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速下穿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20页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Ⅲ标段) 设 计 说 明 第20页 共21页高速下穿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 概况拟建沿山大道主线左线、右线与A、C匝道以框架涵型式下穿成渝高速公路主线为双向六车道,左线起终点桩号为ZK14+074.2~ZK14+219.2,长度145m,其中暗挖段长81m;主线右线起终点桩号为YK14+077.6~YK14+221.6,长度144m,其中暗挖段长90.7m;A匝道为单向两车道,起终点桩号为AK1+192~AK1+329,长度137m,其中暗挖段长99.2m;C匝道为单向两车道,起终点桩号为CK0+377~CK0+527,长度150m,其中暗挖段长101m下穿通道南北洞口均采用削竹式洞门下穿通道内采用灯光照明,自然通风2. 技术标准和规范2.1 设计依据1) 本项目地形图、测绘、地勘资料2) 本项目总体工程设计2.2 采用规范1)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3370.1—2018)。
3)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 版)6)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2020)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8)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9) 《岩石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 10)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 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19) 1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1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1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版) 1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6)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 17)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6)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19)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3. 上阶段意见回复1)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及回复(1)减小暗挖通道长度(在下穿道路段布置),余采用明洞,以提高超前预支护的效率和实施精度回复:按意见修改,通过在现状成渝高速两侧边坡坡体范围设置明挖段,以减小暗挖段长度,提高超前支护效率及精度2)隧道内轮廓设计中可加大拱墙交接处圆弧半径回复:按意见修改3)初期支护应按荷载结构设计,满足全荷载作用下的强度与刚度要求回复:本次设计初期支护的强度与刚度验算均按荷载结构法进行,取上覆土的全荷载进行计算4)细化分部分块开挖设计;关注群洞相互影响、掌子面稳定回复:按意见细化分块开挖设计为减少群洞相互影响,对通道总体平面进行调整,优化主线及匝道间净距为保证掌子面稳定,对现状路基边坡和掌子面进行注浆加固2)下穿成渝高速公路专篇论证2021年7月19日,交通局组织召开成渝高速节点设计方案及下穿成渝高速公路安全影响技术评价报告论证会,意见详见附件4. 设计原则根据道路功能和发展的要求,以“安全、经济、环保、美观”为基本设计原则,结合项目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质、施工、运营、管理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1) 沿用新奥法的基本原理,采用浅埋暗挖法理念进行设计,初期支护按承担全部基本荷载设计,二次衬砌作为安全储备,初支与二衬应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与耐久性,满足使用年限要求。
2) 施工方案充分考虑对高速公路的影响,严格执行“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十八字方针3) 下穿通道主体结构、路面、防排水等土建工程与通风、照明、消防等运营设施进行综合设计,下穿通道内净空设计应考虑附属设施的空间4) 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防水设计5. 技术标准1) 道路等级:主线为城市主干道,A、C匝道为城市立交匝道2) 设计行车速度:主线60km/h, A、C匝道40km/h3) 主体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4) 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5) 环境类别:一般环境6) 主体结构安全等级:一级7) 主体结构防水等级:二级;二次衬砌砼抗渗等级不小于P88) 地震基本烈度:6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6. 工程建设条件6.1 气象重庆市高新区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位于重庆市高新区,属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拟建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①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
② 降水量、蒸发量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0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0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0mm③ 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④ 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0m/s6.2 水文重庆市高新区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沿线地表水体主要为小型河流、沟渠、鱼塘等6.3 地形地貌重庆市高新区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位于中梁山西峦的狭长地带,宏观地貌景观呈低山与浅丘交接地貌景观地貌的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构造线与山脊线一致、呈北北东——南西向展布,背斜成条状低山、向斜成宽缓丘陵;背斜轴部的坚硬砂岩组成单面山或台地拟建工程沿线最高点位于里程桩号YK10+380.000处、高程410.00m,最低点位于里程桩号YK5+620.000处、高程245.00m。
