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docx
12页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现象摘要余华的作品里面充满苦难现象,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独特 见解本文通过分析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部小说,体会余华笔下苦难的不同 表现形式和小说人物在应对苦难时采取的不同方式以 80 年代的《现实一种》 和 90 年代的《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可以发现,余华80 年代的 作品里面,苦难常常以暴力、血腥等形式出现到了90 年代,苦难叙述呈现出 温情的色彩通过分析三部作品,探索余华不断书写苦难的原因和苦难意识发生 变化的原因,以及苦难主题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现象Suffering in Yu Hua's NovelsAbstractYu Hua's novels are full of misery. The author deeply understands the hardships of our life.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Yu Hua's novels, we can understand different forms of suffering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misery in Yu Hua's novels.I will take a novel as an example in 80s,
苦难,是余华作品里面一个重要 的主题对于苦难的呈现,余华刻画得极为真实又具有哲学意味前期作品以血腥暴 力的方式描绘人生苦难,给人一种冷峻残酷的阅读体验,小说人物往往采取极端暴力 的方式对抗苦难随着创作的深入,苦难母题的刻画也在慢慢发生转变,余华在苦难 现象中逐渐融入温情的色彩,形成一种温情的苦难叙事语调渐趋缓和平静,表现出 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小说人物在面对苦难现象时,从对抗苦难,转为忍受苦难, 消解苦难,展现出底层人物生命的坚强韧性和余华对于苦难的深入思考本文通过分 析三部作品中的苦难现象,来探究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价值意义一 《现实一种》(一)苦难的表现在《现实一种》这部小说当中,苦难现象的产生源自于暴力行为作者用冷峻客 观的笔调进行死亡叙述,形成一种冷漠生硬的“零度写作”以暴力残杀的方式展现 生命的苦难,让人感到人性趋恶,陷入一种深度的绝望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他们 都具有暴力因子,用暴力制造苦难,同时也遭受暴力带来的种种不幸因此,暴力成 为《现实一种》中苦难的独特表现形式1.孩子的暴力皮皮虽然只是一个年仅四岁的孩童,但是在他身上却隐藏着人类原始兽性的本能, 他从折磨堂弟的过程中获取乐趣,享受着哭声带来的刺激。
作者描写孩子的冷酷无情, 更加充分说明了人性之恶人性之恶是天生使然,如果客观的现实世界不能满足内心 的欲望和冲动,就会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起初,皮皮希望能够引起家人的注意1 但是家庭环境的的冷漠压抑,毫不留情地扼杀了皮皮想要获得关注的欲望,甚至给他 带来精神的痛苦和心灵的伤害皮皮交流的愿望不能得到实现,他便跟随人类的动物 本能,通过暴力行为从堂弟的哭声中获得刺激来进行自我补偿,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 一个没有经过教育启蒙的孩子尚且如此暴力,更不用说已经涉足社会的成年个体2.成人的暴力山岗和山峰之间的复仇就可以说是一场触目惊心的“死亡盛宴”,出于对山峰一 脚踢死皮皮后的报复,山岗处心积虑设计捆住山峰,把肉骨头汤涂在山峰的脚掌,并1 余华:《现实一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 页 且让小狗去舔舐,期间更是故意不断询问山峰“什么事这么高兴”2这里虽然没有展 现鲜血淋漓的显性暴力,但却是一种更为令人发指的隐性暴力山岗看到山峰在极度 狂笑中备受折磨而感到复仇的快意,不仅没有了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更加失去了社 会的道德准则让人看到的反而是人性之恶的疯狂扩张,作者淋漓尽致的描写,表现 出由于强大的报仇欲望,从而激发起内心暴力的本能。
由此可见,无论是皮皮还是山岗,他们的暴力行为除了受到人性之恶原始本能的 驱使之外,同时也是在遭遇苦难时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抗争方式二)苦难暴力化的原因余华的前期作品通常以暴力、血腥、荒诞、阴谋作为关键字词来刻画人生苦难的 主题倘若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探究他创作的缘由,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余华的成长经历是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童年的记忆往往根深蒂固,对他今 后的创作思路起着导向作用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因此余华从小便在医院的各个角 落里游荡所以,对于这种鲜血淋淋的场面余华早已习以为常后来,全家搬进了医 院的职工宿舍,而住处的对面就是太平间,所以常常可以听到死者亲属撕心裂肺的痛 哭,有时深更半夜余华都会被那些哭声吵醒几次正是在医院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下, 余华渐渐把生死诀别看作是生命常态,对待死亡毫无恐惧,十分淡然有时,他甚至 喜欢跑去太平间里乘凉午睡因此,从余华的死亡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 惊悸的冷静,他仿佛与文本隔着距离,站在一旁,静静观摩现实世界的一举一动,没 有任何主观情绪的流露第二,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正在进行改革开 放,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开始涌入中国,不断冲击着作家群体的创作思维。
