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文豪雨果.ppt
23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法国大文豪---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1,,,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 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2,,,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进入法学院学习,但是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3,,雨果,4,,雨果作品,5,,《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6,,,《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7,,巴黎圣母院,流浪艺人爱丝梅哈达是一位美丽动人、心地纯洁的吉卜赛少女当她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弗广场载歌载舞欢度“愚人节”时,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对她动了淫心,当即指使他的养子、圣母院畸形敲钟人伽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逻的国王卫队长弗比斯救下,她随即爱上了这个轻浮而又负心的军官伽西莫多被鞭打示众,口渴如焚,少女出于同情,将水送到他的嘴边当爱丝梅哈达与弗比斯幽会时,克罗德扮作妖魔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丝梅哈达。
爱丝梅哈达因此被判绞刑爱丝梅哈达宁死也不愿屈从于克罗德的淫威,拒绝了克罗德的以贞操换生存的无耻要挟行刑之日,伽西莫多从法场上将少女抢入圣母院楼顶避难,日夜守护着她当法庭无视圣地避难权决定逮捕少女时,乞丐王国的流浪汉们闻讯攻打圣母院,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之中,克罗德将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迫她屈从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绝后,克罗德将少女交给了追捕的官兵,亲眼看着少女被绞死绝望的伽西莫多认清了克罗德的真面目,将他从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则抱着少女的遗体默默死去8,,巴黎圣母院,9,,10,,爱丝梅哈达,爱丝梅哈达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是人性美的象征她纯洁善良,酷爱自由,热情豪爽,品格坚贞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对于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她挽救了他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伽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罗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她的被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11,,巴黎圣母院剧照,12,,13,,伽西莫多,伽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
他外表丑陋,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哈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罗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14,,克罗德,,,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15,,主题(思想意蕴),,《巴黎圣母院》通过以15世纪巴黎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历史陈迹的再现和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邪恶的宗教势力的黑暗、封建专制司法制度的残酷,揭示了禁欲主 义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宣扬了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16,,,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1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18,,《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部分,,,“,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放火,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吉利……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的中国。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年后,雨果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特勒上尉写了如上的信,表达了他对英法联军火烧“人类幻想中的仙境”的控诉雨果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痛斥英法联军恶行的法国大文豪19,,20,,人物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生活就是面对微笑21,,,,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22,,作品列表,,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1831:《钟楼怪人》(即《巴黎圣母院》),,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