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范文.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艳春1****84
  • 文档编号:207880430
  • 上传时间:2021-11-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40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提 要:晋厉公三年(前578年)三月,晋国主导下诸侯会集,准备联兵伐秦,出兵前举行祭祖、祭社之礼,祭毕受?,以此为背景,刘康公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缘于对成肃公接收?肉不敬的批评从历史背景和文本内容来看,“祀与戎”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具体落实为祭祖、祭社之礼,都与祭祀相关自《汉书》至《清史稿》,正史中的引用大多指属于礼制范畴的祀礼与军礼,保留其原始含义受《孙子兵法》及其注释影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指渐由祀礼与军礼扩大为祭祀与战争,并成为目前最为常见的解释 关键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始语境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 言简意赅,常为后人引用而成习见之语,今人一般将“祀与戎”理解为祭祀与战争,如沈玉成《左传译文》云:“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2本文拟依据相关材料,从历史背景与文本内容出发,试对原始语境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含义做一探讨,并分析原始含义在后世引文中的保留和扩大问题 一、历史背景:晋国主导下的诸国攻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刘康公在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三月所言,这一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晋国主导下的诸国会盟攻秦,刘康公所言也以之为背景。

      晋国自晋文公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后,长期称霸中原,但其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北有戎狄,常处于多线作战状态,其中又以秦、楚对晋国霸权威胁最大崤之战(公元前627年)后,秦晋联盟彻底破裂,秦一直试图东进图霸,晋国则力图保持霸权,双方在以桃林、崤函等为中心的陕东、豫西、晋南地区频繁征战,40年间秦晋之间先后发生崤之战、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河曲之战、辅氏之战等战役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后,楚国北进称霸之心依旧,晋、楚在以郑、宋为中心的两国缓冲地区交锋不断,50年间先后发生城濮之战、晋成公元年救郑之战、晋成公七年救郑之战、?之战、晋景公五年伐郑之战等战役总体来看,秦晋争霸战争中,桃林、崤函等地区长期为晋国控制,并在桃林建筑城塞,以加强对该地区的防守能力,秦军始终被阻于关中,未能将势力扩展至中原但秦国频繁的东进挑战极大地牵制了晋国,使其不得不在西线保持相当数量军力,而不易同时应对其他战线上对手的挑战晋楚争霸战争中,由于秦国的牵制,加上郑国长期叛服不定,晋国自城濮之战后获得的霸权则有削弱趋势,?之战(公元前597年)获胜后,楚庄王一度称霸,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晋厉公(公元前580―573在位)即位之初,为稳固霸权,避免多线作战的不利态势,试图缓和与周边诸国特别是秦、楚之间的紧张关系,“厉公元年,初立,欲和诸侯”。

      1晋厉公首先选择秦国为结盟亲和对象,“厉公元年……与秦桓公夹河而盟”,2此即“令狐之盟”,然而对于此次结盟,秦桓公始终缺乏诚意,不肯涉河至会所,夹河而盟,归则叛盟,《左传成公十一年》载其事云,“秦、晋为成,将会于令狐晋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盟晋侯于河东晋??盟秦伯于河西范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齐盟,所以质信也会所,信之始也始之不从,其何质乎?’秦伯归而背晋成3《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云,“厉公元年……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谋伐晋”;4 《史记》卷五《秦本纪》云,“二十四年,晋厉公初立,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合谋击晋”5 与之相反,晋厉公即位后,晋国与楚国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双方在宋国结盟,一段时间内和平共处,往来频繁,《左传成公十二年》详载其事云,“宋华元克合晋、楚之成夏五月,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癸亥,盟于宋西门之外,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郑伯如晋听成,会于琐泽,成故也……晋?至如楚聘,且莅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县焉……冬,楚公子罢如晋聘,且莅盟。

      十二月,晋侯及楚公子罢盟于赤棘6 秦桓公背盟后,北结狄族,南联楚国,试图在东、北、南三个方向上分进合击晋国,使其疲于应付,“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7对此,晋国针锋相对,一方面通过与楚国结盟,消弭楚国可能的攻势,减轻南线压力;另一方面打击与秦联合的狄族,“狄人间宋之盟以侵晋,而不设备秋,晋人败狄于交刚”,8削弱其势力,使其无力南侵至此,晋国通过外交与武力并用,分化、击破秦国南北两翼的盟友,北狄、南楚反而向晋国通报消息,吕向绝秦,言此事云,“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9 秦国背盟在先,三面进攻计划又破产,不得不独力面对晋国,在道义与实力上均处于不利地位晋国乘秦孤立之机,因势率齐、宋、卫、鲁、郑、曹、邾、滕诸国伐秦,晋厉公三年(公元前578年),“三月……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

