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精英到大众:战后英国高校招生政策评述.docx
9页从精英到大众战后英国高校招生政策评述 摘要:战后60多年来,英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目前正快速向普及化迈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入学机会不公的现象,改革招生政策,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招生政策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代表性的政策文件分别是《罗宾斯报告》、《迪英尔报告》和《2004年高等教育法》,变革的焦点集中在入学途径、入学公平和财政资助 关键词:英国,高校招生政策从战后到现在,反映英国高校招生政策变革的标志性文件有《罗宾斯报告》、《迪英尔报告》和《2004年高等教育法》,以此为线索,英国高校招生政策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战后至《罗宾斯报告》:扩招、紧缩、扩招 1.战后招生政策变革与第一次高校大扩招 二战结束后,大学很快开始扩招政府对于因战争耽误入学的退伍军人做了一些特别安置,要求大学让他们入学,并提供经济资助招生政策做了一些灵活调整,对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和其他具有特长的学生给予照顾,对社会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给予扶持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人数在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快速增长,二战结束后,继续加速增长。
战后,接受助学金资助的学生比例快速增长,由1938年的38%增长到1951年的73.8%根据大学拨款委员会的统计,战前英国每60人中只有1个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每30人中就有1个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到1951年保守党重新执政后,大学对于扩招趋于保守1952年,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中期报告指出,为了不影响高等教育的标准,高校招生不会有大的增加在第二年完整的报告中又重申“大学不再扩招”,并指出大学扩招将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降低大学标准 2.20世纪50年代后期高校第二次扩招 在高等院校为扩招降温之时,他们没有意识到整个教育制度的改革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压力根据《1944年教育法》,英国中等教育实行“三轨制”,学生经过11岁考试后进行分流,分别进入文法学校、技术学校和现代学校进入文法学校的学生大幅增加,那时很多学生到了18岁,对高等教育需求大幅增加社会对于大学的精英招生政策提出严厉批评,认为大学剥夺了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于是,大学副校长委员会被迫对大学招生政策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英国所有成年人中有72%属于劳动阶层,剑桥大学招生的学生中只有9%的学生来自于劳动阶层,在牛津大学这个比例是13%。
不过地方大学来自劳动阶层背景的学生占31%调查认为,很多学生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无法完全从高等教育受益,高等院校扩招在所难免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大学的建立,拉开了高等院校第二次扩招的序幕 3.《罗宾斯报告》与招生政策变革 1963年公布的《罗宾斯报告》共提出178项建议,很多建议都与高等院校招生问题密切相关,如制定扩招的目标:全日制学生数从1962~1963年的216000人增加到1980~1981年的560000人;在招生选拔方面,拓宽学校和家长有关招生的信息渠道,加强全国大学招生委员会的工作,在A-level证书考试中增加能力测试的内容;在学位课程方面,开发包含更加广泛的课程,增加课程的灵活性,放宽对学生改变志愿的限制;在财政资助方面,认为学生生活费贷款制度欠合理,应该向学生收取目前院校培养学生费用的20% 二、《罗宾斯报告》后至《迪英尔报告》:单一、双元、多元 传统上,英国高等院校的招生录取权主要在高等院校,各大学是单独招生的,学生直接向大学提出申请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1961年,大学联合成立了全国大学招生委员会(UCCA),具体协调各大学的招生录取工作,UCCA产生于英国精英高等教育制度,服务于单一的精英大学的招生录取制度。
随着多科性技术学院的建立和发展,英国形成了“双元制”高等教育制度1985年,又建立了全国多科性技术学院招生委员会(PCAS),负责协调多科性技术学院招生录取工作1992年,多科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英国“双元制”的高等教育制度转变为“一元制”的高等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1993年将两个招生委员会合并,建立了英国高等院招生服务处(UCAS),学生的入学途径更加多元化UCAS的发展过程反映出20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过程 1.“双元制”高等教育制度及对高校招生政策的影响 1964年托尼克罗斯兰成为教育大臣,他在1965年伍尔维奇多科技术学院的一次演讲中,第一次提出建立与原来大学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之后,开始着手推行“双元制”高等教育制度1966年的教育白皮书从大约70个技术、艺术和商业学院中建议遴选30个成为高等教育机构,新成立的全国学术认证委员会(CNAA)对新型高校的学生进行学位认证政府设立与技术和产业有密切联系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意在打破传统大学对高等教育的垄断,使高等教育适应英国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大学相比,多科性技术学院办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课程,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三明治式课程,有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以满足不同对象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克罗斯兰认为,多科性技术学院与传统大学是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 “双元制”高等教育制度对高等院校的招生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使英国整个高等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张,远比罗宾斯委员会预期的要高第二,高校招收学生的来源范围更加广泛,特别是招收的女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因为义务教育后进入中六学级学习的女生,只要取得2科以上A-levels证书的学生都能录取但是在之后的20多年,来自劳动阶层的学生的比例并没有太大改变第三,公共高等教育部门,特别是多科性技术学院的快速扩张,很快就偏离了之前确立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出现快速的“学术漂移”,结果多科性技术学院招收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与传统大学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趋同,失去了其应有的特色 2.高校第三次扩招 根据罗宾斯的预测,高等教育的规模由1962~1963学年度全日制学生数216,000人增加到1973~1974学年度的390,000人,到1980~1981学年度达到560,000人,但这两个年度的实际学生数分别是575,000人和620,000人1960~1994年英国全日制学生人数有大幅增长,第一个时间段是1963~1970年,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次高校扩招,第二个时间段是1988~1993年第三次高校扩招。
