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学宗玉娥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及解决策略.doc
8页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宗玉娥对孩子来说,一年级数学是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不要让孩子在起始阶段就产生学习困难,一定要帮助他们学好数学这一直是我深思的问题,下面就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谈谈自己浅显的想法:一、学生缺乏对数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不会“说”我们知道数学语言的表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处于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最好时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很多的学生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不会”说话具体有以下几点:1.缺乏对自己想法的正确表述原因: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数学语言的积累相对较少,在很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学生会理解,会做,却无法说清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自己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策略一:创设多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多种条件,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敢说,明白应该怎样说学生敢大声发言的基础是教师要有亲和力,要从管理入手,从像妈妈的管理方式转入老师角色使学生平稳过渡敢说话是会说话的基础,要使学生敢说,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每一个孩子交朋友,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敢于说话,敢于大声说话,使他们勇敢的走出第一步。
聊天是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尽快与学生建立友谊的途径之一作为老师要经常在课下与学生聊天,使他们感到老师就像他们的好朋友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们没有任何精神压力,才愿意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敢说会说策略二:采取多种形式,调动表达的欲望玩,是儿童的天性作为数学教师,特别是一年级数学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天性,在课堂中加以利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说如:学习“元、角、分”的换算时,很多学生对这种枯燥的单位换算既缺少形象感知,又缺少细心,总是出错教学时,结合平时学生爱买小东西的特点,就拿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让学生用样币现场来买一买,看看谁会用钱学生争先恐后来买,用不同面值的钱来买标价的商品,再用语言来说说自己怎样来凑这个钱的复杂的换算就这样化难为易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数学来自于生活的需要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想说的话,要说的话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加以引导,学生一定能够完整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2.缺乏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原因:小学低段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况且学生由于受所在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基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词汇缺乏,生活见闻也不够广,他们大部分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的内容,不能够用数学名词进行正确的表述,对图意用数学语言提炼表述的能力十分缺乏。
策略:新入学时,孩子们由于所出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一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他们乐与表现自己,所以课堂往往是他们表现才华的阵地,而也有一些同学性格内向胆小,从不轻易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后者,如果我们不及时唤起他们说的欲望,他们的语言表达就得不到提高,甚至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教学初,作为教师要十分注意观察每一个孩子,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给那些表达能力不十分强的学生,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教师由衷地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尽快完成从不敢说到大声说并大声说话的训练另外,对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在回答对比较难的问题后,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使每一个孩子明白应该怎样表达,并向着这一方向去努力例如:在刚开学时的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在黑板上贴了3个苹果,问: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苹果”,老师说“你能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真不错”有的说“我看到了3个苹果教师说“你不但表达出观察到的事物,还表达出观察的数量,”还有的说“我看到了黑板上有3个红红的苹果”听了三位学生的回答,引导大家进行评价:这三个同学谁说的更准确一些啊?孩子们通过对比,知道了第三位同学说的最准确于是由衷的夸一夸“大家看他观察的多么仔细,把苹果的样子也描述出来了。
经过这样经常性的语言训练,孩子们知道了应该从观察的是什么事物,数量是多少,颜色,位置,形状、大小等方面去观察与表达结果,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提高二、学生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不会“做”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障碍是看到数学题不明白题意,不知道怎样入手,学生的“不会”做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识字量的有限导致对题目的不解原因: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在做题时往往会碰到很多不认识的字,尽管在做之前教师都会把题目读一遍,可是还是有些学生刚听完就忘记了,于是学生在语文认字方面存在的差异,便直接影响到了数学学习的效果策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同时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2.题目的多样化导致对题意的曲解原因:新教材的内容有别于旧教材的单一和普遍,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题目中会有不同的表述.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之后,书上出现这样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个足球的价钱是45元,小明付的钱正好,请问他最多付了几张10元的人民币?学生读题之后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准解题的关键,不能理解题意策略由于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他们没有办法自己进行正确理解这就需要在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题目时,教师要加强指导作用此时,教师就应帮助学生来找出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小明付的钱正好”?学生回答:“就是他付了45元钱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答这道问题的一个隐含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条件:小明付了45元钱通过这样的转化,原来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足球的价钱是45元,小明付了45元钱,请问他最多付了几张10元的人民币?”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出现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学会了自己进行转化,通过这一道题目的讲解,教会了学生理解3.年龄特征导致对做题的盲目性原因:有些学生不是不认识字,而是一拿到作业题就开始凭自己的感觉做了,根本就不清楚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需要完成的又是什么.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例如:有这样一道填空题:100个一是( )个十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 ),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100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学生理解起来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策略: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正确认识——不会“合作”原因: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相互讨论,而小学生往往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不会合作" 如:《图形的拼组》,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结果学生只顾着自我陶醉,自己刚一折出来就急着举手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了,早忘了还得在组内相互交流.策略:组建学习小组,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同时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图形拼组》时,当老师和孩子们讨论总结出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方法后,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就很困难,因此组织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手中各执一种模拟图形,其余学生认读,并说出怎么想的如果有孩子认错了,其余的孩子要当小老师帮助他,多给这样的孩子练习的机会这样给孩子们营造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活动氛围,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特别好此外同桌交流也非常有利,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总之,面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才可以切合实际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