      10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三月,刘康公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以诸侯伐秦、大战将起为历史背景 二、周、晋关系与伐秦战役中 周王室的态度及作用 晋厉公三年(公元前578年),晋国率诸侯会师周都洛邑,准备西进伐秦晋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这体现在历史渊源、勤王平乱和现实利害3个方面 (一)历史渊源晋为姬姓诸侯国,始封于周武王子、周成王弟唐叔虞,《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云,“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11因而《左传》中周王对晋侯常以“叔父”相称 (二)勤王平乱晋厉公即位之前,晋国曾两次平定周室内乱晋文公即位之初,东周王室有子带之乱,周襄王奔于郑,狐偃劝晋文公云,“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晋文公随之勤王平乱,“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1周襄王酬功赐晋以阳樊、温、原、?茅之田。

      晋灵公在位时,再度平周王室内乱,立周匡王,“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 2 (三)现实利害周王室东迁之后,威权不再,但仍为诸侯国形式上的共主,具有一定号召力晋国临近东周王室领地,晋国军队可以迅速调动至王室领地,因而晋厉公之前晋国两次出兵均在较短时间里平定东周王室内乱晋国需要周王室的大义之名以便争霸中原,弱小的东周王室也需要晋国武力稳定局势、保持共主地位,两者可谓各取所需反观秦国春秋初方立为诸侯,由于晋国的有力阻击,秦国势力长期未及中原,距王室领地较远,对周王室影响力较小 基于以上因素,较之秦国,晋国与周王室关系更为密切城濮之战后,晋国献楚俘于周王,王室投桃报李予以重酬,“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弓矢千,?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3而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周天子仅以金鼓为贺,“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4亲疏厚薄显而易见晋厉公即位后,继续维系与东周王室的关系,不惜作出部分让步,晋厉公元年(公元前580年),“晋?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至勿敢争”,5晋厉公让?田与周王室,不以强权争夺,不偏私?至,保存了王官之邑与王室体面 晋厉公三年(公元前578年),晋国率诸侯会师王都洛邑,准备西进伐秦晋国以洛邑为诸侯会师处,一方面由于洛邑地处中原腹心,较之晋都曲沃更便于中原诸侯就近集结;另一方面也在于取得周天子支持,获得大义名分,使师出有名由于秦国叛盟、谋晋在先,加上晋、周之间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利害关系,对于此次晋国主导下的诸侯攻秦,周简王明确予以支持,并派遣刘康公、成肃公直接参与其中作为形式上的诸侯共主,周天子的支持态度有利于凝聚诸侯人心,使诸侯联军占据道义制高点,取得大义名分,“三月……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6 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始含义 由上可知,晋厉公三年(公元前578年)三月,刘康公、成肃公作为周天子代表参与晋国主导的诸侯伐秦,此时却发生了成肃公“受?于社,不敬”之事。

      7关于受?,杜预注云,“?,宜社之肉也,盛以?器,故曰?宜,出兵祭社之名”、孔颖达疏云“宜者,祭社之名,?是盛肉之器受?于社,受祭社之胙肉也《周礼掌蜃》:‘祭祀共蜃器之蜃’郑玄云:‘饰祭器之属也《春秋》定十四年秋,‘天王使石尚来归蜃’蜃之器以蜃饰,因名焉’郑玄云:‘蜃可以白器,令色白’是盛以?器,故曰‘?’也既言‘宜社’,又自解宜名《释天》云:‘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孙炎曰:‘有事,祭也宜,求见?也’是宜者,出兵祭社之名8 春秋时期虽称礼崩乐坏,然而周礼依旧是社会基本准则,指导、制约贵族言行举止晋厉公三年(公元前578年)三月,晋国主导下诸侯会集,准备联兵伐秦,出兵前举行祭祖、祭社之礼,祭毕受?在这种庄严肃穆场合,作为周天子代表的成肃公却受?不敬,大为悖礼,不仅有损周天子形象,削弱诸侯凝聚力,也容易影响晋国与东周王室关系,可能被认为有意不合作乃至刻意阻扰,不利于伐秦行动这种情况下为维护王室形象,维系晋国与东周王室关系,刘康公作为周天子的另一代表,严厉批评成肃公受?不敬之举云: 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戎有受?,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1 这段文字是刘康公参加出兵前祭社之礼,祭毕受?场合所言细读不难发现刘康公所言以“命”领起,以“礼”为中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先言“动作礼义威仪之则”有“定命”之效,再分述人有能者,养其威仪礼法,以往适于福,或本分之外更得延长也;有不能者,败其威仪礼法,而身自取祸,或本分之内仍有减割也,此即谓“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基于礼之定命之效,君子当然取能者而不取败者,以求福畏祸,因此君子勤礼以临下,而勤礼莫如临事致敬,致敬则体现在供奉鬼神之中 刘康公随后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与其说话语境,即诸侯伐秦前祭祖、祭社之礼密切相关春秋时期诸侯国出兵之前举行隆重的祭祖、祭社之礼,以求得庇佑,师出有名,祭毕则以社肉颁赐众人,谓之受?,如《左传闵公二年》云“帅师者,受命于庙,受?于社”,杨伯峻注云“《晋语》韦注云‘将行告庙,受戎命也’……古代出兵祭社,其名为宜,祭毕,以社肉颁赐诸人,谓之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