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11.第十章心理分析文论.ppt
47页西方文学理论,心理分析文论,概述,一、心理分析文论 心理分析文论:(又译精神分析文论),是20世纪初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基础上形成并盛行于欧洲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德勒兹等概述,二、心理分析文论的开创 创立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禁欲主义风靡一时 自然科学背景和社会科学背景,第一节 弗洛伊德,一、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心理分析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心理分析之父”其主要代表作有《歇斯底里研究》、《释梦》(又译《梦的解析》)、《性欲三论》、《论无意识》、《自我与本我》、《焦虑问题》、《自我和防御机制》等第一节 弗洛伊德,1895年,《歇斯底里研究》一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此书中,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了“心理分析学”这个概念这一学说被视为人类的第三次重大发现或“哥白尼式革命” 作为20世纪西方众多思潮中的一种,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对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节 弗洛伊德,二、无意识理论与人格结构 (一)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个动力系统,即人的无意识中存在着动机、欲望和压抑力量之间的激烈冲突。
两种无意识:一种是处于深层的无意识,叫“被压抑的无意识”;一种处于较浅的层面,接近意识,叫“前意识”或“潜伏的无意识” 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居于绝对支配地位它具有非理性、无逻辑性的特征第一节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用冰山来做形象化的比喻,认为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是人们可见到的意识,而深藏于水下的大部分冰山却是无意识部分第一节 弗洛伊德,(二)三重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由遗传的本能和性欲构成,无视逻辑、理性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奉行“快乐原则” 自我在本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奉行“现实原则”现实原则承认社会标准和社会规范,对快乐原则进行控制和压制 超我也称理想自我,主要作用是按照个体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鉴别善恶,作为自我行动的准则它代表着理想和良心,奉行“道德原则”第一节 弗洛伊德,人格中的这三个层次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能是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其能量用于满足基本的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当本我的能量改道注入构成自我潜在的心理过程时,自我才真正存在本我的能量流动不居,而自我的能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约束性。
超我奉行监察批判,起到抑制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这三者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第一节 弗洛伊德,(三)评价 从早期的无意识理论到晚期的三重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对人类心灵纵深层次探索的重要体现它引导我们在现实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人的本质、人格的健康成长等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但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决定于无意识的欲望,显然是忽视了意识的重要性第一节 弗洛伊德,三、力比多的升华与白日梦 力比多:(Libido,又译里比多)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基础力比多是本我中的性欲冲动,它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其中,性欲既包括生物本能的性的狭义内容,又包括同爱有关的广义内涵,即自爱、父母之爱、子女之爱等人类的普遍情感第一节 弗洛伊德,升华:是指人将原有的本能冲动、欲望转向崇高的目标、方向和对象的过程一方面, 它将原先用以满足本能的活动被更高尚的精神活动所取代,性本能直接化解成非性的行为, 这样就使力比多得到适当的释放另一方面, 由于它将本能欲望向合乎文明和社会规范的方向转化,避免了与社会道德、法律、习俗相冲突或违背,从而将欲望转变为更远大、更有价值的智慧创造活动。
第一节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发表于1908年,开创了运用心理分析理论分析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奥秘的先河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从事创作,纯属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文学作品是作家无意识心理的外部表达,艺术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白日梦 艺术的精华在于怎样克服读者心中的厌恶感,其方法有两种:第一,作家改变或掩饰其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第二,以美学的快感来收买读者,这叫“额外刺激”或“前期快乐”第一节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在《释梦》这部名著中,弗洛伊德认为梦和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一致性首先,梦是欲望的满足;其次,梦含有“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再次,梦有四种语法规则:凝缩、移置、再现和润饰 心理分析对梦的语言性和语法规则的探索,为人们研究艺术结构、修辞方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第一节 弗洛伊德,评价 弗洛伊德从压抑的欲望角度对文学艺术的起源和发生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但是弗洛伊德将他的学说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最后滑向了泛性论,抹杀了社会文化或社会历史条件的重要性第一节 弗洛伊德,四、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依据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为乱伦的欲望发明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俄狄浦斯情结又名恋母情结,是指男孩对母亲的依恋心理。
