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9页宜昌市协作体高三期中考试历 史 试 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大传》卷小载,"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会留出一小块“采地”,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仍可以使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始受封的先人据此可知,"采地"的设立A.意在防范诸侯的犯罪行为B.说明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的地位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体现出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紧密2.《黄帝内经》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A.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B.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C.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3.有学者指出,“惟拓跋迁都平城,纯用胡法控勒诸夏,故最为长久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该学者的言论表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孝文帝改革消除了鲜卑族陋习C.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D.孝文帝改革直接导致北魏灭亡4.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5.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在传播儒学的过程中,认为“不以老幼贵贱贤愚”“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他独创的“百姓日用是道”和“身本论”思想都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良知”王艮的这一思想A.有利于推动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B.践行了“正君心”的理论C.强调格物致知是达到天理的正确途径D.蕴含近代民主启蒙因素6.1879年,上海点石斋印书局出版发行汉英词典——马礼逊《五车韵府》,开本再缩小,两册合并一册,价格更便宜,流行更广。
到20世纪初,《五车韵府》一版再版,还将旧版按汉字的罗马字拼音首字母排序改为按汉字部首排列《五车韵府》在中国的流行主要缘于A.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推动B.列强对华文化渗透增强C.天朝上国思想已被摒弃D.崇洋媚外之风日渐盛行7.晚清时期,国内东部沿海的开埠通商或铁路沿线城市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广大内陆地区与边疆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B.中国近代化进程存在空间差异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海关主权意识得以显著的提升8.下面是一位中国画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扶轮日报》上发表的漫画该漫画旨在A.讽刺日本对其侵略行径的美化B.沉重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C.揭露国统区内推行的奴化教育D.激发国人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9.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10.下面是2004~2009年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GDP增长率变化情况。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国家对地方经济发展干预的强化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D.国家政策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11.有学者指出,古埃及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及其对周边地区和西方文化的孕育保存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影响的过程巴比伦的法典、腓尼基的字母文字等文明元素均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营养成分,同时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也推动着其他文明的发展从中可以推断,世界文明A.具有互鉴性和双向流动性B.最早产生于古埃及地区C.发展具有独特性和继承性D.起源以文字发明为标志12.“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世的努力,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蓄有私产、贷钱取利等一切正当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据此可知,加尔文的“先定论”A.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B.意在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新体系C.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权威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13.16~17世纪,拉古斯所建构的法的体系,明确地重现了《法学阶梯》的物法结构,他用一个图表鲜明地展示了这一物法结构(如下图)这反映了当时A.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法律应该更加具有普适性C.西欧城市开始初步复苏D.财产不可侵犯原则的确立14.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有40人有公债,14个从事土地投机,24人是高利贷者和银行家,12人是工商业家或船主,15人是奴隶主,且往往一个人有数种财产,没有一个工农代表,民主派人士如杰斐逊、潘恩因故没有参加。
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A.违背共和主义基本原则B.具有资产阶级性质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践行了天赋人权思想15.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16.下表所示是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一体化进程的比较情况由此可知A.发达国家是区域集团化的主流B.区域差异影响着集团化的走向C.经济全球化导致区域发展失衡D.政治多极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中外文化交流】(14分)材料一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在中国初传,主要是作为信仰和方术(旧时指医、卜、星、相、炼丹等技术)流行于民间的佛教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是从两晋时期开始的知识分子特别感兴趣的是佛教的思想理论,尤其是佛教提出的一些中国传统学术较少研究的理论问题。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材料二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一行人来到中国广东,他们自称是来自印度的僧人;在知府王磐收到铃铛等礼物后,允许他们留在壁庆利玛窦是一位傅学的传教士,喜欢结交朋友他随身带着自鸣钟、麦角镜、山海全图,吸引了不少人观看1807年9月,马礼逊抵达澳门,然后进入广州当时,中国海禁未开,仍然禁止西人传教,马礼逊只能先隐匿于广州的美国商信不久,他有了合法身份,有了稳定收入,还结婚成了家此后,直至1834年逝世,马礼逊一直在广州、澳门及南洋各地进行传教活动——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明 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普及的有利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背景,并评价这些传教士的传教活动8分)18.【中国古代及近代对外贸易】(14分)材料一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例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贸易后的几十年里,向中外商人开放的大大小小港口计有一百多处,逼及沿海南北,而以广东最多清代商船的数量不断增加,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也不断增加。
如1758~1767 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937年的10年间增至为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航海贸易,中国之所以占绝对优势,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宋代已经达到的高水平上惯性向前发展的结果,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手工业品工艺精湛,中国输出的商品不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物美价廉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实际上,随着政策的时宽时严,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时还出现了较大发展郑和的航海活动震动了西太平洋和印度详沿岸各国,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执圭棒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使中国所特有的朝贡贸易发展到了极点这在客观上对中国私人海上贸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时外贸易的特色》材料二——摘编自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36年中国近代对外贸易进口商品的变化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6分)19.【启蒙运动】(12分)材料一思想家主要思想孟德斯鸠(1689~1755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伏尔泰(1694~1778年)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卢梭(1712~1778年)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果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中材料二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圆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摘自美国《独立宣言》材料三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摘自法国《人权宣言》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拟观点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有理有据20.【美苏冷战及两伊战争】(12分)材料"两伊(伊朗、伊拉克)战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虽然仍有对峙之势,但是对中东的策略已经发生微妙复杂的变化。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阐述了美国对两伊战争的四项原则∶第一,保持中立;第二,期望苏联会采取克制态度;第三,并不意味着美国不关心这场冲突;第四,必须早日结束这场冲突阿富沙战争是此时苏联中东战略的关键一环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伊朗将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的行为视为对其安全的挑战虽然苏联在两伊战争爆发后向伊朗频频示好,但是伊朗仍在阿富汗问题上坚决反对苏联,这也导致了苏联在战争中后期开始对伊拉克有所倾向虽然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一直不愿对苏联言听计从,但是并不能说毫无成效,在1987年后,伊朗在该问题上立场逐渐软化,可以说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外交目的——摘编自冀开运《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对比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对待两伊战争态度的相同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伊战争给国际局势带来的影响6分)宜昌市协作体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