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龙·神思》“杼轴献功”辨析.docx
5页文心雕龙·神思?“杼轴献功〞辨析摘要:对?神思?篇中“杼轴献功〞的含义,各家给出了修饰润色、艺术想象等不同的解释本文在探求“杼轴〞之意、“于〞字训释及考察“神思〞体系的根底上认为,“杼轴献功〞是指“神思〞中组织加工语言的构思过程,这一过程在刘勰“神思〞的“思—意—言〞体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杼轴献功“于〞?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历来被称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针对?神思?篇中“杼轴献功〞的喻义,各家也有不同的解释,如王元化曾对?神思?篇中“杼軸献功〞的内涵进行论述了解“杼轴献功〞释义存在的争议,明确其内涵,对于全面理解?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艺术构思主旨有重要意义一.“杼轴〞意义考辨“杼轴献功〞说出于?文心雕龙·神思?原文“假设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①各家对“杼轴献功〞在此的解释产生了不同的说法,如‘修饰润色说、‘艺术想象说、‘艺术再加工说,王志彬等“创作实践说〞,陈仁锡、顾随等“博而能一〞例证说等要探究在诸多说法中究竟哪一种更加接近刘勰的原意,我们首先应从“杼轴〞的本义说起杼,机之持纬者〞,“轴,持轮者也〞②,“杼〞、“轴〞的本义是指织布机来持纬线的梭子和用来承经线的筘;“黼黻之美,在于杼轴〞,③此处“杼轴〞连用用来代指“织布机〞;扬子?方言?:“杼、轴,作也。
东齐土作为杼,木作为轴〞?后汉书·隗嚣传?载:“〔王莽〕造起九庙,穷极土作〞由此可见,“杼轴〞在某些方言中也被引申为与生产有关的活动杼轴〞合用在文学中最早可见于?诗经?:“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朱熹传曰:“杼,持纬者;轴,受经者〞④此处“杼柚其空〞是以织布机上的杼、轴没有丝麻可织,形容东国生产废,“杼轴〞的使用同样与生产行为有关杼〞、“轴〞在织布机上经纬纵横交错的加工方式使“杼轴〞具有“组织、加工〞的引申义最早将“杼轴〞的说法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的是陆机?文赋?:“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杼轴〞在此具有经营组织的意思⑤根据“杼轴〞的引申义“组织〞和陆机在?文赋?中“杼轴〞的意义,?神思?中的“杼轴〞应指“组织加工〞,“杼轴献功〞可以理解为“〔织布机〕组织加工做出了奉献〞视布于麻……焕然乃珍〞字面意义即为“布相对于麻来说,本质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经过了〔织布机〕组织加工,使得布与麻有了不同的质地,焕然一新了〞用“杼轴〞表示“组织经营〞的过程在?文心?中并不是作为孤例出现,?书记?篇中,刘勰同样用“杼轴〞发挥议论: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旨纷纭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之?谒公孙?,杨恽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槃桓,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
本段语境与?神思?中“杼轴〞的使用大致相同:“诡丽辐辏〞、“辞旨纷纭〞说明了文辞内容的复杂多样,这与“情数诡杂,体变迁贸〞的大前提相似;“杼轴乎尺素〞写出了“杼轴〞“尺素〞和的关系,这与“杼轴献功〞和“视布于麻〞的关系相似杼轴乎尺素〞表达的即是“作家将构思作于素绢上〞,“杼轴〞即组织〔语言〕的过程比照?神思?的主旨与?书记?的语境可以根本认定,“杼轴〞在?文心雕龙?中比喻组织语言的过程历代典籍中同样存在用与“杼轴〞相近的喻体代替组织语言过程的用法魏书·祖莹传?:“作文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又周密:“大抵作文,欲自出机杼者极难〞这两处以“自出机杼〞比喻作文时构思和组织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机杼〞即指构思和布局另有欧阳修:“承教俾作?魏国令公真赞?,屡日杼思,不胜艰讷〞陆游:“〔徐铉〕尝受后主命撰文,累日未就郢曰:‘当试为君杼思〞?才调集补注?评?宫中行乐三首?曰:“白取笔杼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以上几种说法均是直接将“杼〞与“思〞连用,表达文章构思组织过程之难综上所述,参照“杼轴〞本义到引申义的词义变化,对照?文赋?及历代典籍中使用“机杼〞、“杼思〞的旁证可知,?神思?篇中“杼轴〞的含义应为组织语言的过程。