与之相对应,女孩的恋父情结被称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要成长为健康正常的个人,就必须发展道德和良知,就必须把握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而这个过程就是超越快乐原则通往现实原则的人格发展之径第一节 弗洛伊德,评价 弗洛伊德借助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梦、神经病症状、日常生活中的失误、人类文化现象等同时,这一概念的引入给传统文学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在解读文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方面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视角 不过,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自产生起就争议不断批评者认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以生物学为基础,忽略了文化、环境、家庭、个人经历等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和心理产生的影响第二节 荣 格,一、人物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分析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主要著作有《原型与集体无意识》《文明的变迁》《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人格的发展》《象征生活》等荣格是位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学者,后与老师弗洛伊德学术观点产生分歧而另立门户作为弗洛伊德最具争议性的弟子,荣格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引入了分析心理学派中,成为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第二节 荣 格,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首先,是对力比多的解释不同。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性能量,早年力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次,是对人格发展的认识不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仍有希望加以引导和塑造此分歧导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不同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最后,是对人格结构构成的认识不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但荣格认为人格由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构成第二节 荣 格,二、集体无意识与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它贯穿荣格的全部理论根据对中国、印度等多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考察,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解释为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第二节 荣 格,在著作《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中,荣格认为人类的心灵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它对进入心灵的各种材料进行筛选,使个体的人格结构保持同一性、连续性 个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个体遗忘了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个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情结” 实际上,无意识的表层含有个体无意识,更深层次则是集体无意识第二节 荣 格,原型:荣格将集体无意识定义为原型个体无意识中情结的核心要素包括产生创痛的意象或心灵痕迹,以及与此相关的原型意象,情结的形成依赖于更深层次的原型原型也可以叫“原始意象”“古代残存物” 集体无意识的组成:荣格认为,组成集体无意识的是本能和与之相关的原型原型与本能的区别在于:本能是执行某种高度复杂的行动时的合目的冲动,原型则是对高度复杂的情境无意识、合目的的领悟,两者是同一活动的两面第二节 荣 格,东方文化的原型:如中国的龙凤原型、千里马原型、龟寿原型、松鹤原型、月亮原型等在荣格看来, 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 就有多少个原型第二节 荣 格,集体无意识虽不为个人所知觉,却时刻制约和束缚着个人的精神、心灵和行为方式它的表现方式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集体无意识是类似神话和宗教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深层心理形式 第二,集体无意识具有种族的、历史的积累性质,是先民们生活之幻想与幻想之生活的积淀形成的深层心理形式。
第三,集体无意识潜隐于人类心灵深处,它是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所有意识和无意识现象都从集体无意识中生发出来第二节 荣 格,集体无意识的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而提出的荣格指出,在现代西方社会存在着两大怪异现象:一是对物质利益贪得无厌,二是人格面具过度膨胀为此,荣格批判了现代西方社会片面发展的理性文明对于和谐完整的精神的宰割同时,他又希望以古老的东方智慧来弥补西方现代文明之缺憾集体无意识这一共同的根基为人类精神超越文化和意识的差异提供了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可能性第二节 荣 格,荣格的无意识、原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 从反映主体的内在精神背景和心理特征方面来看,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艺术反映论的有益补充 首先,反映论的实质是认为人的一切精神现象都来源于人的实践,都可以找到物质的根源 其二,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艺术从特定时代的现实生活中吸取精神养料,荣格则强调集体无意识是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同时特定时代社会显意识所缺乏的东西激励艺术家从集体无意识原型意象中吸取活力,从而产生出代表一种民族和时代的精神要求的作品第二节 荣 格,其三,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强调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荣格从心理学角度主要强调了无意识在反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情感的体验和直觉领悟。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认为艺术的源泉是生活经验,荣格更加强调原始经验第二节 荣 格,评价 荣格的无意识原型理论对于理解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它揭开了艺术创作中的非逻辑性、非理性的秘密,形成对马克思主义艺术反映论的有益补充 但同时,我们也要辩证地认识荣格理论的缺憾:过于夸大原型和原始经验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第二节 荣 格,三、文学中的原型分析 原型批评:荣格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为出发点观照艺术起源, 在其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原型批评”研究涉及文学、人类学、神话学和心理学,并日益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原型批评特色:一是将弗洛伊德的“艺术是无意识象征的定型”改写为“艺术是集体无意识象征的定型”;二是用“综合建构方法”补充或部分取代了弗洛伊德的“分解简化和因果还原方法”第二节 荣 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荣格以《浮士德》为例,从原型批判对象、原型批判目的和作用等若干方面,对原型批判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以及其区别于单纯意识(理性)批判和单纯无意识(非理性)批判的特殊性质作了说明在荣格看来,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无意识的造化正像并非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造就了歌德一样。
第二节 荣 格,评价 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进而发现人类精神真相,揭示艺术本质在原型批评的发展中,一些西方论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重神话、原型而忽视集体无意识的现象,从而带给原型批评的某种原始主义与形式主义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