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刻板印象威胁的机制-表现目标定位的研究综述.doc
11页理解刻板印象威胁的机制:表现目标定位的研究综述-教育心理学论文理解刻板印象威胁的机制:表现目标定位的研究综述 林志群 苏晓明 作者简介:林志群,东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摘 要:针对高校中存在的少数群体学生与非少数群体学生的成绩差异,Steele和Aronson(1995)首次提出刻板印象威胁概念,认为刻板印象威胁是个体所经历的一种风险,处于该风险中的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他们还指出这是一种情境性威胁即使对于能力高的个体而言,这种威胁经历也会导致表现下降,本文通过以往的测验说明刻板印象威胁是如何消极地影响表现结果的,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说明,对结果的消极影响可能由一些直接的中介变量引起.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建议,以便能更直接地理解这些测验的机制实际上,从数据入手研究这个领域有很大的空间,就评判尺度而言,没有一个单独的中介变量能完全解释刻板印象威胁与表现不付佳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刻板印象威胁 表现目标定位 机制 1.引言 对于所有已发表的经过实验测试的有关刻板印象威胁机制的文章,我们做一个深入的研究综述.包括焦虑、理解评价、执行信心、努力、自我防碍、地测验公平性的感觉、刻板印象认同和个人的差异.对于刻板印象威胁与表现之间的决定性中介,之前并没有人做系统的研究,而先前的有关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都集中在回答和概括对表现结果的影响方面.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对结果的影响可能是由某些中介引起的,但没有一个单一的中介变量得到实验的有力支持.然而,回顾之前的研究我们发现两个优点。
其一是关注对测试机制的评价 2.刻板印象威胁定义阐明 Steele和其他人认为,当对某一刻板印象群体的表现期望明显时,这种感觉会削弱与该刻板印象相关的群体的表现.例如,当提醒六年级的女孩子,告诉她有存在着女孩数学能力差的刻板印象,这样会削弱她们接下来在数学测试中的表现(Keller和Dauenheimer,2003)但这个例子不是说明女孩子就相信或认同有关该数学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存在于对该领域认同的个体,那些个体看起来更在意在该领域能否取得成就,他们更有消除该偏见的动机 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情境,处于这种情境会影响个体的期望与价值,和刻板印象一样,刻板印象被认为是一种情境表现,且结果受个体的预期和对个人重要性的影响(Hycle和Kling,2001)从概念上我们也能知道,刻板印象威胁还是一种动机,例如把对课堂期望价值的系统阐述应用到与之能力相关的特点背景中 刻板印象威胁指预期者如何影响被预期者,一些理论家用知觉者称呼那些对刻板印象群体带有成功或失败期望的人,他们还研究这些知觉者如何影响目标群体(即被认为有某种刻板印象的群体)例如,想象一个老师带有非裔美国人智力不高的刻板印象,因为这种感觉,该老师不会叫非裔学生回答有挑战性的问题,所以,非裔学生相对于其它学生,受到的关注少,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少,自然在以后的测试中的成绩也会比较差,这样又进一步加固了该老师的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有关自证预言的研究记述了这种效应,指出知觉者对某一群体的感知如何影响个体,而个体的行为反过来又巩固了知觉者的刻板印象(Snyder等1977)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说明,如果个体被认为具有与某一消极刻板印象有关,他们的行为就会验证刻刻板印象,实际上, Steele和他的同事已阐明,当有关某一刻板印象的预期显著时,这种威胁会导致拥有该刻板印象的目标群体的表现比实际差为一发现在多种刻板印象中被证实,且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运用不同的任务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与研究知觉者对个人的表现的潜在消极影响相反,其它则研究个人的自我预期如何影响表现的好坏例如,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人认为个人对成败的期望会影响个人的信心,从而影响该个体在任务中的表现、选择、努力、价值,同时,任务执行的意义也会因此改变(如,Bandura,1997;Betz和Hackett,1983;Bong 和Skaalvik,2003;Eccles,1994;Molden 和Dweck,2000)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引起的表现说明了什么?我们通过概括前人有关中介变量测验来说明刻板印象威胁效应,Aronson等(1998)重新考虑之前的四个研究,认为焦虑是刻板印象威胁与表现的部分中介,在他们做出概括之前,已有大量研究测试了焦虑假设和其它几个相关中介变量,在接下来部分,我们通过数据回顾各种不同刻板印象威胁的中介变量。
3.多重中介假设:来自于成就目标文献 虽然它们的发展实际上是独立的,但从成就表现目标与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中我们还是可以很好地把两者联系起来,两者都集中在完成一系列有关能力与表现的任务中,目标研究认为个人在任务中的表现取决于他的目标(Sansone和 Harackiewicz,1996;Sansone 和smith,2000)理解成就目标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为广泛的目标研究都认为个人的能力水平与经验有交互作用而在任务表现中的不同取决于他们自动或被分配采取的目标(如Barron和 Harackiewicz,2001;Dweck和 Leggett,1988)这些潜在因素增加了对刻板印象威胁机制的理解,例如,当个人感觉到向别人证明自己能力高是一种压力时,依据成就目标的研究预测这个人会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而对任务本身的兴趣小,而最终将影响他在困难任务中的表现(Nicholls,1984) 在成就目标文献中,目标一直是被分成两部分的,例如,把目标区分为任务取向型目标与自我取向型目标(Nicholls,1984),任务取向与表现取向目标(Maehr和 Midgley,1996),还有控制取向和表现取向目标(Amel,1992),目标二分法都强调把任务分为为了学习的缘故与为了获得奖励的缘故。
