观点,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4. 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有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5. 望姿态:常有异样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6. 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有异样表现与临床意义7. 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有异样表现与临床意义8. 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有异样表现与临床意义9. 望皮肤:浑身皮肤色彩变化及斑疹、白 (?)、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有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12.望舌: 舌诊的原理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 正常舌象的特色及其生理变异, 望舌体 (舌神、色、舌形、 舌态及舌下络脉 )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 (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舌象剖析重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三) 闻诊1. 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叹气、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 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 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样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 问诊1. 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状况、问生活史、 问家族病史、 问既往病史、 问起病及此刻症状2. 问此刻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观点,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来往的观点、表现 种类及临床意义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活力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 问痛苦 问痛苦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痠痛、掣 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问痛苦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痛苦的种类 及其表现4) 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痹和乏力等症状的 表现及其临床意义5) 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眼花、目昏和雀盲的表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