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操作.doc
3页七年级数学上册 数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的图形解决问题,从而使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还很不深刻,造成许多学生知识的遗忘教学重难点重点: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过程一、设置情设置,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5℃、零度和零下5℃)(1)零上5℃用5℃表示。
2)0°C 用 0℃ 表示3)零下5°C 用 -5℃ 表示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6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2 m和4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设计理念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2.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3.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设计理念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三、动手操作1.问题1:请你思考: +3,-4,0分别在数轴的什么位置? ,-1.5呢?2.问题2: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 -3.5, 0, 5, -4, 思考: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有理数-4 ? 数轴的作用有哪些?设计理念: 通过问题驱动探究,寻求策略及解决,得出结论,观察归纳得到正有理数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所以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问题2是给定的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是由“数”到“形”;它们从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思想.思考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归纳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大方法,和数轴的作用.四、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一根钓鱼竿(直线)钓了三条鱼(三个点吧);去发挥想象那是太多了点和线的例子。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把5,-5, 3,-3,0在数轴表示出来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9的归纳设计理念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五、自主检测1.问题1: 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⑴-2 和 +6;⑵0和 -1.8;⑶和 -4;(4)3.8,-4.1,-3.2.问题2:写出5个有理数,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3.问题3: 在数轴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与表示数2的点距离3个单位的数是多少?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设计理念:利用数轴上点的位置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形结合”的典型应用,同时也可以借助正负数的大小规律来比较.有意识的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广,分类思想的渗透.六、作业布置教科书第14页2、3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