其中, 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审丑”,颠覆了过去传统文学的“审美”观念 因而,有些中国学者就试着模仿、借鉴这种写作手法和文学观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 中去就是这样强烈的文学氛围,召唤着余华走向了暴力与死亡的写作道路,成为80 年代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每当阅读世界大师笔下的文字,体验与往日不同的审 美趣味时,余华内心都感到无比震撼就像他在《我能否相信自己》中所说的:“到 了八二年,我读到托斯陀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罪与罚》,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3可见这些西方文学大师对于余华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余华用暴力笔调呈现苦难,以冷漠的姿态看待苦难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童年 特殊的生活经历,也是由于当时时代特殊的“审丑”需要,以揭示人性之恶和社会各2 余华:《现实一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3 页3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 148 页种丑恶现象三)《现实一种》的意义1.美学意义在文学界,不少作者都涉及到苦难现象的描写可是,在《现实一种》这部作品 当中,余华对于苦难赋予新的表达形式和新的创作内容以客观冷峻的叙述态度进行 描写,他常常作为一个超然于外的旁观者,不带任何主观的情感色彩,以观望甚至欣 赏的态度看待血腥与死亡的场面,形成一种特殊的暴力美学,呈现一种独特的审美气 质。
比如,“皮皮趴在那里,望着这滩在阳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一种鲜艳的 果浆4作者轻描淡写的语句,让原本惊惧可怕的死亡场面极具审美效应正是这种 冷漠的写作风格,更加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突出了文章苦难的主题2.人性意义除了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暴力描写也展现出作者对于人性问题的深度思考 古往今来,关于人性的善恶,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在余华看来,人性之恶与生俱来 隐藏在人的内心之中,暴力残杀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类的欲念往往是隐秘而强大 的,一旦触发,就会冲破社会文明的桎梏,撕碎道德伦理的外衣以一场场惊心动魄 的杀戮,血腥暴力的犯罪,来不断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在这里可以看到文明 秩序在人性暴力面前的不堪一击,悄悄退让因此,余华对于人性之恶深感绝望,期 待人性美好的复归二 《活着》20 世纪 90 年代,余华进入创作高峰期,完成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在 细雨中呼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活着》是余华转型 以来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他小说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活着》以不 同于以往的创作风貌深受人们喜爱,获得世界各国读者的广泛好评自从小说问世以 来,它的发行量就一直遥遥领先,成为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市场销售奇迹。
一)苦难的表现余华在90 年代转型之后,先锋时期的血腥暴力渐渐淡化,人类生存的悲悯情怀慢4 余华:《现实一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 页 慢深入内心余华与现实不再是冰冷的敌对关系,他开始用一种同情的目光看待人世 他无法再保持过去那种超然的冷静状态,而是怀着体恤和怜悯之情深入到现实的苦难 中去,形成一种温暖而悲悯的审美格调他用舒缓柔和的笔调取代先锋时期的冷漠叙 述,展示出人生苦难中温情的力量1.苦难中的温情在小说《活着》当中,由于家庭状况拮据,减轻一点家庭负担有庆对于此事毫 不知情,在凤霞离开后,他不停地哭诉着寻找姐姐,甚至宁愿挨打,拒绝吃饭进行要 挟后来,凤霞想家跑了回来,在被福贵送去城里的路上,凤霞并没有哭,只是睁大 眼睛看着,福贵摸摸她的脸,她也伸手摸摸福贵的脸凤霞的乖巧懂事令人动容,更 何况是作为父亲的福贵,他就算饿死也绝不会再把凤霞送走在这一情节中,伦理亲 情得到淋漓尽致的阐释凤霞和二喜,一个是又聋又哑,一个是偏头两人虽然都有 生理缺陷,但在队长的牵合下结下良缘,甜蜜的爱情生活为人生的苦难增添了点儿亮 色正因为福贵的一句话,希望凤霞结婚的时候可以风风光光的。
老实巴交的二喜便 四处借钱欠债,花了大价钱来为婚礼撑场子这不是爱慕虚荣,随便浪费,而是因为 二喜深深理解凤霞经受过的苦难,心疼她活着的辛酸苦辣,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她 以后的生活提供幸福的保障福贵一家相互搀扶,共渡难关的人性温情流露在小说的 字里行间,就连地主和雇工之间的主仆情谊也极具人情味儿长根本是福贵家里的长 工,辛劳多年,按理来说应该由地主家庭负责他的养老问题但是,福贵家道中落, 处境堪忧,为了不给主子增加麻烦,长根毅然离开,乞讨为生后来,他专门回来过 一次,特地送给凤霞一根扎头发的红绳活着就是忍耐,去容纳,去接受,去宽容, 去承受巨大的苦难福贵和春生在被国民党抓住入伍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福贵 的儿子有庆却为了春生的妻子输血而死,使这个家庭落入无尽的哀痛,几近崩溃边缘 可是后来文革时期,在春生被批斗折磨时,福贵和家珍却选择原谅他,安慰他《活 着》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