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消化道感染的细菌.docx
12页第 6 章 消化道感染的细菌学习要点一、大肠埃希菌1.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杆菌;分解乳糖产酸,可与不分解乳糖的志贺菌、沙门菌等相区别; 主要抗原有0、H和K三种,是血清分型的基础2. 致病性(1) 肠道外感染:引起化脓性炎症,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2) 肠道感染:某些血清型引起腹泻1)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主要感染婴幼儿和旅游者,致病物质主 要为肠毒素和定植因子,肠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二种, LT的作用与霍乱毒素(CT)相似,并与其有交叉抗原,LT能激活肠粘膜上皮细胞 的腺苷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AMP升高,ST激活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鸟苷环化酶, 使细胞内的cGMP升高,细胞内的cAMP或cGMP升高致肠液大量分泌于肠腔 引起腹泻2)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机制为粘附和破坏小肠粘膜上皮细 胞,细菌粘附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定植增殖,致粘膜刷状缘破坏、微绒 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及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3)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主要的血清型为0157:斗,毒力因子是菌 毛和 Vero 毒素, Vero 毒素能使肠上皮细胞死亡脱落、肠道出血、肾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变性以及血小板聚集、损伤内皮细胞,可引起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 合症、血栓性血小板性紫癜。
4)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发病机制与痢疾相似,侵袭和破坏结肠 粘膜上皮,细菌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炎症和溃疡、腹 泻5) 肠集聚型大肠杆菌(EAggEC):发病机制为聚集性粘附和产生毒性物质, 该菌是儿童持续性腹泻的病因之一3. 微生物学检查法病人细菌学检查肠道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肠道内感染取粪便进行分离培 养和鉴定泌尿道感染患者的标本还应做细菌总数测定,每毫升尿细菌超过 105 个有诊断意义卫生细菌学检查 以“大肠菌群值和大肠菌群指数”及“细菌总数测定”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 污染的指标;卫生部规定的饮水卫生标准是大肠菌群值不小于333ml,大肠菌群 指数不得超过3细菌总数V100CFU/ml4. 防治原则重要的预防法是:防止粪便污染,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二、志贺菌属1. 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的个别菌株外,均不分 解乳糖,有 O、K 两种抗原, O 抗原是分类的依据,根据 O 抗原差异将志贺菌 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4 个群2.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1) 侵袭力:是志贺菌的主要致病因素(2) 毒素:①内毒素:各群志贺菌都能形成强烈的内毒素,导致内毒素血症、 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②外毒素:多由痢疾志贺菌I型和 II型菌产生,称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性3种生物活 性所致疾病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无动物宿主,经粪—口途径传 播,细菌性痢疾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小儿,以全身 中毒症状为主,死亡率高带菌者有 3 种类型: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 康带菌者免疫性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免疫期短,不稳固,各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抗感染 免疫主要依赖消化道局部分泌型 IgA(SIgA)3. 微生物学检查法取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采其脓血或粘液部分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清 学鉴定可确定菌群和菌型,必要时通过 senery 试验测试细菌毒力,可用免疫学 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快速诊断4. 防治原则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断、隔离和彻底治疗外,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和粪便的 管理及食品卫生监督,减毒链霉素依赖株(Sd)活疫苗和重组活疫苗对人群有一定 保护作用,该属细菌易产生多重耐药,治疗前应先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 三、沙门菌属1. 生物学性状(1) 革兰阴性杆菌(2) 沙门菌属不分解乳糖,各菌生化反应较有规律,对鉴定细菌有重要意义(3) 抗原构造复杂,有菌体抗原(0 )、鞭毛抗原(H)、表面抗原(Vi)及菌 毛等重要抗原1) 0 抗原:是 LPS 中的多糖部分,刺激机体产生 IgM, 0 抗原有许多组成成分,含有相同抗原组分的细菌归为一组,分成A〜Z、051〜063、 065~06742个组。
2) H抗原:为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生IgG型抗体,根据H特异相抗原不 同,可进一步将组内细菌分成种或型3) Vi抗原:为聚一N—乙酰D—半乳糖胺醛酸,与细菌毒力有关4) 抵抗力:对胆盐、煌绿等染料耐受力较其他肠道菌强在水中能存活 2~3 周,粪便中可维持活性 1~2 个月,在冰冻土壤中可过冬2.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1) 侵袭力:借助Vi、0抗原的保护和抗吞噬作用,及染色体上侵袭素基因inv 的介导,侵入小肠壁粘膜(2) 毒素1) 内毒素:引起全身症状和局部炎症反应2) 肠毒素:性质与大肠埃希菌肠毒素相似所致疾病(1) 肠热症:即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为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侵入机体菌量多(106~1011)或胃酸不足时致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持续 高热,但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显著、皮肤出现玫瑰疹,外周血 白细胞明显下降细菌可从粪便和尿液排除痊愈后可继续排菌数周〜数月成为恢复期带菌者,少数可成为慢性带菌者2) 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菌病 病原体为: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 摄入菌量超过 107时致病,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泻或粘液浓性腹泻)、发热等症状(3) 沙门菌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免疫性肠热症病后能获得牢固免疫力,很少发生再感染,主要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防 御机制有关3. 微生物学检查法细菌学分离与鉴定 标本的采取视疾病而定,肠热症时按不同病程采取不同标本进行分离培养 和鉴定,病程的第1~2 周取外周血或骨髓,第2~3 周取粪便和尿液,全病程可取 骨髓。
