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古代的地域文化中.doc
6页在中国古代的地域文化中,古代四川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说“四川的文化兼备 了文治武功的伟大性”也许言过其实,但“历代文人产生于蜀中者往往擅名天下” (柳定生:《四川历史》 ,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编辑(1940) )却是事实 仅就文学而言,明人何宇度就曾赞叹:“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仪一代,领袖百 家汉如扬雄,王褒,司马相如,唐如陈子昂,李白,宋如苏家父子,元如虞集, 岂他方所能比拟!”[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价 值的创造,而且也是价值的积累价值的积累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起伏不定的古代四川文化也不 例外我们只要对古代四川文化的发展历程做一整体考察,不难发现,它的发展过 程是呈“马鞍型”的,从先秦到明清,前后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 一 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一次起落从先秦延及南北朝,而两汉则是其辉煌的顶峰 古代四川文化源远流长从考学文化的角度看,它同中原文化,海岱文化,楚 文化一样,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最早类型之一近年来所发现的三堆等文 化遗迹即为明证但是,在秦统一之前,它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因此在文化分析 上,缺比较的条件,显得十分沉寂。
《华阳国志序》说:“……及国之末,服事于 秦,首为郡县……故《蜀纪》曰大人之乡,方大之国也至于汉兴,反而荒服而 无书学乎?《汉书》 ‘郡国之有文学,因文翁始’ 若然,翁以鲁当无文学哉?……[引自《蜀中广记》卷 96]对汉以古代四川文化的沉寂现象提出了怀疑和诘难元人费著在《元成都志序》中,将这种怀疑和诘难进一步发挥其云:“……谓三 代而下,秦惠伐蜀而后得与中国通,文翁兴学于成都而后得于齐鲁比,不端本于夫 子删定之经,惟迁史之言是信,亦学者之过也若曰周衰而诸候叛,蜀据阻自安, 职贡废而文教驰,秦惠伐之而后道路通,文翁(兴)学而后风化复,斯可矣舍 《诗》 , 《书》 ,断自秦汉以论属则未可以也……[引自《属中广记》卷 96] 这种怀疑和诘难尽管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事实上却难以成立张岱年先生认 为:“思想意识必须实物化,表现在实际的事物上哲学家一定要有著作或语录 没有这些,一个哲学家在历史上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著作就是思想的表现文学 家要有自己的作品,诗人要写诗,画家要画画,也就是说,思想观念一定要表现在 实物上这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析》 ,载《理论月 刊》1986 年 7 期。
]因此,我们考察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一个起落时,不得不从它的 高峰点——两汉时期着眼,而对这以前的古代四川文化,只能从逻辑上判定它存在 着一个由低到的上升过程沿着这种上升轨迹,到里汉文帝以后,四川的古代文化 勃然而兴,人文蔚然唐人卢求说:“自汉兴至哀,平,……英伟命代之士,其出 如林玺书束帛,交聘于梁益之地矣虽鲁之洙泗,齐之积下,未足多也 ”[卢求: 《成都记序》 ,引自《蜀中广记》卷 96]卢求的话,是基本接近实际的 当时, 在文学领域内, “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王安石:《送与可通判邛州》 ,引自 《丹渊集》附录《诸公书翰诗文》 ——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相继而出,宛如三 颗巨星,辉映汉赋的世界, “其辞其道,皆为天下之所宗式”[田况:《进士题名记》,引自《四川通志》卷 41《艺文三》 特别是司马相如,更是“表仪一代”的人物 他所创立的汉赋,不仅创造了新的审美表现形式,为中国的文学园地提供了新的品 种,而且真正开始了对自然事物正面的、对象化的审美观照,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视 野由社会生活向外部自然环境的拓展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开创性和座标性的 [参见黄广华、刘振东:《从审美角度看司马相如的赋》 。