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的差别,其沿线地貌形态主要为构造剥蚀低山区和浅丘地貌区,地貌单元区特征如下:拟建工程沿线沿中梁山西峦低山与浅丘交接部位延伸,沿线地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小于100.00m,多为浅丘~低山地形,反向坡较陡,顺向坡较缓地形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岭、谷相间平行,谷底宽广平缓,间或高地、平坝,纵、横冲沟较为发育沿线总体受人类活动改造程度较强烈,地面高程245.00m~410.00m,相对高差约165.00m,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地形较平缓~较陡,坡角一般5~30°,局部形成陡坎或边坡6.4 地质构造重庆市高新区沿山货运通道(新图大道)核心区一期工程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拟建工程位于观音峡背斜西翼,构造条件简单,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无区域性断层通过1)里程YK13+300.000~YK15+000.000段线路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倾向273°~279°,倾角66°~73°,优势产状为271°∠71°,属软弱结构面,主要呈闭合状,结合很差,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4~6°,倾角80°~83°,优势产状为6°∠81°,裂隙面平整,多裂开2~5mm,局部闭合,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1~3m,走向方向延伸2~3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
J2:倾向83~87°,倾角22~27°,优势产状为85°∠25°,裂隙面平整,多呈闭合状,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2~10m,走向方向延伸1~3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6.5 地层岩性通过对场地的地面地质调绘,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并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成果,沿线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冲洪积层(Q4al+pl) 、残坡积层(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新田沟组(J2x)、自流井组(J1-2z)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1)素填土:以紫褐色为主,局部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砂岩块(碎)石、砂质泥岩块(碎)石,砼块、砖块、建筑垃圾等组成;块石一般含量25~45%,局部最高含量可达60~80%,一般粒径200~800mm,最大可达1.5m,在与素填土接触面上多分布有大粒径块石,形成架空结构填土结构一般呈松散状,局部稍密,稍湿,人工分多次堆填而成,厚约0.20~50.0 m,堆填年限3~12年,表层为新近回填,尚未完成自身固结。
主要分布于高盛大道及两侧路堤边坡和施工区及居民区附近2)块石土:块石土主要分布于线路沿线东侧山峦斜坡区域杂色,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粉质粘土等组成,石含量约30~50%,粒径60~400mm不等,个别可达600mm以上粘土呈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断口稍有光泽厚度变化大,厚1.00~13.0m,为崩坡积成因3)粉质粘土:黄色~褐色,成份均匀,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成层性差,可塑~软塑状,钻探揭露厚度为0.50m~11.60m,主要分布在沿线原始地貌低洼、沟槽地带该层顶部为耕殖土,富含有机质、植物根系;在丘包斜坡地段(沙溪庙组及自流井地层范围内以褐色为主;新田沟地层范围内以黄色为主),厚度0.50~1.50m(灌木1.50m、乔木2.50m),呈可塑~软塑状;在谷地、水田、鱼塘,受耕作和水浸泡影响,土体呈灰黑色,呈流塑~软塑状,厚度1.00~2.50m(鱼塘、藕田可达2.50~3.50m)该层与基岩接触地段,一般呈软塑状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建造,由砂岩——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场地内广泛分布于线路沿线均有分布,是沿线的主要岩层。
本地层内的泥质岩及砂质岩主要为突变分层,局部为相变过渡分层相变主要为岩体胶结物所含的泥质比例逐渐增减,进而转变为泥质岩或砂质岩1)砂岩: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及粘土矿物,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度1.00~2.0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中柱状,岩体较完整,多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质胶结,属较较软~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2)砂质泥岩:红色、紫红色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粘土矿物;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度1.20~2.5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中柱状,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属极软岩~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Ⅴ级场地内广泛分布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为一套还原——次氧化环境下的淡水湖相杂色碎屑岩建造,其岩性特征为黄绿色泥岩夹粉砂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