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方向.docx
7页“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方向 一 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融合硬度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在这一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全面提升融合硬度,既要多视角统筹兼顾,又要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加快和发展生产服务产业一)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就是通过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制造业向新型制造业转变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就是通过全面优化空间结构、行业结构、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从整体上推动制造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作用和倍增效应,加快信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融合进程,推动传统制造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传统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促进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传统流通方式的创新,实现产品工业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制造装备的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实施总量调控,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落后产能淘汰进度,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塑造原材料工业后发优势;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应对外需疲弱挑战,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优化消费品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空间、产业布局,强化品牌建设,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消费升级,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增强消费品工业竞争优势;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提高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研发能力和系统集成水平,促进汽车、船舶、机床、发电设施等装备产品的换代升级,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改造,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全局、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引领,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和带动作用,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先进技术和重大科技产品的应用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拓展国内外需求,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长和拓宽,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高新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立足中国国情、技术和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生产效率提高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生产服务业为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加强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生产服务业的综合改革,强化市场竞争机制,优化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积极消除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详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全局,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积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形成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生产服务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产业关联,推动生产服务业协同发展,并促进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生产服务业集群化,打造多形态的产业聚集区;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其在工业设计研发、信息服务和外包、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的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二 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融合软度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驱动力,发挥着“倍增器”、“助推器”、“催化剂”的作用,通过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信息产业的更新升级,提升“两化”融合软度。
一)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构建信息化大厦的基石,是加快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支撑按照“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应用驱动,有序推进;政企合力,加强协作;强化管理,安全可控”的发展原则,加快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坚持把宽带普及和应用作为构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主攻方向,初步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信息服务普惠全民”;大力发展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成果,统筹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继续强化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力度,以光纤尽量接近用户为原则,促进光纤宽带接入模式的多元化,推进宽带接入的普遍服务,着力扩大普遍服务政策实施范围和服务内容,促进有线宽带接入提速,推进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通宽带、通光缆的比例;统筹2G/3G/WLAN/LTE等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已有2G网络资源,促进技术创新,优化配置,促其平滑升级,加快3G和WLAN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优化网络结构,改善网络性能,加强LTE试验性网络建设,实施LTE商用计划,推进TD-LTE增强型技术成为国际标准;统筹部署物联网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发展关键传感器件、装备、系统及服务,促进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IP城域网扁平化改造,提升多业务承载能力,积极稳妥推进IPV6商用建设、网络过渡与促进技术创新、业务迁移,抓好互联网核心架构及关键技术研发和试商用;以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继续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强化技术创新,发挥引领示范效应,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机制,更新换代升级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及时升级网络防病毒软件系统,扩大网络安全措施的覆盖面,全面增强电子政务网络内、外网平台的网络安全的技术保障,积极开展国内外网络与信息安全合作,加强信息网络安全预警和保障系统建设。
二)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化升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统筹国内外市场,优化产业布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拓展和延伸信息产业链条,提升综合竞争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引领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引进和吸收创新,利用市场优势,带动关键元器件发展和核心元器件的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系统设备及智能终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一代显示、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家庭等战略性新兴发展领域,培育和发展辐射面广、引领作用明显的新增长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推动企业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支持企业跨境投资,走出国门,探寻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本土化企业以及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各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聚集效应,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中西部产业承接能力,形成产业分工体系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均衡发展国内外市场,改善电子信息产业的进出口结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尤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实现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最优化,抓住国内扩大内需、工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充分发挥大市场优势,开拓国内市场,优化进口产品结构,降低产业的对外依存度;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和产品在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以及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信息技术,推进产业绿色发展,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实施节能设计和绿色制造,在材料设置、生产配置、回收处理等环节,应用绿色材料和技术,减少有毒有害物体的排放,针对各行业特点,建立环保影响体系,将环保能效指标纳入标准,推进产业发展。
三)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于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具有明显助推作用以系统带动整机和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软件业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市场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秩序;重点培育软件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富有发展活力的中小企业,优化软件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集中多方资源,优先安排公共资金,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前景广、产业链带动作用强的新兴软件平台,加强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的开发应用以及产业化,打造新型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环境下的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支持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等网络关键软件的研究开发;重点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执行管理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等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数字电视、智能终端、应用电子、数字医疗设备、新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关键软件的开发及应用,提升工业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信息服务业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现代信息产业的关键加快信息传输服务业的研发力度,强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进程;开发创新信息系统设计、信息技术咨询、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数据处理与运营服务等领域的业务支撑工具,制定和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加强业务标准库、知识库和案例库建设,推动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工业企业间的协调机制;开展面向生产的信息服务业务示范工作,支持工业企业内设的信息服务机构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在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服务、数字媒体服务、基于云计算环境的新型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特色示范,引导并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扩展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内容加工处理与服务基地,搭建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 加快一体化进程,提高融合深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升融合深度,推动一体化进程在一体化过程中,重点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搭建“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平台一)加快提升工业企业应用数字化水平应用数字化水平是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核心推动力,工业应用数字化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两化”融合进程的快慢研发和应用工业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数控技术、物联网技术、ERP技术、进销存技术等数字化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工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工业软件的研发力度,围绕工业产业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市场认可度高的软件,推动工业软件在航空、航天、汽车、钢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化概念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造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感性工学技术,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工业主要行业的深度应用,提高主要行业数字化设计。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