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法通议24500字.docx
16页变法通议24500字 2010级 翻译学院 英语(对外汉语) 10321484 赵若兰《变法通议》(节选)读书报告《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时发表的早期政论文章的结集,发表的起止日期为1896年至1899年《变法通议》共有14篇,其中,《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论译书》、《论金银涨落》等12篇而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的原因,则可以从他的话中探究到,他在1896年时说道,“启超创一旬刊杂志于上海,曰时务报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但微其绪,未敢昌言可见,《变法通议》是为批评时政,为革新朝廷政治政弊而作的由于梁启超和其他维新派人士一样,是教育救国论者,因此,在《变法通议》中,教育救国思想非常明显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宣传家 梁启超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其父以塾师为生梁启超自幼在家接受启蒙教育11岁至广州应学院试,中秀才。
后在“学海堂”就读,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17岁中举人18岁购得《瀛环志略》,从此开始接触西学不久,以弟子礼拜见康有为,并于1891年受业于万木草堂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便追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车上书”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这篇文章,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知名的风云人物这篇节选则是摘自前三篇《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着重强调了变法对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益处,它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梁启超在其中指出“变”为自然和社会之普遍法则,自然由变而成,社会也由变而生,“借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上溯历史,下推现实,仿借日本,印度,俄国,德意志等国家的变法强国之路,极言变法对于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在甲午战败,中国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自尊心打击和亡国危机之时,梁启超的话的确如春雷惊天,振聋发聩,惊世骇俗,惊心动魂,使人们从古国甜梦的沉睡中惊醒过来而直面当时的严酷现实,这无疑是封建帝国里的第一声资产阶级爱国启蒙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继而梁启超又回答了关于一系列如何变法的问题即只有变科举才能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切程序这一卓见无疑是给后世救亡图存志士和国民的一剂猛药公车上书之后,清廷掌权者并未被此触动,康、梁等人便继续在全国舆论造势之后的百日维新的许多政策,诸如裁减冗员,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述,开放新闻自由,按月分类列明每年收支等,都是变法通议中提及的毫无疑问变法通议为百日维新奠定相当的舆论基础1896年这篇文章发表之时正是天朝大国被昔日不入流的撮尔小国日本打败割地赔款之后,民族危亡日益严峻之际世界被西方的军舰大炮逐渐的征服,而中国却依然茫然而不能自醒清廷内部被顽固派所把持,不愿革除弊病,铲除国家积腐毒瘤梁启超先生在《实务报》上刊载的文章无疑给当时的知识分子以西方思想的渗透并指明国家前途和方向作为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虽然从今天看来,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所表述的思想观点恐怕并不出众,其中甚至还有失当之处,但是,作为大潮的先声,《变法通议》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震聋爰聩、开启民心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清末的兴学校,还是科举由改革到废止,所有这些,都无疑受到了来自《变法通议》的重要影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虽不一定能称得上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但称之为著名的教育思想宣传家却是当之无愧的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东渐之西学为思想武器,用不同于当时文坛的新文体,即用更为痛快淋漓,富有情感,不避俚俗的语言,大声疾呼变法之迫切性与必要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之《变法通议》主要是发表于当时“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时务报》,其影响之巨大更是可以想见的《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其实,放眼当代,学校、人才依旧是强国之路上重要的因素,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把国家建设强盛,教育这块硬骨头一定要啃下来。
最后说到底,就是梁启超那句变法之本在变科举,也就是教育我想这也是《变法通议》在今天的现实意义2010级 翻译学院 英语(对外汉语) 10321484 赵若兰读《敬告青年》有感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革命的成果对内加快复辟的步伐;对外投降卖国袁世凯及其爪牙,公开鼓吹帝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19xx年10月由陈焕章、张勋等发起的孔教会成立于上海,其宗旨是“以讲习学问为体,以救济社会为用,??