杼〞与“思〞连用也从侧面反映出“杼轴〞这一组织语言的过程与思维活动过程有关二.“布〞、“麻〞与“于〞字训释当我们理清了“杼轴献功〞的含义后,再审视“视布于麻〞时发现,刘勰所指的“布〞与“麻〞的喻义仍不明确神思?篇中“视布于麻……〞的论述是在“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根底上产生的所以,要把握“视布于麻〞的具体内涵,我们还应解析刘勰在“拙辞〞一句的所表达意义由于对“于〞字用法判断不一,此处“拙辞〞、“巧义〞、“新意〞、“庸事〞的关系可以作两种理解:其一,“于〞字省略,“拙辞〞、“庸事〞为施事主语,句意为“拙辞〞、“庸事〞中可以产生“巧义〞、“新意〞,这就需要修改润色,使其中的“新意〞、“巧义〞显现出来;其二,“于〞字不省略,“新意〞和“巧义〞为施事主语,句意为,“拙辞〞或“庸事〞可能从“新意〞和“巧义〞中产生,即出现“言不达意〞的情况因此,探究“于〞字在?文心雕龙?中的用法,有助于理解刘勰要表达的含义文心雕龙?中对“于〞字的使用情况共434例,61个作为连词使用,介词使用的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局部纵观?文心雕龙?全文,“于〞作为可省略介词的用法也很常见,如: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征圣?〕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辨骚?〕以上例句均可省略“于〞字而对上下文意不影响,如“征于圣,宗于经〞可直接理解为“征圣〞、“宗经〞在某些句子中,刘勰还直接将“于〞与“乎〞并用: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乐府?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辩盈乎气〔?杂文?〕?文心雕龙?中“于〞“乎〞并用的例句共有22处杨伯峻认为,“‘乎在作为介词使用时等同‘于字用法〞⑥由以上例句可知,刘勰在?文心雕龙?写作时就已经出现了二者在某种意义上等同的用法,“乎〞〔“于〞〕在句中起顺接语句的作用,在句意中可以省略黄侃、刘永济、王元化等学者虽然对“拙辞〞一句的理解有不同观点,但在剖析该句语法时均认为“于〞字在句中起顺接作用,对句意不产生影响,各家产生“拙辞孕巧义,庸事萌新意〞的说法是有语法依据的但假设采用这一说法,“假设情数诡杂……其微矣乎〞一段成为游离于主旨之外的论述,与上下文语境脱节因此,释义“拙辞〞一句应另寻章法于〞字除去上文所说可省略介词的语用外,还有更为通用的“在〞、“从〞等作为被动态引出施事名词的用法,此时“于〞不可省略如:至于三六杂言,那么出自篇什;离合之发,那么萌于图谶;〔?明诗?〕然那么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诠赋?〕针对本句“于〞的训释,李逸津较早对黄侃、刘永济等学者对“拙辞〞句的释义提出疑议,指出“于〞可训为“在〞⑦假设“于〞作“在〞、“从〞训释,那么该句意为“拙辞可能出于巧义,庸事可能出于新意〞刘勰在前文谈及“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而后说“假设情数诡杂,体变迁贸〞,二句含有转折关系陈仁锡评道:“此际有一非博非一之灵始得〞⑧,认为“假设情数诡杂,体变迁贸〞一段是“非博非一〞的例证博而能一〞的“博〞即博学或博识多闻,谈的是“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的素材积累问题;“一〞是抓住重点、一以贯之,谈的是“驯致以怿辞〞、使“物无隐貌〞的意义表达问题博而能一〞是作家在构思过程中面临“贫〞与“乱〞的解决方法随即刘勰提出“假设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意在说明不“博而能一〞可能导致的问题顾随将其阐释为:“从反面说,假设不能‘博而能一,就会‘情数诡杂〔思路混乱〕,‘体变迁贸〔没有固定风格〕〞⑨“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是不遵循“博而能一〞的表现,这是“因〞,从而造成了语言表达时采用“拙辞〞、“庸事〞,脱离了原本要表达的“巧义〞、“新意〞之思,此为“果〞综上所述,刘勰在“杼轴献功〞一段指出,不管头脑中有多少的知识、情理,多少的“巧义〞、“新意〞,如果不能在思维活动中找到对应的语言,在语言表达中也可能运用拙陋的言辞或平庸的典故,难以表达出巧妙、新颖的意义和的内涵。
