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东至木塔风电场项目规划选址研究.docx
6页安徽东至木塔风电场项目规划选址研究 余倩文?陈烁摘要:风能是一种清洁而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在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日益严重的今天,风力发电被全球公认可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和资源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安徽东至木塔风电场项目规划选址方案从宏观选址、风机微观选址、集电线路及升压站选址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探索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的技术路径,也为相同类型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关键词: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与国际能源署(IEA)2011年10月19日发布《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设立了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在2050年,风电将满足17%的国内电力需求1 项目概况及建设必要性拟建的风电场位于池州市东至县木塔乡、官港镇、泥溪镇周边山区,海拔高程在200-600米之间本项目安装建设48台21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同期建设1座110kV升压站,以一回110kV线路T接在查桥-泥溪线上,线路长约12km待电网公司220kV汇流站投产后,将本工程改接至220kV汇流站,改接线长约1km。
1.1 建设必要性1.1.1 符合国家、省能源政策发展战略要求国家能源局2016年11月29日正式发布了《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将持续增加风电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风电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的转变;根据《安徽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不含水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9.2%;可再生能源(含水电)利用总量折标煤1500万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4%提高到9%,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3%本项目为新能源项目,符合国家、安徽省及项目所在地能源发展规划1.1.2 当地风能资源适合风电场建设项目厂址内设有的1024#、5360#测风塔的风能资源监测结果,安徽东至木塔风场内测风塔80m高度处代表年年平均风速为5.73m/s;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别在195W/m2根据GB/T18710-2002标准中“风功率密度等级表”,判定该地区风能资源属于1级等级,且该风电场区域代表年风速和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等级属于1级,平均其年有效风速小时数达7170h(3~25m/s),风向稳定,风能资源较丰富,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適宜建设风电场1.1.3 实现“节能环保”的重要手段安徽东至木塔风电场工程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能源电量为19125.9万kWh,与同等上网电量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约标煤57377.7t,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8645t,温室效应气体CO2183608t,SO21071t,NOx2869t,CO12.9t,灰渣22846t。
此外,每年还可节约用水,并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和温排水1.1.4 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风电不是经济上的独立体,而是一条产业链,由于风电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同时,风电产业涉及气象、电力、材料、电子等多个行业和多种技术,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强2 项目规划选址论证2.1 宏观选址根据风电场选址的特殊要求,距离城镇建设用地建设区要有一定的防护距离结合地形,东至县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且有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县域北部不宜作为项目选址;县域南部多山,山区风资源条件相对良好,初步选择在县域的中南部地区根据安徽能源局在2014年5月9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风电开发建设管理的通知》(皖能源新能〔2014〕117号),由于安徽属于低风速地区,风能资源不丰富,为提高对风资源评估的准确性,保障项目的质量,安徽能源局要求风资源评估应在测风满一年后开展,区域内的70m高度年平均风速必须高于5.5m/s预可研论证中风电场等效利用小时数低于1700h的风电场不予批准通过风能资源比较分析,当风电机组位于东至县木塔乡、官港镇、泥溪镇三镇交界区域时,年平均风速为5.73m/s,其年有效风速小时数为1876h,占全年总小时数的比例约为21.4%,全年可利用小时数较多,具备较高的开发价值,适宜建设风电场。
2.2 风机布置微观选址结合区域的风能资源分布情况,根据风电工程的工艺技术规范要求,本区域内可最多布置54台风机位本次微观选址共计对54台机位进行了微观选址最终弃用6台,确定48机位调整原因如下:2.2.1 原计划拟选风机点位共54个;2.2.2 风机位F49、F50、F51、F52、F53、F54六个风机位因风资源不足且距离主要机位分布较远,取消风机位2.3 选址结论安徽东至木塔风电场项目选用风轮直径126米、轮毂高度85米、单机容量2100kW的WTG2型风电机组48台(40台2.1兆瓦的风机满发,8台2.1兆瓦的风机限发2.0兆瓦)风电机组年风电场理论发电量为26826.8万kWh,平均满发小时数为1876小时3 风电场集电线路方案本工程集电线路总长度约57.8km,受地形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其中约8.7km采用架空导线方案,其余49.1km采用直埋电缆方案本期工程风电场48台风电机组分为4个集电单元,每个集电单元由12-13台风机-箱式升压站组成,采用架空集电线路和电缆线路相结合的方式与设备连接4 升压站选址方案4.1 升压站选址方案本风电场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风场东侧的国道G206和风场南侧的县道,考虑风电场运行管理方便,升压站选址主要沿上述国道G206及县道两侧。
经过现场踏勘,初步选择了两处站址作为升压站站址的比选方案,站址一位于风场南侧县道苏村附近的一处丘陵岗地,站址二位于风场东侧国道G206祝山村附近的一处山坡4.2 分析结论据了解,未来在本项目南部将建设二期风电项目,方案一位于本项目南部未来可以更便捷的与二期风电场对接,方案二比较而言增加了后续项目建设的投资成本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上述信息可知,升压站选在方案一位置满足东至木塔风电场的规划要求,在集电线路及接入系统中均优于方案二;同时,方案一位于风电场南侧,充分考虑了风电场未来发展的需要,兼顾接出线路的集约型,周边风能资源较好的区域,为风电场后期发展预留空间;因此,本项目升压站作为推荐的选址选择方案一5 建议安徽东至木塔风电场风机位与周边村庄虽已达到300米以上的噪声防护距离,但在未来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仍需注意在噪声防护距离内不得建造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项目;从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方面,建议在风电厂建设和城镇建设之间充分考虑多方因素,实现城市规划、环保政策和项目建设的相互协调;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三同时”原则,尽量注意避开生态环境敏感点,切实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升压站接出线路需预留控制廊道,风场道路在施工期后可适当考虑当地居民使用,可适当拓宽及铺设水泥路面。
参考文献:[1]《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2]《风电场规划与设计》 许昌 钟淋涓[3]《风力发电工程指南》 (美)Pramod Jain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