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宰相制度.docx
23页西汉宰相制度 篇一: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 一、 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史记·陈丞相世家》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新唐书·百官志》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历代各有名称 宰相制度起源于商朝,“尹”,正也,王委之以正天下,职掌与“相”接近,地位显赫周朝辅佐周王的是太宰,总揽一切政务,是政府机构的首脑 春秋时期各国有相,身份为卿,相权也即为卿权,属于宗法贵族政治的范畴,各国名称各异,秦为庶长,楚为令尹,晋、鲁、郑也都有上卿执政,这是卿权势力强大的表现战国时,七国之中,只有楚国沿用春秋官制,仍称令尹,其它各国都设置相位,丞相权力极大,《荀子·王霸篇》:“相者,论列为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吕氏春秋·举 难篇》:“相也者,百官之长也相的职位虽然显赫,但非世袭,没有封邑,而由国王任意任免当时有三种类型的相:布衣之相、作为高级外交官的相、贵族之相这个时候,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第一,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三公制 秦: 丞相,“丞者,承也;相,助也”,起源于战国时秦国,秦武王二年,置丞相,上承天子之命,下为百官之长秦始皇建立秦国后,成为正式的官称 秦为一相制,唐朝杜佑《通典》:“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三者不是并列的《汉书·百官表》云:丞相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并且很明确地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可见,御史大夫是卿,不是公俸禄也不同,秦丞相俸禄为万石,御史大夫为二千石,因此,秦宰相制度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官职,但没有三公 丞相职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军国政务,权力很大,“宰相之职,无所不统”,“事无大小,辄决于高” 1, 总领百官,主持朝议,归纳结果上奏皇帝裁决 2, 综理中央于地方上计与考课 3, 举荐、委任、赏罚官员 4, 封驳和谏诤 秦宰相制度在组织上还不完善,丞相之下基本没有属官,办事依靠中央各部门各级官吏,而且秦丞相的地位和权力因人而异,列侯任丞相的,地位很高,没有爵位的,地位就低 ·宰相制度的作用: ①积极――1、辅助天子,助理万机。
2、牵制君权,匡正君主缺失;宰相制度本 身实具有理性成分 ②消极――天子有任免丞相之权,未必有知人善任之 明,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致命伤 秦建立宰相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完成了春秋战国以来政治制度的整体转换,是皇权专制主义强化的重要步骤 两汉时期: 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旧制,不过变化较大西汉前期仍置宰相一人,如刘邦以萧何为相,惠帝以曹参为相但西汉后期和东汉的三公都为宰相另外,从东汉初年开始,尚书地位日重,尚书令逐渐成为真宰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高帝即为,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丞相并称三公,三公共司宰相职这样,宰相职权由一人改为三人行使 避免了宰相职权大得足以同皇帝相抗衡 西汉: 1、高祖~景帝:君权独盛 →君相共治 虽采取“屈君以申臣”的政策,相权很大,所以皇帝对于丞相有很多尊礼国之大事,天子亲临朝廷,与丞相共商而决之丞相大都由功臣列侯出任,备受礼遇丞相有病,百官络绎不绝去探视外,天子也亲往问疾丞相所请,天子靡有不应的,但天子所议,丞相若不同意,天子只好作罢 相权上升,其职权主要有: 第一,参与国家重大政务的决策。
第二,总领百官奏事的权力 第三,选拔、荐举、任用官吏的权力 第四,监察、惩戒百官的权力 第五,总领郡国上计,考课百官和奏行赏罚之权 其它,宰相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外交、军事权,职权广泛,权力极重,是历代宰相无法相比的如用两句话概括,可谓:参与决策,总揽执行 注:《史记》卷96,《张丞相列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九卿: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 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警卫 卫尉,掌宫门屯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 廷尉,掌司法。
典客,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掌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 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其它还有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工程修建;大长秋,掌为皇后服务的各种事务;太子少傅,掌天子及统领天子官属这些官员与九卿合在一起,称为“列卿”列卿统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得世袭 注: 光禄勋:秦汉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宫廷杂务之官本名郎中令,秦已设置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勋,由郎中令改置,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属官有大夫(光禄大夫、太中大夫等)、郎、谒者等光禄勋之意,如淳则谓:?勋之言,阍也阍者,古之门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汉末曾改称郎中令东晋一度停置余均沿置南朝梁停用原名,改称光禄卿北朝齐有光禄寺,官称光禄寺卿,兼掌皇室膳食等事隋以后的光禄寺专掌皇室膳食,职与汉制绝异,亦不再用光禄勋官名 两汉光禄勋职掌:光禄勋在两汉初期充当皇帝高级侍从官,其职掌不仅限于宫殿掖门户,还直接参与施政决策、典兵打仗、荐举人才等方方面面到了东汉时期,随着郎官荐举、补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光禄勋职掌逐渐从宫中走出,成为典选、管理郎官的外朝官,其初时职掌宫殿掖门户、给事禁中的职能则逐渐消失。