就好似未经加工的麻,不能成为布而经过“杼轴献功〞这一组织经营活动,使“巧义〞、“新意〞有相应的语言表达,才能到达“焕然乃珍〞的效果麻〞、“布〞的喻义可以明确为:“麻〞——思维活动中未经表达的“巧义〞、“新意〞和思维活动中难以表达“巧义〞、“新意〞的“拙辞〞、“庸事〞;“布〞——思维活动中与“巧义〞、“新意〞相配的“巧辞〞或“新事〞布〞是由“麻〞纺织而成的,两者实际上都是同一材质,“布〞并不贵于“麻〞;原本要表达“巧义〞、“新意〞的“拙辞〞、“庸事〞和与巧义、新意相配的“辞〞或“事〞两者实质上都是同一来源,即“虽云未贵〔费〕〞三.“杼轴〞与“神思〞体系前文谈及,“杼轴献功〞即组织经营语言,使“巧义〞、“新意〞得以清晰地表达刘勰在本段谈及“组织经营〞与“神思〞主旨有何关联?分析“杼轴献功〞在?神思?篇中的体系,我们能完整地理解刘勰对于“杼轴〞的定位刘勰在?神思?“赞曰〞中将通篇逻辑总结为“‘神用象通—‘以貌求物,以理应心—‘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的逻辑链而“结虑司契,垂帷制胜〞那么是对以上三句乃至全篇的一个总结从“赞曰〞所表述的逻辑中不难发现,创作主体的“神用象通〞是“刻镂声律,萌芽比兴〞产生来源,即“孕〞、“萌〞的主语。
再结合文中提及“神思方运,万涂竞萌……〞的表达可以得知,本篇逻辑起点均是基于“神思〞,主旨是在强调在创作中“神思〞的作用文章开篇,刘勰借用?庄子?“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说明“神思〞能超脱形体、时空的限制,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随后,刘勰又以“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对“神思〞进行补充,所谓“神思〞实际上就是“文思〞,是文学活动中的“神思〞神思〞作为?文心雕龙?系统中的一种文学思维活动,所包含的内涵广,包括但不限于灵感与直觉、想象与联想,理智与感情诸多方面,用“艺术构思〞解释“神思〞更为准确透过?神思?篇“艺术构思〞的主旨观照“杼轴献功〞的含义可知,刘勰用“布〞和“麻〞的关系来揭示意义和语言的关系,“杼轴献功〞是将艺术構思中的思想情感组织为语言,这实际上是给“杼轴〞的作用划定了范围,使其居于“意—言〞的转换过程中换言之,“杼轴献功〞特指艺术构思中“意—言〞之间的构思活动假设情数诡杂……其微矣乎〞一段就是刘勰关于“言—意〞的关系的进一步阐释,刘勰列举了在语言表达中“言不达意〞的两种情况:“假设情数诡杂……焕然乃珍〞一节实际讨论的是在“情数诡杂,体变迁贸〞的情况下,“杼轴〞能够使“言不达意〞到达“言意相符〞的境地。
但假设出现了“思表纤旨,文外曲致〞的情况时,“杼轴〞就难以发挥作用文中“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意在说明伊挚、轮扁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他们思想中“至精〞“至变〞的局部,因为这是“艺术构思〞中最为精妙的所在,所以“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这是对“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的进一步阐释这种言意矛盾是“艺术构思〞中“形而上〞特点与言语局限性的矛盾造成的,即刘勰所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在这节说明了“言〞难尽“精变之意〞的观点,需要靠创作者的主观意志去把握综合来看,刘勰在本段中表现的逻辑关系如下:从言意关系的角度出发,假设是“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杼轴献功,焕然乃珍〞那么“言能尽意〞;假设是“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那么“言不追意〞为了尽量防止“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的结果,就要运用“杼轴〞使艺术构思转化为语言过程中能够到达“言能尽意〞的作用思表纤旨,文外曲致〞仅是较为极限的情况,故而在艺术构思实际中,“杼轴〞在“言—意〞的构思过程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假设从“神思〞的整体考虑,“言—意〞关系仅仅只是“神思〞体系的一环神思?全篇从“神思〞定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