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晚清旅行文学中的世界博览会想象.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5044938
  • 上传时间:2021-10-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晚清旅行文学中的世界博览会想象晚清末年是中国近代小说勃兴的年代,面对19世纪中期以来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中,不乏透过文字想象中国成为强 国的作品这些作品当中在中国举办世界博览会被作为强国的标志,例如 梁启超在他预言式的作品《新兴中国未来记》当中,一开头便以上海举办 世界博览会为背景,指出举办世界博览会的中国已是世界强国,中文已成 世界语言,各国贵宾无须翻译听着孔子后代孔觉民的中文演说……梁启 超之后,以社会批判见长的小说创作者吴研人的《新石头记》与陆士愕的 《新中国》也不约而同地以上海举行世界博览会作为中国富强的象征值 得追问的是,为什么世界博览会的举行成为这些小说家们强国象征的想 象?可以说,旅行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中国的旅行者与已成为大众旅行景 点的世界博览会从1866年开始接触就西方旅行史的演进来说,17、18世 纪时旅行原本属于贵族阶层子弟扩展视野、培养性灵的专利,英国贵族子 弟的“壮游”(The Grand Tour)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壮游”所指的 是英国贵族阶层将子弟送往欧洲大陆旅行,藉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的仪 式随着西方工业力量的逐渐形成,旅行的视野也跨越国界瞄向未知的领 域例如广阔的非洲。

      18世纪以来,前往未知领域的“探险”,成为被人所称 颂的英雄,而这些转化为文字的探险故事,更成为出版业的重要支柱以老 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来说,1795年深入非洲南部的蒙哥?帕克(Mongo Park), 回国之际便得到全民狂热的欢迎,而他以探险家出版的相关书籍,更得到 读者的认同在此之后,传教士也加入探险家的行列,例如传教士戴维?李 文史东(David Livingstone) 19世纪中期深入神秘非洲的故事,同样成为家 喻户晓的英雄[1]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探险并非仅止于个人的英雄事迹, 而是有特定的国家力量与知识生产机制的支撑与运作以法国来说,法国 人也迅速加入“认识”非洲的行列当中1821年成立的“巴黎地理协会” 章程中的第一条的部份文字便是“对前往未知国度旅行者给予奖章鼓励” 事实上,这也是延续18世纪以来高举“启蒙”、“理性”大旗的百科全书学 派对知识的构筑逻辑(对“物”的搜集与分类)只是,隐藏在搜集与分类 背后的是,西方对非洲的白我与他者、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的二元 对立这种知识体系当中的西方优越感,日后也演绎出“优胜劣败”的逻 辑,并成为西方帝国力量殖民海外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壮游”或是探险故事乃至将他者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 旅行者仅限于少数冒险家。

      旅行之所以大众化,其关键在于科技力量的中 介以工业革命步伐最快的英国为例,工业城市的出现、城乡移动人口的 大量增加以及工业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移动成为可能1825年英国的史 蒂文森(George Stephenson)完成了第一条蒸汽为动力的大众铁路,1863年 的伦敦诞生了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除此之外,社会时间的改变也在这时出 现1867年英国国会通过“工场法”,规定了一星期有半天(特别是星期六) 的假期工业革命以来地铁、火车、轮船的出现,改变了既有的时间与空 间感觉,旅行也因此开始大众化随着大众旅行的兴盛,大众化的旅行文学 更为兴盛(例如供旅行者打发时间的“铁道文库”书系的出版)、作为大众 旅行文化象征的明信片1869年于奥地利发行、以巴黎艾菲尔铁塔为背景 的摄影图画明信片也在1889年问世可以说,随着大众旅行的兴起,各式各样的旅行文化也应运而生在19 世纪西方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世界博览会的举行扮演了多重角色,它既是 标示强国的工业力量、西方知识体系的再现,就西方旅行的发展来说,首次 的世界博览会展馆更是一个最重要的观光景点1851年首次世界博览会的 举行,英国以高耸亮丽的水晶宫(位于海德公园)作为展览空间,这个展示 空间的呈现,充分再现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能力。