载《文史哲》987 年 3 期在天文历史律领域内,以阆中为中心,产生了一个著名天文学历律家群其中, 落下宏、任文公,扬进宣、张叔、周舒、周群、周臣都以长于历律灾异而名闻于世 特别是落下宏,他不仅与唐都、邓下平等人制订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太初历》 ,而且还与耿寿昌合作,创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台较完备的天文仪器— —浑仪另外,在测算日食周期、推算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上,他也创立了世界天 文史上的奇迹 在经学领域内,由于文翁兴学,使蜀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经学的学者其中,张 宽治《春秋》 、杜抚治《诗经》 、董均治《礼经》 、任安治《易》 ,都较有特色蜀人 研究经学最有特色的还是《周易》 由于汉代治《易》 ,重象数、好说阴阳灾异,不 脱卜筮之书的范围,与巴蜀尚鬼信巫的社会习俗较相吻合,所以当野时蜀人治《易》 ,在全国独树一帜,有一套风格迥异的体系,另外,训诂之学,由于有司马相如的 《凡将篇》 、杨雄的《方言》和《训纂篇》等著作的问世,故而在蜀地也颇有根基在其他文化领域内,当时也是异彩纷呈,如医学,涪翁以其《针经》一书,名 动天下,而其弟子程高,再传弟子郭玉,以及李助、郭常在等辈,都以其高明的医 术闻各。
再如黄老灾异,天文推步等学,在蜀地更中蓬勃兴盛如杨厚,任安一派, 自西汉末年到两晋,师承不绝,都以黄老灾异见长,闻名者约有 30 余人;而著名学 者严君平, “常卜筮于市”[《华阳国志》卷 10 上《先贤士女总赞 蜀郡士女》 ]至 于张道陵这位天师正一道的始祖,其在道教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无须赘言了 这些辉煌的文化成就,构筑了古代四川文化特有的结构型体——赋、黄老、治 《易》 、卜筮、历数、医学,并以赋、历数、治《易》见长[参见蒙文通:《巴蜀 古史论述》 ] 自东汉而降,至西晋、东晋交替之时,古代四川文化呈现衰落气象,开始了从 高峰往低谷的下滑也就是说,这段时期的古代四川文化正处于一个下斜面上尽 管蜀汉有秦宓,杜微、彭羕、谯周、杨戏等饱学之士,西晋有李密、李兴、杜弢等 富有才情之人,但是他们谁都不是能在文学领域中“领袖百家”的人物当时,能 支撑古代四川文化颓势的,唯有史学来敏著《本蜀论》 、 《三巴记》 、 《古史考》 、 《蜀本记》 、 《益州记》 ,陈术著《益部耆旧传》 ,杨戏著《蜀汉辅臣赞》 ,王崇著 《蜀书》 ;而初仕蜀汉、后为晋官的陈寿则著《三国志》 、 《古国志》 ;西晋的梁宽著 <<续耆旧传》 、 《蜀后志》 、赵宁著《乡俗记》 ,黄容著《梁益巴记》 ;原为成汉官员, 后入仕东晋的常璩则著《汉之书》 (亦名《蜀李书》 ) 、 《华阳国志》 。
这些著作,除 《三国志》 、 《古史学》等书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记叙古代四川历史的地方志这就 说明,四川地方史学的勃然而起主要是由于受到蜀汉割据称雄,与魏吴鼎足而立、 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的鼓舞,四川的地望感从而得以猛增而造成的;文但是,也不能否认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因追缅两汉四川文化的辉煌而产生的苍凉情绪,即面对落 日而怀想朝阳的情绪 进入南北朝,古代四川文化便完全落入低谷宋人李焘说:“自晋永和而元温 始平李氏,迄梁承圣而蜀乃尽入于周,跨历四代,咸抚而有……而蜀士未有光显 岂果无人?当两汉之际,蜀人文章节义足以冠冕海内;柱石帝京,夫岂足用汉而无 用于晋宋齐梁者乎?失在于不能招徕之也[引自郭允蹈:《蜀鉴》卷 6] 在这段时期,不仅“益州三百年无复贵仕”[《南史》卷 74《李庆绪传》 ], 而且蜀中能文者也确实微乎其微, “蜀士以文达者”唯有成都的罗研与李膺二人[《南史》卷 55《邓元起传》附《罗研传》 此时蜀中撰述,唯有李膺的《益州记》而已至此,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一次起落便宜告结束了 二 经历南北朝这个文化低谷以后,从隋初到中唐,古代四川文化又日渐复苏,开 始了向第二个文化高峰的上升 《隋书·地理志》记载:“其人敏慧轻急,貌多蕞 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监制白首,不离乡邑; 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上国。