区分出不同的成就目标是很重要的,因为控制目标与表现目标都与同一个表现过程和结果有联系 表现目标的特点是集中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传统认为表现目标导致表现下降(如Ames,1992),但最近的研究则说明了并不是所有表现目标对结果的影响都是消极的(如,Barron 和Harackiewicz,2001)而且,对接近型表现目标与回避型表现目标的区分也是必要的,接近型表现目标被定义为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我要在考试中考得最好),这种类型的目标根源于个人的成就需要,也和好的表现相联系另一方面,回避型成就目标则被定义为想要避免说明自己没有能力(如我要避免在本次考试中失败)这种类型的目标根源于个休害怕失败,也和差的表现相联系(Elliot和 McGregor,2001) STEP模型被认为是联接刻板印象威胁与成就目标理论的模型,依据该模型的预期,刻板印象威胁引起回避型成就目标,因为回避型成就目标在概念上与之相似,即个体为了证明某一有关能力的刻板印象是无效而感觉到的威胁,添加回避型成就目标到刻板印象威胁的中介变量中,一个好处是可以拓展研究,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回避型成就目标来预测行为和现象的加工过程我们不指望用回避型成就目标的采用来解释刻板印象威胁与不好表现之间的关系,然而。
回避型成就目标的采用可以引导个体根据潜在的消极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或动机 4.刻板印象任务执行过程(STEP)模型 STEP模型是连接刻板印象威胁与成就目标理论的模型,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历刻板印象的个体在与该刻板印象有关的能力的表现,STEP模型是为了预测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对某一群体有关能力的消极的刻板印象)而设计的 如STEP模型所阐明的,在加工变量假设中有关刻板印象威胁测验的文献和有关成就目标的文献有很多重叠,如果是刻板印象威胁导致采用不同的表现目标,那么成就目标文献也认为其它变量,如兴趣也是重要的值得考虑的变量如果如期望的那样,在情境中目标比刻板印象威胁住处更接近表现结果,那么对于过去刻板印象威胁与表现的中介变量很难确定就不足为奇 是不是有关能力的刻板印象威胁造成了明显不同的成就表现目标?STEP模型没有认为是刻板印象威胁导致了不同的成就目标的采用,而是根据相关的刻板印象个体STE模型假设是刻板印象威胁产生回避型成就目标,而无刻板印象则产生接近型成就目标,这种假设是基于平行表现(在成就目标与刻板印象威胁文献中),例如,Elliot和 McGregor(1999)所指出,心理学的学生在多项选择题与短文测试中的表现和表现目标有关,回避型成就目标对测试的表现存在消极作用,而接近型成就目标对测试的表现有积极作用,在一篇有关刻板印象威胁的文章中,外显地提醒某一刻板印象会削弱被试的表现,而提醒某一刻板印象则没有提高表现,(如Smith和 Whitc,20002)。
把这些表现结果合在一起,一个可能是放慢板印象威胁的信息会引起不同的成就目标 Smith(2004)做了一个最初基于这个假设的测验,当提醒被刻板印象(女性)和无刻板印象(男性)学生存在着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即男性的数学比女性好,学生被要求浏览一个数学测试,在他们估计自己在测验中的表现之前让他们完成一个有12个项目的成就目标问卷,结果和期望一致即女性比男性报告更低的数学预期,结果也说明女性对回避性成就目标的认同程度比男性高更重要的是,回避型成就目标的认同是被试性别与表现预期之间的中介Smith(2004)这一结果初步支持了回避型成就目标对刻板印象与表现之间的影响的假设但是,回到该研究本身,被试实际上并没有完成数学测验,因此,未来的研究要更清楚地证明刻板印象威胁与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 5.聚集支持STEP模型的证据 来自刻板印象的趣闻与研究支持这样的概念,即刻板印象导致人们采用回避型执行成就目标,例如,2003年新闻周刊(Newsweek)采访了Beyonce,她对于美国黑人妇女的评论反映了刻板印象威胁,但她的言论也是被刻板印象个体所面临的害怕表现失败的一个好例子如某位非裔美国人流行音乐艺术家所说的:“这就象你必须去证明你不想把它搞乱,也不想自己反映了人们对黑人女性的消极印象。
Sanuels,2003) Brown和 Josephs(1999)的研究也得到刻板印象威胁引起不同成就目标的证据,他们研究了不同“关于”情况下学生在多项选择题中的表现,在他们的研究中,男性与女性在做数学题前被主观地分配到不同的“关系”中,一部分被试被引导认为这个数学测验是为认出那些数学推理能力非常好的人而设计的,而对其它被试则引导他们认为,该数学测验是为了识别出那些数学推理能力非常差的人而设计的结果显示,那些认为测验是为了测非常差的女性的成绩比认为测的是高水平的数学能力的女笥的表现差,而男性的结果则刚好相反 Brown和 Jlsephs(1999)并没有直接操纵或测量出刻板印象威胁,然而作者认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刻板印象威胁,这一结果与人们对数学的性别刻板印象的不同期望相一致Brown 和Josephs(1999)在控制“关于”变量时,与Elliot 和Harackiewicz(1996)在控制接近型成就目标与回避型成就目标的方法相似,当在执行任务前,给被试一个回避型成就目标时,被试的表现比那些给接近型成就目标的被试差虽然Brown和 Jlsephs(1999)没有提到该结果与成就目标的关系,但他们的结果告诉我们,个体遭遇刻板印象时,他们会自动地采用某种成就目标,而所采用的成就目标又反过来影响结果。
参考文献: [1]Ambady, N., Shih, M., Kim, A., and Pittinsky, T. L. (2001).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n children:Effects of identity activation on quantitative perfo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