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pdf
2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式教学方法蠡测李福元湖北省孝感工业学校432011 众所周知, 孔子是我国古代以从事私人讲学活动而著称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社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被人们誉为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窃以为这是全世界最早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精辟的论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论和方法并没有过时,直到今天, 仍然对我们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下面, 归纳孔子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就教于同仁一、利用情境,启发诱导孔子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利用生活情境,启发诱导学生, 使教与学情景交融孔子曾和弟子们站在河岸上,他指着滔滔不绝的河水,告诫弟子们要珍惜时光他意味深长地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论语·子罕》)当孔子和弟子们遇见一群鸟感觉处境危险而高高飞起,飞翔一阵后停在树上时,孔子就借景生情地告诫弟子们说:这些山梁上的雌野鸡知危而去,也懂得识时务呀!识时务呀!(《论语·乡党》)试想,这种有情有境、借景生情的教学,无疑比枯燥说教的效果好得多。
二、认真“明辨” ,独立思考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对书本上写的,还是对别人说的,都不能盲目听从,而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加以“明辨”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他告诫弟子们要警惕那些面貌伪善而花言巧语的人,要善于识别, 不要上当受骗 书上说商纣王极坏, 孔子却认为没有像书上讲的那么坏,只是因为他的名声不好,所以人们把种种恶名都加到他身上了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明确提出了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的主张《孟子·尽心下》) 三、学为关键,学思结合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学比思更重要,离开了学,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无法解决,反而引起苦恼,所以他非常重视学,提出了不少对学的要求如“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敏以求之” 、 “多见而识之” 、 “博学于文”、 “博我以文” ,, 孔子认为学是关键,学与思必须结合,如“视思明” 、 “听思聪”等等四、提出疑问,激发愤悱问题化学习)这是孔子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应采取灌注的方式,而应结合教学实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当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才去诱导他; 在学生想说出自己的意见但还不得要领时,再去引发他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的好办法便是提出疑问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在学习中提不出“为什么”、 “如何办”的问题来,那是没有办法教的因此,孔子经常鼓励学生提问,或在最佳时机向学生发问,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部《论语》,几乎都是孔子与弟子问答的记录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孔子对学生提问或作答常常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加深学生认识的 如,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 ”即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修身养性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己以安人 ”即修身养性使别人安乐子路再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即修身养性来使所有的百姓安乐,而这一点,尧和舜大概还没有做到呢!在怎样做君子的问题上,子路三问,孔子三答,其要求一次比一次高, 最后说连孔子最崇拜的尧舜都做不到,可谓到了最佳境界六、由博反约,一以贯之思考)孔子历来主张学生应当“多闻”、 “多见”,知识面要广。
同时他又主张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贯穿它,将广博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形成知识系统,做到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反之,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无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七、 “叩其两端” ,启发思维 (思辨)这既是孔子的思想方法,也是他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孔子说: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他把叩其两端当作由无知向有知转化的条件,并经常用之于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如,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 “未可也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攻叩两端,引导学生全面考察问题,从而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八、 “能近取譬” ,培养能力 (隐喻)孔子常常推己及人,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如,用寒冬苍劲的“松柏”比喻高尚的节操,用日夜奔逝的“流水”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用众星拱之的“北斗”比喻德政,用“风”比喻君子之德,用“草”比喻小人之德,等等有一次子夏问孔子,《诗经》上说,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的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
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说,既然如此,是不是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说,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呀,现在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可见,孔子对子夏能从白绸子上面画花体会出仁义是礼乐的根本这一抽象而高深的道理,极为赞赏总之, 孔子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它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结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应当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发扬光大, 为新时代的教学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