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创伤》ppt课件.ppt
82页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与依恋,北京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危机干预督导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伦理委员,秘书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委员会委员 心理创伤(EMDR)学组秘书长 徐凯文,理解创伤与危机中的人,培训大纲,未雨绸缪: 创伤与依恋——理解心理危机中的人 少女初体验 评估干预 危机干预案例,处理预案与相关法律问题讨论 积极应对 危机事件后管理与干预 情绪稳定化技术,2009北大学工部培训,COPYRIGHT 徐凯文,案例,案例一:来访者,男性,22岁,和同学聊天时提起想要自杀,同学报告学校领导,领导来咨询中心要求帮助处理. 案例二:某大学大四女生,大一与其班级员发生恋情,近来发现该老师的妻子怀孕之后,情绪失控,反复自杀四次,及其其他行为异常,曾被送入当地精神病院求治. 案例三:某大学大三女生,来咨询中心求询,BDI:35分COPYRIGHT 徐凯文,定义,创伤性事件,导致死亡或者严重损害,或者威胁人的生命和躯体安全,或者是个体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的事件 危机事件后可能会出现, 急性应激障碍(A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自杀, 适应障碍等心理障碍。
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事件的种类,自然灾害: 地震,水灾,火灾,飓风,雪崩,火山爆发 人为创伤 人际暴力,战争暴力,犯罪暴力,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的类型,单次与重复创伤 自然与人为 真实(facticity) 与替代(agency),COPYRIGHT 徐凯文,北川县城,,COPYRIGHT 徐凯文,非战争公众暴力 Mass Violence Against Noncombatant,恐怖袭击:故意的暴力包括导致大量人员伤害或死亡的暴力——但并非发生在战争中 主要心理症状 PTSD 焦虑 抑郁 分离 吸毒 离事发地点越近,效应越严重,并对全世界都有影响(Galea et al.2002),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大规模的交通事故 Large-scale Transportation Accidents,空难,海难,火车出轨等 主要心理症状 PTSD 焦虑 抑郁 分离 吸毒 空难后PTSD症状:54%事后存在,10%-15%一年后仍患有PTSD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交通事故 Motor Vehicle Accidents(MVA),在美国,19%-23%美国人经历过严重的交通事故。
其中,大约7-45%会发生PTSD 主要心理症状 PTSD 广泛性焦虑 抑郁 分离 吸毒 躯体化 恐惧症(驾驶恐惧),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暴露于创伤的急救人员,急诊科医护人员、消防队员、危机干预者、执法者等 替代创伤 主要心理症状 ACD PTSD 休克 抑郁 分离 无助感,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战争,即时死亡、毁容、身体伤害、目击伤害或他人的死亡,伤害或杀死他人、目击或参与暴行、被俘、被拘禁、折磨和剥夺 越战老兵PTSD发病率: 时点:男性15.2%;女性8.5% 终身患病率:男性30.6%;女性26.9%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强奸与性侵犯,美国女性被强奸的比例14-20% 在所有强奸案中,5-10%的受害者是男性 美国男性被强奸的比例2-4% 主要心理症状 害怕 愤怒 低自尊 性困难(障碍) 自杀 PTSD 抑郁 分离症状 吸毒,COPYRIGHT 徐凯文,随着时间症状发生率,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熟人暴力,身体、视觉、言语或性 大多数是男性侵犯女性。
9-13%夫妻间存在严重攻击行为 28%的女性报告至少一次被身体攻击15%报告性侵犯 22%的女性,7%的男性被熟人攻击 在被身体攻击的女性中,45%被性侵犯 寻求庇护的女性,婚内强奸占59%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折磨torture,特赦国际(2002)估计111个国家认可或默许折磨 主要心理症状 焦虑障碍 自我憎恨 性困难(障碍) 自杀 PTSD 抑郁 内疚 睡眠障碍 心身症状,COPYRIGHT 徐凯文,卖淫与性交易 Prostitution and sex-trafficking,与贫穷、社会剥夺以及先前被伤害有关 在妓女中,童年性虐待发生率50%-90% 40-80%可能性被强奸 PTSD患病率68%COPYRIGHT 徐凯文,威胁生命的疾病 Lift-Threating illness,癌症 艾滋病 ….,COPYRIGHT 徐凯文,儿童虐待,仅2000年,就有879,000儿童因为虐待或忽视被儿童保护所收留,1200被杀(美国卫生部,2002) 25-35%女性,10-20%的男性在儿童期被性虐待过 10%-20%女性或男性被躯体虐待过。
35%-70%有心理问题的女性报告有童年性虐待史 有被虐待史的人,存在 慢性PTSD 解离症状 人格相关问题 自我认同 人际界限 情感调节,COPYRIGHT 徐凯文,中国情况,陈晶琦(2004)调查的565名大学生 有20.0%(32/160)的女生和14.3%(58/405)的男生报告16岁以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 其中18名(11.3%)女生和31名(7.7%)男生经历过身体接触性虐待 儿童期性虐待经历首次发生年龄59.4%的女生、51.7%的男生发生在11岁及以下 陈晶琦(2004) 892名女生 在被调查的892名女生中,有25.6%(2128/892)报告16岁以前经历过或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身体接触的性虐待中包括被试图性交和被强行性交) 其中129人经历过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占14.5% 52.6%的儿童首次性虐待经历发生在12岁及以下服刑人员和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比较,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的严重程度,存在量效关系 对越南老兵的双生子研究(J.Goldberg et al,1990). 人为的、重复的、不可测的、多重的,被性虐待狂/恶意伤害,在儿童期发生,被照料者实施,更严重。
