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格拉底的申辩参考读后感.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u****
  • 文档编号:218650311
  • 上传时间:2021-12-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苏格拉底的申辩参考读后感篇一:读《申辩》有感 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 近日选修课《西方哲学史专题》的课后读书任务要求我们读《苏格拉底的申辩》,闲暇之余我也就浅略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让我对苏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对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理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个叫阿内图斯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最终导致他被判处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面临审判团的宣判时,苏格拉底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原告进行了最后的申辩,表明了他对于真知的坚持。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哲思,拜读此作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无知之知,最坦诚的谦虚;二、对真理的执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申辩》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辩之前的一点声明在第一部分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前强调了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之中所运用的言辞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诬陷于他的人的言辞的,他所说的将都是真话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将多少人辩驳的哑口无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辩中所说的,他寻求当时雅典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与他们辩论,最终却都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这样的苏格拉底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吗?他之所以这样强调他的说话方式是为了表明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之执着哲学带给了他哲学的尊严与坚持,他坚持说真话,因为他想要让雅典的人们信服他的申辩由于他的真话触及了听者们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审团多数人的报复,最终被判死刑,但是他却仍然坚持了自己姿态,正如原文所说“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 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 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

      这正是哲学的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申辩时始终不予放弃的立场,也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的表现 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的申辩的正文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最后,苏格拉底对他为哲学而死的理由进行了说明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提到了神谕,苏格拉底对于神谕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寻思神谕的真意因此,他尝试通过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拜访他,审视他,与他对话,然后证明“这个人比我更智慧”,并以此来回应神谕于是他去拜访政治家、诗人、匠人等等众多人们,但是无一例外的,他全都失败了,那些据说具有智慧的人们无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知者最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无数的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些,其实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他说这些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哲学使命,对无知之知的证明和追求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知德尔斐神庙进门处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认识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无知”因此是一种“无知之知”。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苏格拉底这样不仅知道自己的无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将这种无知之知作为一种智慧的态度,以此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才是伟大的,值得尊重的 对于被判死刑苏格拉底认为这是神的旨意,他说“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苏格拉底最终选择了爱知,而不是放弃智慧的追求他还指责法官:“现在我将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们判给我的死刑, 而他们也会被真理判决,承受他们犯下的罪恶和不义我必须接受他们对我的惩罚, 也让他们接受他们的惩罚吧我认为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错!”并且他还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 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 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对真理的执着,正如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分别的时刻来到了, 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 而你们继续活着, 哪一条路更好, 只有神才知道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哲学的生活了一生,并为哲学献出了生命的苏格拉底篇二: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感觉苏格拉底 既然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那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兴趣 我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惭愧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不过确实很吸引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德教育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苏格拉底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述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一条路”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

      《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这就够了 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坚持到底的人,也很难想象他的助产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非帮助他人获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腊人能通过他的努力过上更加理性,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然,有人认为他是过于特立独行,与智者没什么两样——从申辩来看,这似乎也是隐藏的一条人们憎恶他的原因但很显然,智者强调论证过程要如何如何有逻辑,把对方摁倒;苏格拉底则追求跟我论辩你,是你,要最终有所收获说到底,他追求的认识自己,其实和人的本性有点相违神愿意认识自己的无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死,是必然的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去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真的不好说了篇三: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

      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a5)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故意去得罪雅典人?在《申辩》中,苏格拉底着重谈了他所省察的三种人--政治家、诗人和匠人,而这三种人恰恰又是在当时雅典社会中占据着主流话语权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会得罪这些人,当然不仅仅是出于苏格拉底对他们妄知的愤慨,而是因为这是神赋予苏格拉底的使命在《申辩》中,苏格拉底大篇幅地谈到了所谓的“神谕事件”神谕显示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智慧的人,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是唯一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是人所不能拥有的,她只有神才能拥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爱智慧故而苏格拉底自觉到神赋予他的任务就是去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人在自知无知的基础之上才能去爱智慧,才能实现对善的追寻。

      然而,苏格拉底的省察活动(也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在当时的雅典人看来却是一种烦扰,苏格拉底自己也把这种烦扰比喻为一只牛虻在不停地叮咬一匹昏昏欲睡的大马这种烦扰最后招致了雅典人的报复,他们判了苏格拉底死刑这种烦扰和报复便凸显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