标本接种于选择鉴别培养基(SS琼脂平板)分离培养进一步做生化反 应、血清学鉴定(用已知抗血清作玻片凝集)血清学诊断常用肥达反应,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0、H抗原、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 沙门菌的 H 抗原与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肠热症发病第二周血清中开始出 现抗体,于恢复期达高峰,一般间隔 5~7d 重复采血检测,凝集价随病程的延长 有 4 倍以上增高时,方有诊断价值判定肥达反应结果时注意:正常凝集价,病程,0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 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病程短,一般不进行血清学诊断带菌者检查最可靠方法是分离培养病原菌,但检出率不高,可用血清学方法先检测可疑者 血清Vi抗体进行筛选,若效价超过1:10,即为阳性,Vi抗体阳性者可取粪便或 尿液反复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以确定是否为带菌者4. 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肠热症主要是进行疫苗 预防接种,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疫苗是来源于伤寒Ty2菌株的Vi荚膜多糖疫苗四、霍乱弧菌1. 生物学性状(1) 形态结构:革兰染色阴性,弯曲呈弧型或逗点状,菌体极端有一根单鞭 毛,运动活泼2) 培养特性:于 pH8.0~9.0 碱性环境中生长迅速,常用 pH8.4 的碱性蛋白 胨作为选择培养基。
3) 抗原结构:有H抗原和O抗原,根据O抗原不同,分为155个血清群, 引起霍乱的是 01群和 0139群,其他血清群可引起人类胃肠炎等疾病, 01血清群 的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根据0抗原的成分 不同, 01群霍乱弧菌又进一步分为 3 个血清型2.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1) 鞭毛和菌毛等:细菌依靠活泼的鞭毛运动,穿过肠粘膜表面的粘液层; 借菌毛粘附于肠壁与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微绒毛上(2) 肠毒素: 01 群和 0139 群霍乱弧菌产生的肠毒素也称霍乱毒素,是目前已 知的致泻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素,是不耐热聚合蛋白,MW约84000dal由 1 个 A 亚单位和 5 个 B 亚单位以共价键组成, B 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 细胞神经节苷脂结合, A1 多肽穿过细胞,刺激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活化, 使ATP转化为cAMP,该毒素引起严重腹泻、呕吐,电解质大量丧失所致疾病引起的烈性传染病——霍乱,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108~1010个细菌通过污 染的水或食物经口摄入便可造成感染,临床病人可呈现严重腹泻、呕吐、脱水、 外周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可因肾功能衰竭、休克死亡。
免疫性霍乱弧菌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再感染者少见,以特异性体液免疫为主,抗O1群霍乱弧菌的免疫力对0]39群细菌无交叉保护作用3. 微生物学检查法(1) 标本应采取病人“米泔水”样粪便或呕吐物(2) 直接涂片染色和悬滴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3) 标本先接种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后作分离培养和鉴定(4) 必要时还需进行肠毒素检查以获得准确诊断(5) 快速诊断可用荧光菌球法或SPA协同凝集试验4. 防治原则(1) 及时发现病人,尽早隔离治疗(2) 彻底消毒患者及带菌者的粪便及呕吐物(3) 特异性预防用 O1 群霍乱弧菌死疫苗皮下注射,但保护力不强,且持续时间短(4) 用抗生素治疗并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五、 副溶血性弧菌(1) 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形性2) 嗜盐,在培养基中加3.5%NaCl生长最为适宜,无盐则不能生长3) 致病物质:具有肠道毒性的溶血素、粘附素和粘液素酶,细菌的致病力与 其溶血能力呈平行关系4) 主要引起食物中毒,该菌存在于近海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类、贝壳等 海产品中,是我国大陆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病原菌,食物中毒多 发生于夏秋季节,系经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所传播。
六、 幽门螺杆菌1. 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弯曲成弧型、S形或海鸥状,有鞭毛,运动活泼微需氧,营养要求高,培养时需动物血清或血液不分解糖类,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阳性,尿素酶丰富,故快速尿素酶试验是鉴 定该菌的主要依据之一2. 致病性与免疫性(1) 致病物质和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如细菌的鞭毛、粘附素、尿素酶、蛋白酶、空泡毒素、内毒素等协同作用的结果(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B型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关系密切(3)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 IgM、IgG 和 IgA 型抗体,但是否对机 体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3. 微生物学检查法(1) 标本最好采取胃粘膜活体组织(2) 快速诊断: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快速尿素酶活性检测(3) 分离培养可将活体组织磨碎后接种于鉴别培养基,经 2~7d 培养后再进行 鉴定4. 防治原则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多采用以胶体次枸橼酸铋或抑酸剂为基础,再 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大肠菌群指数2. 不耐热肠毒素(LT)3. 志贺毒素4. 肥达反应5. Vi 抗原二、选择题A1 型题1. 我国大陆沿海地区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是:A. 副溶血性弧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产气荚膜梭菌D.蜡样芽胞杆菌 E.霍乱弧菌2. 霍乱弧菌初次分离用的培养基是A. 血清肉汤 B. 肉浸液 C. 碱性蛋白胨水 D. 庖肉培养基 E. 葡萄糖蛋白胨水3. 快速脲酶分解实验可用于下列细菌的快速诊断的是A. 幽门螺杆菌 B. 致病性大肠杆菌 C. 霍乱弧菌 D. 痢疾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