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学复习资料(安徽科技学院).pdf
5页一、填空( 16 分)1、从结构上说,文献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即物质载体、类型体例、知识信息2、我国古典文献的表述方式,大致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3、 《楚辞章句》的撰者是东汉的王逸4、南北朝时期的目录著作《七录》的作者是阮孝绪5、《 隋书经籍志》 的产生,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它也是现存最古的四部分类目录6、宋代流传下来的私修目录有三部,即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 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7、 《文选》的编者是梁昭明太子萧统8、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著的《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在史学、目录学及校勘学上都有重要、地位9、清代乾隆年间所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一部篇目、叙录、小序、 总叙俱全的最大的官修目录10、 《四库全书》所藏之处所谓的“ 江浙三阁 ” 分别是指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 阁 、杭州的文澜阁11、通常所说的《三通》分别是指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和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12、刘颚在1903 年编成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而朴学家孙诒让在 1904 年据此编写的《契文举例》二卷,则是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13、古籍版本,根据刻印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官刻本、家刻本或家抄本和 坊刻本14、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流传下来的古代最早的私修藏书目录15、明代高儒有私修目录《百川书志》 ,这部目录著作将演义、传奇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书编入,对今日研究金元明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16、 《楚辞集注》和《四书集注》的撰者同为宋代的朱熹17、宋代郭茂倩编辑了《乐府诗集》一百卷,收集了自汉至唐、五代乐府歌诗18、 钱玄在《校勘学》中,将校勘处理方式归纳为定本式、底本式、札记式三种19、张之洞提出的善本图书的三条标准是:足本、精本、旧本20、郑樵的《校雠略》是我国有关校雠学理论的第一部专著21、中国古代的目录,从其形成过程、编写的体制以及编者的身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私家目录、国家图书目录以及史志目录三种二、词语解释1、章句和集解: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而且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集解含义有二,一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 断以己意, 以助读者理解; 二是 .汇合 “ 经” 与“ 传” ,为之解释。
2、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献学的内容包含在校雠学、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辨伪学、考据学之中3、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4、丛书:或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套书,是把各种单独的著作汇集起来,给它冠以总名的一套书其形式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中国的丛书,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可算为丛书的鼻祖5、训诂和传注: “ 狭义的 ” 训诂 —— 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 “ 训诂 ” 训 就叫 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 形训 ” ,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二 “ 音训 ” ,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三“ 义 训 ” ,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广义的 ” 训诂 —— 是指“ 训诂学 ” 。
即中国传统 “ 语文学” 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 语义 ” 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传注:以解释字词名物为主要内容的注释解释经籍的文字6、理校法:出版校对方法之一在发现疑问又找不到可靠根据时,即应进行推理判断,包括分析字词含义、进行逻辑推理等,从而实现校对目的的方法7、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8、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 金文 ” “吉 或 金文字 ”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 钟鼎文 ” 所记内容大 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三、简答1、简述类书的定义和特点答: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特点是: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性质的一种资料汇编,由于内容广阔,博采群书,分类编辑而成。
2、简述校勘的功用答:校勘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前人有不少经验之谈,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说:“ 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把校书视作读书、治学的前提3、简述版本学的功用答:第一,读书、汉学应选择版本,依据可靠的版本古书版本复杂,优劣杂陈,读书、治学如不注意,往往受误本之欺第二,校勘需要用版本学作指导校勘的校对,在调查、选择、确定版本等离不开校本第三,收藏、管理图书,也需要具备版本学知识第四,买卖古书需要精通版本学,善于识鉴第五,需要接触和利用古书的一般读者需要精通版本学,并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凭识4、列举3 种以上的我国古代文献的体式答:一“ 著作 ” , 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二“ 编述 ” ,将过去繁多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三“ 抄纂 ” ,将过去繁多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5、古代文献典籍散佚损毁的原因答:大致有六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的阶级斗争相关,也与强大的自然灾害有关,也与管理不善有关。
二是科技图书的亡佚,主要因为封建社会历来不重视科学技术所致三是在雕版印书之前,书籍流传主要手抄,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选择的四是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的图书,往往只有一种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另一种渐不行于世五是大部头的书流传不容易六是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存放,视为秘籍,一遇火灾,定亡无遗6、论述伪书出现存在的原因答:一是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封建社会普遍存大厚古薄今、崇拜圣贤的心态,一些人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便托古制伪二是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朝庭禁毁、战乱、自然灾害等造成古籍亡佚,后人遗憾,故有寻求遗书之举三是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阶级派系斗争,不惜伪造书籍陷害对手四是学术相争而产生伪书为维护学派学说,争胜对方,学者们不惜伪造书籍五是伪署作者而产生的伪书六是好事妄为而产生的伪书7、论述陈垣提出的“ 校法四例 ” 答: “ 校法四例 ” :一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校,遇不同处,则注于其旁这是最 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是还祖本以本来面目,缺点是比较死板,其主旨是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只要与祖本相异,即照祖本改正;二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以决择其异同,校正讹误。
此法适于孤本自校但如古籍不出一手或史源不同,则不能本校;三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难以运用;四理校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陈垣说:“ 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校勘之事,看似雕虫小技,仿佛人人可为,实则确非易事,它要求从事校勘之人,应具有全面的文化史知识和深厚的文献学功底,才能做好8、 论述版本鉴定的方法答:可从三方面进行鉴定:一是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验牌记、 考刻工、 看版式、 查讳字、看字体、看纸墨;二是依据书籍内容,包括序跋、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三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该书的题记、藏印、各种图书目录对该版本的著录,以及有关该版本研究的著作论文9、谈谈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答:学好古典文献学对于古籍整理意义重大古典文献学像一切科学理论一样,平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实践 —— 理论 —— 实践中反复 从理论指导实践来看,是否重视古文献学, 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古文献整理水平的高低;古文献理论的正误,直接关系到古文献整理工作的成败,乃至古文献本身的存亡。
四、文献标点1、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语曰: “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 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 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 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2、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左传 *隐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
3、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汉书 ?食货志》)《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4、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春秋公羊传 ?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五、文献翻译1、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 法后王 ” ,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史记 ?六国年表序》 )秦国已经统一天下,就焚烧《诗》、 《书》 ,而各国国史被烧得更厉害,因为书中有讽刺讥笑秦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