”尽管这个记述是概而言之,但它也反应出 了当时四川文化萌动的迹象 陈子昂首先在唐代诗坛崭露头角,于是,古代四川文化第二个高峰的帷幕揭开 了继陈子昂之后,李白出,蜚声诗坛陈子昂上遏初唐间的齐梁诗风,下开盛唐 雄浑浪漫的诗潮,李白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典范!就在他们用诗吹响的号角声 中,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出现了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始自中唐, 跨历五代,贯通北宋,历时四百余年,比历时两汉的第一个高峰更显得声势浩大, 波澜壮阔!其时闾丘均、阮成、李余、陶雍、刘湾、何兆、符载、雍裕之、柳震、 张曙、扈处扆、毛文锡、朱桃椎、杜光庭[杨慎:《升庵集》卷 48《蜀诗人》 ]等 诗人相继辈出熠熠生辉而在五代的训余中,西蜀词更是独点鳌头如《花间集》 十八家,十五家都于四川相关,或是西蜀词人,或是客居蜀地者 入宋之后,蜀中人才之盛,与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三苏并出, “而四蜀之文 章被于海内”[黄溍:《文献集》卷 6《隆山牟先生文集序》 ]自此而后,四川籍晓 有名气的文人学士层出不穷,多如繁星宋高宗赵构对此也感叹不已 “蜀人多能 文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71,绍兴二十六年正月丙辰记事。
] 另外,在这一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四川籍的举子入选,乃至榜首题名者,其 数量也是惊人的据杨慎统计,蜀士在唐居首选者共有八人田况在《进士题名记》 中载:“益州自太平兴国以来,登进士第者接踵而出天圣、景佑中,其数益倍, 至庆历六年,一榜得二十八人;皇佑元年,得十四人;他州来学而登第者,复在数 外 ”[引自《四川通志》卷 41《艺文三》 ] 当时四川的画坛,也是一个争奇斗艳的世界自中唐以后,川籍画家勃然而起, 名家辈出其中王宰、李洪度、张卿最为知名其道教绘画,名重当时五代十国 时期,西蜀(前蜀后蜀)与南唐在画坛上双峰并峙,为海内所推重黄筌堪称承先 启后的艺术大师他不仅首创五代画派中的“钩勒法” ,而且对花鸟画派的形成, 以及对后世的中国画都有深刻的影响入宋后,据邓椿, 《画继》和夏文彦《图绘 宝鉴》记载,四川著名的画家也多达六七十家其中,石恪以人物画、赵昌以花鸟 画,苏轼以文人画文同以墨竹画享誉中国画坛,可为宗师 在天文历数方面,唐代的梁令瓒,宋代的张思训和秦九韶都以其卓越的成就为 世界所注目而昝殷及其 《经效产宝》 、李珣及其《海药本草》 、唐慎微及其《经 史史证类急备本草》 、史堪及其《指南方》 ,则将古代四川的医学成就推上了又一新 的高度。
在经学方面,治《易》仍为蜀中学者的传统优势并以其风格独特而称奇 天全国 然而,一入南宋,古代四川文化便显现出中衰迹象元代的黄兴溍已注意到了 这个问题他指出:“昔宋东都盛时,眉 山苏氏父子出而蜀之文章被于海内;渡 江后,疆圉日蹙,衣冠流散,而蜀之文章萃于东面” [黄溍:《文献集》卷 6《隆 山牟先生文集序》 ]四川时当虽仍号多士,但除史学以外,在其他文学领域中却缺 乏大师国手,因此只能跟随着东面地区的文化潮流,亦步亦趋而已 在这个文化下降的坡面上,四川史学放射出了熠熠光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 长编》 、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王及其《东都事略》 、李攸及其《皇朝事 实》 、杜大珪及其《名臣碑传琬集》 、李埴及其《皇宋十朝纲要》 、魏了翁及其《国 朝通典》 、彭百川及其《太平治迹统类》 、李璧及其《国朝中兴诸臣奏议》等等,使 四川史学水平跃居全国一流然而,史学成就的辉煌只是古代四川文化的回光返照 而已综观古代四川文化的两个高峰,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个共通现象——以文学 开始,以史学结束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始于汉赋,终于两晋史学;同样, 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二个高峰也是由唐诗推动起来,而由南宋史学来结束的。
从南宋后期直到元明初,是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二个低古时期在这个时期,四 川地区尽管也产生了费著,赵延世等文人学士,但他们也仅是庸中佼佼者,可以说, 这一时期的四川文化实在是没有值得记述的东西至于作为元四大家之一的虞集, 早已数世定居江西,尽管他们对四川眷念深情,仍自视为蜀人,但是,若把他纳入 四川。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