因为光禄勋在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时期与皇帝关系密切,又身负荐举人才之重任,所以许多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能够很快的通过光禄勋而得到重用大凡有真才实学之辈,只要在进言中显示出才能就有机会得到升迁,这也是汉朝尤其是汉武一代国力强大、人才鼎盛的重要原因 光禄勋与卫尉的职能具体有何不同?简单说来,卫尉是守宫门的,而光禄勋是守宫殿的光禄勋和卫尉都掌握警卫功能,但其警卫的位置不同:卫尉和他的属下主要负责宫殿各个门两旁的交戟卫士,防范闯入;在宫殿墙外面设立警卫值班室,在那里面值班;在宫殿里面的流动巡逻. 光禄勋和他的属下主要负责皇帝、后妃的侍从警卫,就是走到哪儿跟到哪儿,比如皇帝在读书,他们就在书房外布防,皇帝要走,他们就保护皇帝走,皇帝要出宫,他们就跟着出宫拿戟守卫宫殿各个门这个是交戟卫士以外的卫士,是 篇二:中国古代宰相制度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几乎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一、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商代的太宰就是宰相的前身,太宰为百官之首,其职责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后来的承相之职,简称宰 春秋站国时期,周天子力量削弱,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当于丞相的职位,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其中,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宰相之一管仲当时在齐国实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税收制度,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化建立常备军让齐国时期成为春秋霸主 秦朝统一六国后,宰相制度真正确立秦始皇在秦国创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因此宰相也可称为丞相,两者在概念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提到秦朝最著名的丞相很多人会想起商鞅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脱贫致富,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时期还不是秦朝,是诸侯国之一商鞅也不是宰相,他来秦国任左庶长,后升迁为大良造。
在变法成功,秦孝公去世后被车裂而死秦国还有一位名相为李斯李斯才高其天,谋深如海是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他协助秦国灭六国,成帝王之策,赢得得始皇信赖创“小篆”一统文字,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随着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被咸阳在秦的两大权臣都是以惨死收场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功居前列的萧何、曹参为丞相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汉武帝时,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中朝”也称“内朝”,主要由皇帝左右原亲信近臣组成,重要政事往往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中朝”逐渐成为中央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其实际职能逐渐退居到执行的地位这样,汉武帝将丞相拥有的决策、行政两大权力分解开来,从而形成中枢权力之间的制约机制,这种做法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开后,国家治理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决策是否适当于是,魏晋南北朝时又尝试着建立对决策权的制约机制,这就是在隋唐时代成型的三省六部制度。
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相监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力量在这种制度下,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且各有分工,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成熟 宋朝再次分割相权是废除丞相的前奏北宋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故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被打破,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宋代不复存在 忽必烈即位后,实行中书省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中的重要力量 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利用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正式废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立为定制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
此后,为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的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尽管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