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三 古诗鉴赏精题解析.docx
13页过关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答复下列问题生查子贺 铸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不会常年来,处处愁风月心将熏麝①焦,吟伴寒虫②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注:①熏麝:熏炉中的香料②寒虫:蟋蟀〔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指出“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两句中用得最精彩的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曾说:“贺老〔贺铸〕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请分析这首诗最后两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解析:上片首二句点出个风清月圆的良辰美景但“信是〞这种语气,含有客观上是如此,而吾心中却未必然的意味果然下二句即突然翻转:“不会常年来,处处愁风月〞无边风月,离人眼中是可以唤起景是人非之感的所以,词中人因与对方常年隔别,每见风月即生愁,“处处〞二字,不仅指地点,亦指时时、事事,凡关乎风月者,即是愁端由“佳时节〞而“愁风月〞,这一转折,也就是欲解带而翻成结了说“常年来〞“处处〞,就从时间和空间的广泛范围内把眼前的“愁〞展开来了下片首二句仍是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用熏麝之“焦〞与虫声之“切〞双关,便觉倍添意趣,属于缘情造景,亦与生活合拍,故觉十分和谐生活中寻求排遣之方总是宣布失败。
于是乎词中人便决心睡觉,来与愁苦辞别欲遽就床眠〞的“欲遽〞二字,写出一种无可奈何而成决断的情态但不料“解带翻成结〞,衣带又解不开,越想快点解开,越是糟糕,反而打成了一个死结参考答案:〔1〕“焦〞和“切〞两个字主人公本想点香吟诗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诗声那么与虫鸣一般凄切,极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焦〞“切〞语意双关,触景生情,意趣和谐〔2〕本想尽快睡觉来摆脱思念之苦,但心乱无绪,解带时反而结成了死结;以动作写心情,化平淡为神奇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愁苦和烦躁,构思巧妙,语浅意深2.阅读下面一首元词,答复下列问题鹧鸪天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词中用了哪几种手法写“心事〞?〔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解析:首句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这是因为去年的今天很快乐,也很难得——词人恰好赶在太太过生日的时候回到了家何以知道它难得?因为此前此后假设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何以知道此前此后假设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因为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今年相望“又〞天涯。
本来,“去岁今辰到家〞与“今年相望天涯〞对举,哀乐参半,不过是一对一打平;但次句加了这个“又〞字,就变成了“去岁今辰到家〞和历年“相望天涯〞的比较,会少离多,寡不敌众,词的基调由此一锤定音,愁苦而消沉了三、四句中的“心事〞指什么?联系上下文来看,当是想家,想归隐田园,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两鬓秋霜细有华〞语气虽然平淡,却很耐读,好似低度的醇酒,入口并不浓烈,然而细斟缓酌,饮之既久,也一样醉人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乘着换头的时机,捎带着换了一副笔墨,就旅途景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反衬之下,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上文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逗出了最后的这两句——也是全词最精彩、到达高潮的两句与其他做官人不同的是,他魏先生是个好官、清官,只盼望的是过普通百姓的生活: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仅此而已!平民意识,常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参考答案:〔1〕“心事〞具体指:想家,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
写“心事〞的手法:①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别离的痛苦作比照写“心事〞;②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来描写“心事〞〔2〕①动静结合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静②通过写黄昏明丽的景物来渲染气氛③写景由远及近3.〔2022福建漳州质检,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戏答元珍注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本诗是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时写给朋友丁宝臣〔字元珍〕的一首酬答之作〔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颔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2〕“野芳虽晚不须嗟〞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首诗抒写了身世飘零、伤春迟暮,也深寓着生不逢时的慨叹前两句将春日将尽,好景不长的旖旎春光同远在天涯、日暮客愁交织起来写,用“顶针〞格,也含乐景写哀之意,寥落孤寂之情宛然可见后两句传承收合,用曲喻手法,更是哀楚动人莺歌燕语,本是娓娓动听的,诗人由于心境孤凄,乐景写哀,移情及物,取“莺啼〞与人啼的啼声作为根本相似点,进而由人啼有泪,推及“莺啼有泪〞,泪如雨露,“为湿最高花〞,“最高花〞乃春日迟开之花。