      钢铁是19世纪公 共建设如铁路、桥梁等的根本材料,而水晶宫的兴建便动用了 3800吨的铸 钢、700吨的铸铁、30万片的玻璃,其雄伟可见一斑依照吉见俊哉的观 点,世界博览会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文化盛典,也就是 透过世界博览会的举行,将各国各式各样的物品加以搜集、分类并且在一 个亮丽的展示空间下展览,除了作为国家能力的展现之外,同时也唤起一 般大众对商品的消费欲望[2]首次世界博览会的展览则分为原材料、工 业制品、机械与造型艺术等四大类在这四类展览当中,工业与机械产品 特别得到人们的注意,正是蒸汽机在交通方面的运用、电信的发明与机械 的广泛运用让人们惊觉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除了这四类主题展览之外, 更包括音乐、马戏团、戏剧、蜡人像、手工艺品等等大众文化的表演与展 示,以吸引留客前往参观从壮游、探险到大众旅行,旅行者的身份越来越多样然而,同一时间 点,却也正是西方帝国力量大幅进入东亚的年代值得注意的是,也正在此 时,东亚国家开始出现一项极为特别的文体(“游记”、“日记”等),就内容 而言,它们不是游山玩水心得的感性之作,而是对西方国家进行不同面向 的考察,其中,西方文明之道便是这些作者所强烈关心的。

      他们是新一批的 旅行者,他们的身体亲历西方旨在认识西方世界,尽管他们对于文明的追 求与国家的改革之道有不同见解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旅行者多具官 方身份或是知识分子,旅行期间的某些观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或是 政府政策这些旅行者的旅行动机延续了前人的脚步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写作 了搜罗世界各国不同政治制度、民族特性、物产、文化高达50卷本的《海 国图志》,这部著作不仅成为晚清末期认识西方较为系统的参考书籍,该书 也为深感西方重大威胁的日本所重视不过,魏源并未有亲身出外参访的 经验官员走出国门参访并留下考察纪实文字,首推1868年的“蒲安臣使 团”蒲安臣曾任美国驻华公使,由他引领群臣历时两年的时间走访欧美各 国这趟西方参访,当时负责中外交涉事务的志刚著有《初使泰西记》与 《初使泰西纪要》,不过,这两本书多集中在对西方民俗风情的考察,这两 部考察文字也并未促使晚清进行制度改革尽管“蒲安臣使团”所留下的 西方考察仅止于风俗人情的比较,不过,或许因为晚清的持续积弱不振,在 此之后的旅行文字,逐渐趋向制度与工业发展的比较在这些观察西方的 文字当中,世界博览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在清末的旅行纪实文字当中, 如果以旅行时间顺序出发,世界博览会的相关描述进入文字首推王韬的 《漫游随录》。

      王韬在当时的社会位置是一位流亡的知识分子,他原本尝试 依循科举制度获致官名,不过,在上海接触西学之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路径因为上书太平天国遭到清政府的追缉,王韬只有逃到香港,日后在西方人 的邀请下,他在1867年从香港出发开始他两年多的欧洲游历生活这两年 多的欧洲游历生活对他日后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影响:第一是他在1871年 出版了《法国志略》,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部法国历史著作,其中,也提 及法国大革命,如何对法国大革命下论断?是进步的革命还是一场动荡?日 后的康有为与梁启超对此有着不同的评价第二则是1874年他回到香港 之后创办《循环日报》,这是史上第一份华资中文报纸,而王韬也透过报纸 对政治进行议论,他也成为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在他的《漫游随录》当中, 他参观了世界博览会1866年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的会址,在他的描述当 中,以“博物大会”加以形容而亲历世界博览会者,则数李圭、郭嵩煮与黎庶昌李圭出身江苏富 商之家,太平天国与清廷交战之际,曾为俘虏而后脱逃至上海,在上海期间 他结识西人并因此赴宁波海关任职在他任职海关工作十年之后,他赴美 国参观1876年为庆祝美国建国百年所举行的费城世界博览会,他的西方之 行一发不可抑遏,在参观世界博览会之后,更赴伦敦与巴黎参访。