1972年发布的教育白皮书《教育:扩张的框架》中,预测1982年高校所有在校生数达到750,000人,但实际人数达到877,000人1985年公布的教育白皮书《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首次进入大学部的全日制学位课程的学生数做了两套预测数据(见表1),但实际人数远高于预测 3.多元高校入学途径 1963年公布的《罗宾斯报告》确定的高等教育原则为“应为凡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合格者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施高等教育“双元制”后,多科性技术学院招生数快速增长,尽管在1973~1983年期间,大学入学率略有下降,但公共高等教育院校的入学率增加约30%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入学标准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于是,大学拨款委员会与“英格兰高教咨询组”建议,对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应给予尽可能作广义的解释,确保“高等教育应向所有能够从中受益,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者提供”的规定一方面,要求学生的智能、学习动机和成熟程度应与所学课程相适应;另一方面,课程本身也不必按照原来的标准 1987年公布的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重申了任何具有能从高等教育受益的才智的人都可进入高等院校的“罗宾斯原则”;政府尊重把录取新生的决定权交给高校的这个既定政策,但政府督促所有有关责任者仔细考虑为使更多的青年以及年龄较大者进入高等院校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并付诸行动;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调整现行的教育结构,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应更多地招收虽没有传统入学资格证书,但较以前具有更广泛的学术知识和实际经验的学生;高等院校不仅需要改革入学条件与程序,也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以适应这些新型学生;政府强调在扩大高校招生的同时,重视推行保持和提高标准的教育政策,确保扩招不以牺牲学术标准为代价。
通过改革,拓宽了高校招生的途径,出现了三条公认的通向高等教育的途径第一,取得传统的中六学级毕业的资格,即获得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A-levels)、后来增设的普通教育证书补充水平(AS)和苏格兰高等证书;第二,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或文凭;第三,修完“大学入学课程”此外,高等院校可招收一些具备必要才智的学生攻读某些特定课程 4.《迪英尔报告》与高校招生政策变革 1996年,迪英尔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人们广泛关注的高等教育经费资助和其他问题展开调查,并于1997年大选前发布了《迪英尔报告》,并得到保守党和工党的支持《迪英尔报告》提出的建议集中在如何扩大高等教育的参与,同时保持英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公平性,加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建议建立公正、透明的学生资助体系 三、《迪英尔报告》后至《2004年高等教育法》:机会、选择、公平 由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承载着个人的前途和希望,也承担着实现社会正义的功能,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应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排除个体在进行高等教育选择时的各种障碍和限制,而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公平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1.迪英尔有关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建议的实施 《迪英尔报告》公布之日就是新工党政府即将上台之时。
在1997年大选的竞选中,工党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包装成为新工党,宣称要对代表工人阶级、实行国有化、实现再分配政策的传统工党的核心价值进行调整所以,在对高校招生中存在的不同社会阶层间不平等问题采用较保守的态度,强调“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平等”新工党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责任要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即人们在追求成为社会精英的机会时,也应愿意承担由此而带来的风险 政府对调查委员会的建议,总是有选择地作为自己的政策,并加以实施新工党政府对于《迪英尔报告》的建议也不例外,其中,作为其主要政策加以实施的就是扩大高等教育参与,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建议高等院校要采取措施激励学生追求高等教育的热情,并帮助提高学生提别是社会弱势群体背景的学生做出高等教育选择的能力第二,鼓励不同教育部门间的合作,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扩大高等教育参与政府建议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对那些通过与中等学校建立联系,鼓励和资助处境不利地区的、家庭中没有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的活动进行资金资助之后,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对旨在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的合作项目进行专项资助第三,大力发展基础学位课程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引进基础学位(Foundation Degree),目的是提供短期技术和职业课程和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
基础学位课程的实施,满足了劳动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并使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承担教育费用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从而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参与第四,要求高等院校制定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的战略规划通过公布国家和院校在扩大高等教育参与方面表现的数据,有力地促进了这些政策的实施,公布的数据包括:来自少数族裔、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较少的地区的学生所占比例的数据第五,学费和学生财政资助政府接受迪英尔的建议向学生收取学费,但拒绝继续保持根据家庭收入状况对学生的生活费进行补贴的建议因此从1998~1999学年度开始,不分院校和课程,政府对学生提供无息贷款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费可以减免,但除提供工作后根据收入情况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