宗祀孔子以配上帝,育读经传以学圣人冀以挽救人心,维持国教”19xx年2月,康有为创办《不忍》杂志,为孔教会作序,大肆宣扬尊孔, “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出,”欲存中国,非赖孔教不可同年10月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同时,袁世凯于19xx年5月25日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草约公开投敌卖国面对混乱而严峻的局势,一批新的革命志士,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把革命引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陈独秀无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人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xx年创办和主编《新青年》杂志,宣传科学民主思想,激烈地批判封建主义他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旧俗而《新青年》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敬告青年》顾名思义,就是陈独秀写给青年人的话,或者说是希冀他在开篇即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而后又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述“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以此自然地引出青年应“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 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诚然青年之激情,开放,进取,是其独有之魅力,尤其在中年以上的人大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倒行逆施;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中,这种精神更加难能可贵,所以正如陈独秀所言:“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所以在文章的最后,陈独秀对青年提出六条要求或说倡议,即:“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此六条可谓全文之精华,毋庸赘言,六条都十分有道理。
可以概括:人格独立,开放进取,理性思考这也是我最为赞同的几个观点,好的文章,自有其生命力,时代推移,仍给人很大教益,《敬告青年》就是如此当今世界,兼容并包,各种思潮激烈碰撞,开放程度空前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应积极进取,拥有世界眼光,广泛接触各种思想,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运用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和理性的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取与堕落并存,坚守与诱惑同在,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独立健康的人格,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那必定会迷失在各种思想的洪流中而以上几点,恰恰能为我们提供前进的指引,这也就是我们读《敬告青年》的现实意义但是,毕竟《敬告青年》是写作于十分特殊的历史时期,它身上也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同时由于陈独秀个人的国内外教育背景、党派渊源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了《敬告青年》中有些观点的偏激与冒进比如其中表现出的对孔子及儒学的观点,就有很大争议,值得商榷如文中:“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
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这段话中,所指陈腐朽败,即暗指孔教,这种思想在《新青年》中体现更为明显历史的看,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正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诚然,其中有些思想有封建落后的一面,但是,其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对我们解决当代的许多社会问题,十分有借鉴意义,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继承发扬儒学,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根基不管怎样,《敬告青年》一文,说明了我们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到新青年的六条,对于当代大学生有深远意义首先,针对大学生的责任感缺失现状《敬告青年》中:“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此段表明了青年之优势,所以青年应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担,而不是在拜金主义、啃老主义中无所作为其次,刺激大学生理性思考,当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大的变革期,很多思潮涌现。
大学,作为一个自由,活跃的平台则更是如此,大学生也正处在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这也是大学生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这更要求我们能理性的分析,冷静的思考,不要迷失在思想撞击的漩涡中最后,要与时俱进,培养独立人格以及开放精神但对于现在过分开放,不加思索的拿来主义,不是开放的正确表现国外很多污秽的思想已经给我们给我们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谓开放,是理性的、选择的、自主的开放我们的根不能丢,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不能丢,因为那绝不是过时之物;开放不是盲从,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能随波逐流;最后我们要批判的开放,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本国的国情,汲取需要的养分,发展壮大第二篇:变法通议 纵惊风雨又如何 5000字纵惊风雨又如何——看《变法通议》欠缺几多纵惊风雨又如何——看《变法通议》欠缺几多1894年7月末,日军船舰扬帆东进,中华大地风云再起时隔近三十载,无情的战火在平壤海面上再次燃起,中日甲午战争就此爆发持续近1年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华民族带向了更深的深渊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也因此大大加深中国这头沉眠不醒的雄狮再次被加上了重重镣铐,尊严被践踏,骄傲被摧残??民族自尊心最终使一场惊动四野的“公车上书”运动轰轰烈烈地爆发。
一千多名学子的呼声直达九霄,万言上书,最终书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后1896年,为了资本主义自救变革制造思想舆论,领头人梁启超一篇《变法通议》应运而生在那个穷道以求强国的年代,一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犹如平地一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