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水利委员会人劳知识竞赛-黄河基础知识.doc
11页黄河基础知识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2、面对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委以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治水新思路为指导,在2004年全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也是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 3、调控洪水方略:上拦下排,两岸分滞 4、处理泥沙方略:拦、调、排、放、挖 5、治理洪水思路:控制、利用、塑造 6、控制黄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先粗后细、小北干流放淤淤粗排细、干流骨干工程拦沙拦粗泄细 7、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方略: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 8、黄河流域防洪区分为三个区域: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行洪区(滩区) 9、我国防汛抗洪的方针是: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 10、1998开始实施的《防洪法》第38条规定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11、观测水位的设备有:水尺和水位计。
12、2008年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确保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m3/s堤防不决口;远期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比较完整的防洪减淤体系 13、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 14、黄河暴雨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地区和上游兰州以上地区,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上大洪水”,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下大洪水”,“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不遭遇15、《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设防流量仍按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和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沿程主要断面设防流量为:夹河滩21500立方米每秒、高村20000立方米每秒、孙口1750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16、《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17、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 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 18、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19、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20、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1950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21、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22、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23、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24、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泺口水文站 25、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连续施测,这种泥沙测验仪器名称是振动式测沙仪 26、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27、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2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29、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总体上分为三类不同区域: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 30、黄河流域用水大户是农业。
31、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入河排污量迅速增加,主要污染物是COD和氨氮 32、目前,入黄排污口排放达标率低,污染源主要为:工业点源污染 33、黄河支流众多,直接入黄的一级主要支流有111条 34、黄委获得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的是: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 35、黄河下游滩区是下游河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防洪治河方面,滩区具有行洪、滞洪和沉沙三种功能 36、黄河下游滩区居住大量群众,截止2007年底,下游滩区总人口是189.5万人 3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黄河下游日渐开发,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沿河诸侯先后筑堤,黄河下游堤防始建于春秋 38、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39、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多次改道,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现行河道 40、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
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41、在“96.8”洪水期间,花园口站最高洪水位94.73m,为该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在这次洪水中,花园口站出现的洪峰流量是7860m3/s 42、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自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中,黄河下游共发生22年断流黄河断流历时最长的年份是1997年,利津断流时间长达226天并且在1997年断流首次在汛期出现,并且1997年底至1998年初首次跨年度断流 43、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始于1999年3月1日 44、2002~2010年汛前,进行了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调水调沙试验和生产运行,连续9年共进行12次调水调沙 45、为了使黄河中游两岸滩地有限的容积发挥更大的减淤作用,2004年,开展了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放淤试验,基本实现了淤粗排细的试验目标,为今后大规模放淤积累了经验46、黄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堰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为了弥补河床淤高造成的过洪能力降低,建国以后至1985年对堤防进行了3次加高加培。
(第1次为1950年至1959年,第2次为1962年至1965年 ,第3次为1974年至1985年),也说4次加高加固下游堤防 47、标准化堤防建设,就是通过对黄河堤防实施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加高改建、修筑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和生态防护林等工程,使下游堤防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标准化堤防 48、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是刘家峡水电站 4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考察了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2年) 50、一般讲,黄河凌汛开河的方式有两种,文开河和武开河文开河:以热力作用为主形成的融冰开河;武开河:以水力作用为主的强制开河现象) 51、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52、在河流弯曲河段,不受主流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的一岸,是弯曲河段岸线的凸岸 53、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这段河道长299公里 54、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 55、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闻名于世,干流实测最大含沙量是911kg/m3。
三门峡站,1977年) 56、黄河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沙量是39亿t1933年陕县站) 57、西汉末年的贾让应诏上书《治河策》,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策是上策、中策、下策上策:滞洪改河;中策:筑渠分流;下策:加高培厚堤防 58、潘季驯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 年他第一次把治沙提到黄河治理方略的高度,凝练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束水攻沙”的方策 59、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后,淤积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为统一思想,尽快作出治黄决策,解决三门峡水库淤积问题,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 60、《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于2006年7月5日国务院第14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61、根据《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水利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62、水文循环的三要素是降雨、径流和蒸发 63、黄河是资源性缺水的河流,河川径流量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64、2008年,黄委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发展目标与努力方向,即四个转向:把黄河洪水泥沙管理的重点转向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把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重点转向实现黄河功能性不断流,把水资源保护的重点转向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和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把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的重点转向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
65、针对新的形势,在努力迈向“四个重点转向”新阶段的过程中,我委提出了工作领域要统筹上中下游、突出六项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体现七个并重 66、在2010年全河工作会议上,我委提出了要实施最严格的流域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制度首次发布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10年) 67、“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伦理体系、理论体系和生产体系 68、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基本手段是“三条黄河”建设 69、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拦河控制性骨干工程是三门峡水利枢纽 70、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t,多年平均含沙量35kg/m3 71、黄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河,下游为弯曲性平原河道 72、1958年7月17日 黄河花园口出现22300 m/s3洪峰,这是自建国以来黄河水文记载发生的最大洪水 73、1999年10月25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下闸蓄水 74、黄委党组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治水新思路,坚持以信息化推动治黄现代化,于2001年7月25日提出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75、“数字黄河”工程总体框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和工程保障体系等。
76、“数字黄河”工程中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6方面建设内容 77、“数字黄河”工程中采用的3S技术指的是RS、GIS、GPS 78、目前,已建成的黄河超级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浮点运算速度达3840亿次,为我委气象水文预报、下游水沙过程演进模拟运算等提供了支撑 79、为安全高效地存储“数字黄河”工程各类数据,建设了分布式的数据存储管理体系该体系包含黄河数据中心及7个数据分中心 80、“数字黄河”工程服务功能的最高层次的应用是决策支持 81、“数字水调”建设的黄河下游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五级远程监控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和一体化管理 82、水工程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备案材料)在报请审批(核准、备案)时,应当附具流域管理机构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签署的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 83、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84、我委水利前期和科研项目实施项目库管理制度 85、《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前期及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每个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开展期内,最多可以担任两个项目的负责人 86、2008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我委上报的《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87、水沙调控体系主要由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