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PPT课件 部编版· 统编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ppt
12页舒婷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写作背景 舒婷初中毕业后 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队 1972年回城当工人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 据说成诗却早在1976年4月24日 写于 四五 运动发生后不久 从中生活过来 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 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 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 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 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 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中叠加的意象 2 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3 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4 课外知识的拓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解题 舒婷及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原名龚佩瑜 福建泉州人 当代女诗人 生于1952年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顾城 北岛 江河等齐名 诗集有 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散文集 心烟 诗风委婉细腻而不失刚劲 新颖而不怪诞 其诗被译成多国文字 深受读者欢迎 本诗发表于1979年7月 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 研习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 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范读 2 学生自由诵读 读准字音和节拍 1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2 给下面画线字注音 干瘪 bi 蜗 w 行迷惘 w ng 勒 l i 进纤 qi n 绳喷薄 p nb 3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 概括各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 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 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 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 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 强调 我 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2 讨论几个难点 1 本诗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明确 诗人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 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叠现的意象之中 诗歌第一节 连用 老水车 矿灯 稻穗 路基 驳船 五个意象来描绘祖国所承受的苦难与忧患 第二节用 贫困 悲哀 希望 花朵 表现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 只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 第三节用 理想 胚芽 笑窝 起跑线 黎明 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意象 唱出对祖国的希望之歌 新兴的祖国已站在 雪白的起跑线上 第四节用 十万分之一 总和 乳房 血肉之躯 四个意象抒发为欣欣向荣的祖国献身的热情 2 每节诗末的 祖国啊 所抒发的感情如何 明确 诗中第一句 祖国啊 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 第二句蕴涵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 第三句表达了诗人激动的心情 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 可见 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 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 文革 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 困惑 怀疑 失落的情绪 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 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 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四 知识扩展 朦胧诗的特点 内容上 第一 朦胧诗人由于亲眼目睹了 文革 十年的非人道暴行 亲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仇视和隔膜 所以他们的诗作几乎都把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作为一个最响亮的主题 第二 注重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第三 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它批判变态社会 批判封建主义 批判一切邪恶势力 艺术上 第一 从审美的角度看 朦胧诗由写实转向写意 由具体转到抽象 由明确转向模糊 由现实性追求转向永恒性追求 这是诗歌审美角度上的重大变化 改变了过去诗歌说明某一事实 现象的状态 第二 打破了过去诗歌单向直抒的传统方式 常运用内心独白和主题情绪流动的表现方式 作业 课外阅读舒婷的 致橡树 双桅船 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