      他将西方 之行写成《环游地球新录》,这本书不仅李鸿章为文作序甚至也得到官方 资助出版三千册,虽然出版册数不多,却吸引对西方世界感兴趣的知识分 子阅读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是清末旅行纪实文字当中对世界博览会 的描述最详细者在《环游地球新录》当中,我们看到他以“百年赛会” 与“赛奇公会”称呼世界博览会而会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包括“各 物总院”的建筑:“屋长一千八百八十尺,宽四百六十四尺,宽三百二十尺”[3] o在会场上,他对会场中所展示的世界最大蒸汽机哥阿力斯(Corliss)印象深刻,不仅如此,当他看到新兴的机械器具时也不免思及仍以人力劳 动为主的中国,而他也注意到日本已在会场订购了 18种农田机器[4]在 他的文字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参赛的对象,这些对象主要包 括景泰窑器、漆器、木雕等[5]在这篇旅游纪实当中,李圭也提到另一群 前来参观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近代首位留美学生容闲在1870年倡议幼童 赴美学习的小留学生在参观费城博览会对西方事物有着好感的李圭,对 这些接受西式教育的小留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有着相当的好感[6]有趣的 是,李圭最后经由香港准备回国之际,他与王韬见面,两人的对谈当中,都 流露出清廷应打开国门与西方世界接触的想法[7]。

      王韬与李圭都是在上海接触西方人进而亲身体会西方事物,他们都 不是位居要职的官员o接下来的世界博览会体验,开始出现具官方身份的 参访者的文字中,他们是郭嵩泰与黎庶昌郭嵩泰是中国第一位派驻国外 的使节,他在1876年被派往英国,而黎庶昌则以幕僚身份随郭嵩春出使英 国与法国在郭嵩春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与黎庶昌的《西洋杂志》当中 分别可见他们对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记载在郭嵩寿的《伦敦与巴 黎日记》当中,他以“万国珍奇会”描述世界博览会,在这里,同样看到炫 目的展览,在郭嵩煮的记载当中,各国百货玻璃屋尤其亮眼或许郭嵩煮因 系官方身份受邀参加,行程或许未能全面相较之下,在黎庶昌的文字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多种样貌他以“赛会堂”以及“哀克司 包息相”(即exposition)称呼世界博览会在他的描述当中,除了各大工 业对象以及中华公所的陈列展览之外,最让他感觉新奇的对象莫过于电梯 以及轻气球在前面的文字记述当中,世界博览会有着不同的描述在1880年之后, 我们会发现“万国览会”或“万国博览大会”逐渐成为通用的名称事实上,世界博览会曾有不同的名称,1851年首次举行世界博览会的英国以 Great Exhibition 命名、之后的法国则是 Exposition Universelle> 美 国则是World Fair,直到1928年总部设于巴黎的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BIE)成立之后,才有统一的名称与规章[8]。

      不过,在此之前所举行的各国世界博览会仍获承认就世界博览会在中国 的介绍来说,发行于上海的《申报》于1886年7月10日刊载了《论中国 开设博览会之议》的社论,其主旨在于今日世界已是自由贸易,世界博览会 的举行便是这种局势下的产物,中国也必须打开国门透过举行博览会增长 国民见闻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中期开始,旅行纪实也是日本的重要文体, 福泽谕吉1860年代造访欧美所下的《西航记》与《西洋事情》便在当时 成为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书籍,这些旅行纪实的内容并非游山玩水的心得 而是制度考察与比较此外,1871年从日本出发的“岩仓使节团”,花费两 年时间赴西方为主的国家进行考察该考察团返日之后,并写成五巨册的《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岩仓使节团的考查过程当中,也参访了维 也纳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考察报告书中也提及日本兴办博览会藉以振兴工 商之必要在此建言下,日本很快地举办国内的博览会作为刺激工商发展 之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面对这样的结局,许多中国知识分 子无法接受,也再次引燃国家变革之道的议论1903年日本所举行的第五 回劝业博览会当中,才华洋溢的女性钱单士厘在《癸卯旅行记》以文字记 述实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