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pdf
4页《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牧原·巴特尔(圣祖天下)译】牧原牧原··巴特尔巴特尔第第 1 1 1 1 页页2009200920092009 年年 12121212 月号月号《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牧原牧原牧原牧原····巴特尔(圣祖天下)巴特尔(圣祖天下)巴特尔(圣祖天下)巴特尔(圣祖天下)译译译译 1.11.11.11.1翻译的概念翻译的概念翻译的概念翻译的概念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 (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1.1.11.1.11.1.1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 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1.1.21.1.21.1.21.1.2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 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 ,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1.1.31.1.31.1.3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练、准确、风趣、幽默、辛辣、滑稽、悦耳、民族特点、地方色彩,还有行业习语、民间俚语、谚语等等,都是作家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 ,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出来的。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的,翻译要保存原作风格特点,因此要求译文生动形象、形神 毕肖、雅俗等同、简介精美、词情并茂( 《译学词典》2004:291)1.1.41.1.41.1.41.1.4语义角度对翻译的定义语义角度对翻译的定义语义角度对翻译的定义语义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语义角度下的翻译着眼于两种语言间的意义对等,正如 Nida(1986)指出的那样:翻译就是语义的翻译 Newmark(1988:5)认为,翻译是在确保作者文本语义正确的前提下,对语言的转换和改写 Newmark(1982:22)认为,语义翻译,即译者在译入语语义的限制下,精确的将译出语转化为译入语 Shuttleworth 和 Cowie(1997:151)认为,在语义翻译中,最为重要的是,译者是否将作者的语义精确地传达到译出语中,而不是译 者是否用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将作者的语义传达到译入语中1.1.51.1.51.1.51.1.5功能角度对翻译的定义功能角度对翻译的定义功能角度对翻译的定义功能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功能主义者认为, 翻译是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种目的通常是社会环境中的语言服务项目,译者应满足客户 、 读者的需求,同时应满足译文的功用和使用目的等。
Baker(2001:236)认为,翻译过程中不应受原文本、原文本对译出文本的影响或作者通过文本设置的特殊功能等的影响决定翻译 过程的应该是读者、用户等对译出文本功用和目的的需求1.1.61.1.61.1.61.1.6交际角度对翻译的定义交际角度对翻译的定义交际角度对翻译的定义交际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交际主义者认为,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 Newmark(1982:22)认为,交际性翻译,即译者尝试使译出语读者和译入语读者对同一篇文本产生同样的阅读效果 Shuttleworth 和 Cowie(1997:21)认为,交际性翻译指向译入语读者的需求,采用交际性翻译方式进行翻译的译者并不把原文本看做 是简单的语言单位,而是一种文本信息,同时,译者尽可能的保留原文本中的功能同时将其精确地反映给译入语读者们 上面列举了翻译中的六种主要观点,希望能够帮助翻译初学者深入理解翻译的复杂本质由于翻译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认 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1.21.21.21.2翻译的评价标准翻译的评价标准翻译的评价标准翻译的评价标准翻译的评价标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作为翻译过程的指导原则,其二是作为衡量翻译作品的标准。
一般来说,原文本有两 个重要指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下面我们将讨论的翻译评价标准将围绕着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展开:《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牧原·巴特尔(圣祖天下)译】牧原牧原··巴特尔巴特尔第第 2 2 2 2 页页2009200920092009 年年 12121212 月号月号1.2.11.2.11.2.11.2.1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评价标准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评价标准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评价标准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评价标准 国内外的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就翻译评价标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看法: 【中国翻译家】【中国翻译家】 ((1 1 1 1)严复:)严复:严复(1853—1921)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今译: 《进化论》 )中于前言处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即: 1、信(faithfulness) :忠实准确 2、达(expressiveness) :通顺流畅 3、雅(elegance) :文字古雅 严复同时指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于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 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 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 黄龙(1988:90)和劳陇( 《翻译通讯》 ,1983 年第 10 期,运用读者最乐于接受的问题,使译文得以广泛流传,扩大影响)指出:严 复的“翻译三原则”中,前两个标准,即对于原文的内容的“信”和“达”是能够作为普遍标准的,但是第三个标准“雅”引来了不少批 评之声因为严复认为,只有回到汉代以前寻求词汇和句法,才能够称得上“雅”同时,严复的“翻译三原则”饱受争议同样是因为, 这三个标准自相矛盾,而严复却将这些标准放在一起但,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仍然在中国流行,只不过对于这三个标准的解释已经和 先前不同了当今的许多翻译工作者认为,严复的“雅”实际暗含着“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的意思 ((2 2 2 2)鲁迅:)鲁迅:鲁迅提出了翻译的两个标准,即:信(faithfulness)和顺(smoothness) 鲁迅( 《鲁迅全集》 ,第6 卷,348 页)指出: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 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于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 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应该削低他的鼻子 , 剜掉他的眼睛 ((3 3 3 3)林语堂:)林语堂:林语堂指出了翻译的三个标准,即:忠实(faithfulness) 、通顺(smoothness)和美(beautifulness) 林语堂( 《论翻译》 ,林语堂名著全集,1995:306)指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致包括三方面我们可依三方面的次序讨论第一是 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这翻译的三层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我们并须记得这 所包括的就是:第一,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者对中文方面的问题,第三,是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言,第 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全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4 4 4 4)傅雷:)傅雷:傅雷先生指出了神似(resemblance in spirit)的思想 傅雷( 《高老头》重译本,1951)指出:以效果而论, (文学)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神似而在形似。
((5 5 5 5)钱钟书:)钱钟书:钱钟书提出了化境(reaching the acme of perfection)的思想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1964)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 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 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 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6 6 6 6)刘重德:)刘重德:刘重德提出了翻译的信、达、切(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刘重德 ( 《浑金璞玉集》 ,1994:9) 指出: 信于内容 (to be faithful to the contnet of the original) ; 达如 其 分(to be as expressive as the original); 切合风格(to b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style as possible) ((7 7 7 7)许渊冲:)许渊冲: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1984:26)提出了翻译的三重标准,如下表所示:【外国翻译家】【外国翻译家】 ((1 1 1 1)泰特勒()泰特勒(AlexanderAlexanderAlexanderAlexanderFraserF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