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范文.docx
10页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课堂教学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呢?一位教师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作如下探讨性总结,以与大家交流 他任教初一的历史学科,例如他在准备《宋代的城市生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他是这样来设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 1、重点 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学生应有明确的认识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城市生活的画卷,同时也是两宋经济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真切 写实,说明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进入21世纪,并与世界接轨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如 何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宋代毕竟离我们已有1000年左右,其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是必然存在的,教学中的难点也在于此 那么怎样来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呢?他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对本课的内容做了一下调整,设计成“东京一日游”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跨越千年时空, 来到东京城,让学生到那里面对面的接触,去体会,然后载做下课文小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到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对于难点,同学们也通过时空游览亲身体会到了对宋代的城市生活也能完全理解了。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依据及解决 我们常说一节没有重点难点的课是没有效益的课,是一节失败的课可见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准确把握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呢?下面结合一些体会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重点 (一)什么是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那么怎样确立教学重点呢? (二)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1.教学目标 古语云“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其实教师在确定教学重点时,也应该做到这样,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中所要完成的最基本、最主要内容,而确定教学重点应该首先以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以前学科教学目标更多强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定教学重点更多地是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将某一知识是否在知识体系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作为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教学重点。
例如: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节课中,知识能力目标是价值判断的含义及其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理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牢固奉献意识,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将人民利益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从学科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来看,组成基本知识体系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起来确立为教学重点 2.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确定重点的根本那么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则是确立教学重点的基础不仅要对所教授的内容作深入地剖析,理出知识的层次与联系,还要相应地找出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好教学重点 3.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确定教学重点 新课改的重要改变之一是为教材服务变教材为我服务。
所以要求我们不仅立足教材还要跳出教材结合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如:在讲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认识上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不仅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着理论上的继承性,而且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因此成为了重点再者,当今社会对于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唯物辩证法的最终落脚点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也就成为了该课的重点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如何做到真正突出重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 1.攒聚突出法每节新课都是由许多知识构成的,各知识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讲述各知识点时,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即指向教学重点好像攒自行车辐条一样,每一根钢线都与中轴绷得紧紧的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完善补充法是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在处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个重点问题时,我结合了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学科间的综合。
设置探究性的问题:请你结合法国波旁王朝的复辟及其灭亡的过程,说说波旁王朝最终被资本主义取代的原因设置问题二:波旁王朝的多次复辟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在讨论和思辨中,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究并获得知识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新生事物的发展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我顺势地过渡到第二个探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上了高中以后,遇到过那些烦恼和挫折,应该怎样看待成长中的烦恼?”这一设计,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堂课产生很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把所学的理论用于自身实践,获得最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更加丰富重点 3.板书突出法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但如果写得芜杂、混乱,缺少必要的关联,学生就不得要领板书要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 教学重点的突出离不开教学难点的突破,那么教学难点又是怎样确立及突破呢? 二、教学难点 (一)什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 (二)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 难点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教材的难度大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抽象的、宏观的内容难度就大;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小的,难度就小些形式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语言有艰深晦涩的,也有明白易懂的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决定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解决问题就容易一些;相反的就难一些难点的存在跟一个人的禀赋也有关系反应敏捷的,解决问题就快些;反应稍慢的就难一些这样就使问题复杂化了——要讲清难点,且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确定难点有个前提,这就需要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时学生对唯物主义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容易形成唯 物主义的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错误认识,而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又很抽象,所以形成学生理解的难点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
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不能把物质和意识概念讲透,那么学生在学习一系列辨证唯物论的知识时,就会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就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又是教学中的大知识板块,这是教学中的“大重点”和“大难点”如矛盾的相关知识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融汇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而形成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讲不好则会步步干扰,乱成一团 因此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只有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三)教学难点的突破 突破教学难点,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
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我认为突破这些难点的方法主要有 1.阶梯设疑法就是说设计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如在讲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时,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轿车大幅度降价了,但仍然值几万元,自行车价格上涨,但与轿车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设置问题:A为什么轿车的价格与自行车的价格有着这样的差距呢?由此引出第一课学过的价值的含义问题B价值应该有什么来衡量呢?是个别劳动时间还是社会劳动时间呢?由价值推出----劳动——劳动时间——价值量——价值量的决定,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最后,再利用图表的形式,通过列举恰当的事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难点迎刃而解 2.分解整合法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就容易把问题讲清楚如在讲解物质决定意识时,以意识的含义为切入点,将问题转换为三个小问题:A意识是怎样产生的?B意识的物质器官是什么?为什么?C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随着这三个问题的突破,意识的含义的整合,最终综合得出无论是从意识的产生还是载体还是本质都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3.图示解答法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把“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一难点理解透, 我利用图形以层层包含的方式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加以区分、比较, 从而使学生对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了直观的认识, 明确了一个是一对多个的统一体,一个是一对一的一个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