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所致症状与精神障碍,,COPYRIGHT 徐凯文,,惊骇 话多 侵入的图像/声音/气味 恶梦 睡眠问题 强迫思考 注意力问题 休克反应 过度警戒 不信任 忧虑 易激惹 发怒 内疚感 自我责备 弱点 头痛 疲乏 紧张 情绪混乱 触觉疏离的 触觉分开的 抑郁 健忘症,,,侵 入,认 否,恢复,休息,休息,,,,,,,,,,,,在控制之下 可预言的 公正—公平的有意义的 不会受伤害的,易受伤害的,幸存的反应,没有感觉到痛 没有情绪 充分的行为 意识很清楚 身体上强壮和适宜 顺从,,恐吓到生命 意外的 无力的,,,,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后应激症状,侵入性/再现经历症状, 如闪回,梦魇,侵入性思维和记忆 回避性症状, 回避创伤相关的刺激,包括麻木 过度唤醒症状, 睡眠的减少,肌肉紧张,易激怒,或集中注意力困难 解离体验 去人格化和去现实化 恍惚状态 隔开或认知情感的脱离 遗忘或时间缺失 身份转换或困扰,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相关的认知、情绪困扰,基本安全感的丧失 控制感的丧失 亲密感的破坏 低自尊 无助感和无望感 过度的或不恰当的内疚感 羞耻感 对侵害者的理想化或者对侵害者的行为不准确的合理化或为之辩解其正当性。
COPYRIGHT 徐凯文,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 无节制的狂欢和发泄 过度的和不适应性的性行为 强迫偷窃 冲动性攻击行为,COPYRIGHT 徐凯文,情感紊乱,情感紊乱及情感调节失调 心境波动 自我疏导情绪的能力减弱 自伤行为 自杀倾向 冒险行为 对生活的抑郁态度 对未来失去希望 丧失信念和价值感,COPYRIGHT 徐凯文,关系紊乱,与他人关系紊乱 无法信任他人 再次遭受创伤的倾向 与自我关系的动荡 自我关心不足 感到永远被毁坏了 有负罪感/感到羞耻 感到被孤立和隔绝,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与症状,并非所有精神症状均源于创伤 遗传,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发展性因素,早年丧失,医学因素 并非所有创伤都会导致精神症状 目睹父母亲被杀害的儿童出现100%精神症状(McNally,1993)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后反应的决定因素,,COPYRIGHT 徐凯文,受害人因素,女性 年龄 低水平的社会经济状况 先前存在心理问题或疾病 应对风格功能差 家庭失功能: 丧失重要亲密关系 遗传易患性 过去(童年创伤历史) 经历创伤事件越多,出现创伤后症状越严重COPYRIGHT 徐凯文,应激源的特征,应激源的强度 故意的暴力行为 生活的重大打击 身体伤害 战争期间暴露于战斗的程度 目睹死亡 怪异的死亡 失去朋友或爱的人 不可预测或不可控制 性暴力,COPYRIGHT 徐凯文,社会反应,社会反应:对不同类型的创伤。
强奸、同性恋暴力受到更多歧视 尤其是贫民、外族移民、同性恋、非法移民、妇女、妓女和其他性工作者、无家可归者 污辱——羞耻、内疚、自我憎恨,COPYRIGHT 徐凯文,社会支持和资源,家人、朋友、专业人员等 包括 接受创伤后反应 所爱的人的安抚 不羞辱、不责备 可以获得各种帮助 过度支持也有副作用好,COPYRIGHT 徐凯文,,安,COPYRIGHT 徐凯文,,朋,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创伤与依恋关系,,好,COPYRIGHT 徐凯文,爱的发现,Harry F. Harlow 哈洛 (1958)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13,673-685,COPYRIGHT 徐凯文,,COPYRIGHT 徐凯文,实验结果,1.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都与木制母猴整天呆在一起 2.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对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 爱是人的本能,是对亲密感与生俱来的需要COPYRIGHT 徐凯文,依恋理论,John Bowlby 和 Mary Ainsworth陌生情景实验 成长的中心是人际间亲密的情感连接,此即依恋。
人的一生中,形成和维系这种依恋关系十分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因而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COPYRIGHT 徐凯文,John Bowlby (1907-1990),出生于伦敦﹐在剑桥大学时对自然科学﹑医学和心理学很有兴趣 1933年﹐开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同时﹐开始和Klein一同从事进行儿童精神病的研究 《两岁的孩子去医院》(James Robertson)COPYRIGHT 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 依恋本质是亲密感:儿童向母亲靠近的趋向 依恋关系是人的安全感和基本信任的基础 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婴儿的依恋行为与照料者的照料行为相互影响(Scarr 1992; Slade and Aber ,1992 ) 婴儿期的依恋经历是儿童、成人期依恋行为的模版COPYRIGHT 徐凯文,假设,假设一: 假如母亲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觉得可以依靠她﹐当这种关系建立之后﹐孩子比较会有自信及探索外在世界的勇气 假设二: 这种契约式的关系会被孩子内化而影响他日后的友谊及爱情关系的模式通过依附﹐孩子会变成被动的接受者﹐其实依附形式是一种关系﹐是彼此影响及有互动的COPYRIGHT 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
依恋关系是人的安全感的基础 John Bowlby认为儿童期与照料者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Scarr,1992) 依恋的本质是亲密感:儿童向母亲靠近的趋向 安全感基础:即基本信任,COPYRI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