层层转折,曲尽其妙参考答案:〔1〕颔联描写了早春山城充满盎然生机之景〔或:料峭春寒中现出的盎然春意〕,颈联叙写了诗人远谪山城的乡思和寂寞苦闷之情橘的不惧雪压,笋的闻雷抽芽,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或:诗人以雪中之橘和土下之笋自喻,表达了遭贬而不屈的铮铮铁骨〕;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坚决信念和顽强精神〔2〕“野芳虽晚不须嗟〞一句使用了比喻〔或:暗喻、双关〕的修辞手法外表是劝慰“曾是洛阳花下客〞的“我〞不必为野花迟开而嗟叹,实际上是劝慰自己不必为皇恩迟到而伤怀诗末两句,外表上诗人自为宽解,直抒惯见世态炎凉,不为远离京都而憾,甘与野芳独伴,不为人生失意而屈服的乐观、豁达之情;实际上洒脱的外表下是更深沉的痛苦,“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充满着一种无罪遭贬、展才无期的无奈和凄凉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鹧鸪天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1〕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清楚作者运用比较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假设浮,其死假设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参考答案:〔1〕主要从远眺近观、仰视俯视,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赏析〔要有角度,有分析〕如:由远及近,林断处见到远山,近处“乱蝉衰草小池塘〞;上下结合,既写了天上的“翻飞白鸟〞,也写了塘里的“红蕖〞;动静结合,动的有白鸟翻飞,静的有衰草、红蕖;有声有色,写了乱蝉,还写了白鸟和红蕖〔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相思令张 先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注低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注:“陇月〞即山月,当山月低垂,那么天将拂晓〔1〕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语句分析〔2〕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解析:起首一句,写送行途中所见景象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回时〞二字,写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方才顺此路送行,此时逆此路返回,却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陇月,照见形单影只而已陇月低〞三字,妙在景物之特征与情感之特征相似此句陇月之低垂,与送者心情之消沉,特征完全相同;低垂的陇月,正象征着消沉的心情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那么转写别后情境过片两句,纯为景语,这景语又正象征着心情重倚朱门听马嘶〞写的是:送者已回到家门,可是仍不能平静,因为家门反而触动了伤心怀抱,所以送者转过身来,背靠朱门,面向远方,重新举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听得路上过往的马嘶声,再也不见那人的影子,声声马嘶想必紧揪着送者的心结句“寒鸥相对飞〞将凄迷的词情推到极致此时,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孤独的送者相对人鸥相对,只是一片静默而已;这静默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悲哀。
参考答案:〔1〕词中写到满溪NC17E草,绕溪之柳,低垂的陇月,霏霏烟霭,凄凄晓风,还有寂寂的寒鸥这些景物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凄凉、怅惘、朦胧的意境〔2〕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融情入景,寓事于景,点明送行之事,表现了送者恋恋不舍、消沉、凄惘、悲哀之情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南海旅次曹 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1〕这首诗抓住了哪些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金圣叹称赞首联两句“突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崭新妙起〞〔?圣叹批唐诗?甲集〕,请说说“妙〞在何处解析:羁旅行愁之苦,那是古代交通不便而催生的一种恒常情愫屡试不第,长期流落他乡的曹松滞留南海,内心之中一直为归思折磨新春到来之时,归思更是有如泉水,重涌心头百感交集之际,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思归之作首联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颔联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颈联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在景色的描写之中,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尾联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诗人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参考答案:〔1〕描写故园来书、早角吹霜、残潮荡月〔或登高、家书、戍角、残潮、月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2〕一般写思乡多写登高远望,而作者却说“忆归休上〞,以免引起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答复下列问题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1〕这首诗第三联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意境?〔2〕谈谈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出处士卢岵是怎样一个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析:这首诗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其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景慕之情一、二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