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
16页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三大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与比较 居阳1(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本文对中国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三大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并从产生基础和转型发展两个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三大模式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区位、环境条件,并在初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而其转型发展则主要由于国际市场动荡、国内市场完善、先发优势丧失等,在转型方向上呈现出相对趋同的转型趋势 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发展;比较 作者简介:居阳(199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GIS,环境规划,区域发展研究 联系方式:juyangnju@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 JU Yang This paper studies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the Sunan Mode, the Wenzhou Mode, and the Zhujiang Mode. Firstly, it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mode. Then, it compares the modes in their bases of formation and route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modes is the result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market, lo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develop in different route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additi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are the result of turbulences in foreign marke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rket, and lose of first-mover advantages.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follow similar trend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 Formation; Development; Comparison 1前言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地各区历史传统、文化基础、经济水平各有不同,导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区域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制多式”的格局[1]。
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包括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 式”,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珠江模式”[2-5]对这几种区域发展模式的产生发展和阶段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 2三大模式的简介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多个区域发展模式如北京模式、浦东模式、东莞模式、义乌模式、宁波模式、寿光模式、苏州模式等[6-9]其中尤其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最为典型它们分别代表了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模式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区域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9] 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主要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和常州等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发展模式是以发展工业为主, 集体经济为主, 参与市场调节为主, 由县、乡政府直接领导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10] 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主要指浙江省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以大量销售人员拓展市场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11] 以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珠江模式”:珠江模式,主要指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挥紧靠港澳和与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模式[2,9,12]港澳地区在资本、人力、市场等方面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系紧密,为珠江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大模式的产生发展及阶段性特征 3.1苏南模式 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阶段这一时期,无锡、苏州、常州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为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3,10,13,14]1983年,费孝通在《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了“苏南模式”这一说法,标志着苏南模式在理论上的明确提出此阶段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我转变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受到先发优势弱化、企业产权模糊和先发优势减弱的影响,传统苏南模式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14-17]因此,苏南模式进行了自我转变。
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乡镇企业产权、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三大举措,成功实现了苏南模式的转型,并为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新苏南模式形成在原有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以多种所有制结构并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制造业兴起,城乡协调发展等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18-19] 3.2温州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家族企业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温州农村家庭承包制的不断推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温州率先走上以农村家庭工业为特点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11,20-2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股份合作制企业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中,由于众多小企业对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盲目追求,导致温州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因此,温州市政府加强对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的监督和控制,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形式大部分由股份合作企业形式替代股份合作制企业逐渐壮大[3,21] 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公司制企业建立阶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进人了新的阶段,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温州政府提出温州经济进行“第二次创业”,强调以提高经济质量为核心[22]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建立通过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建立,温州市民营企业从股份合作制企业向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进行转变,从非正规制约走向正规制约[21],温州市民营企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21世纪初至今,新温州模式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温州模式面临要素瓶颈和先发优势弱化等问题,亟需转型[21,23]因此,在温州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温州模式所谓新温州模式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以规模化、集团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为支柱,以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结合为手段,以庞大的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为依据,以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企业家为骨干,以区域品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为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道路[24] 3.3珠江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局部开放阶段珠江模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公社化时期。
得益于紧邻港澳的良好区位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一时期珠江模式主要发展对外加工业其主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对外开放”,以及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自主权明显扩大这一时期主要的开放区域仅局限于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并建立了出口加工区[25] 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沿海经济开放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务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包括4个市14个县市[26]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成为了这一时期珠江模式下,珠江模式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26-27] 20世纪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产业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珠江模式面临着外源型经济不可持续、产业结构同质化、国内“多中心”区域经济格局竞争、劳动力成本升高、主导产业利润下降的困境为改变这一困境,珠江模式重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如顺德、中山等地的家电企业开始重新“洗牌”,深圳、东莞等地的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通过IT业的辅助产品加工,加入了新经济的外围层,并成为其 支柱产业[12] 21世纪初期以来,一体化进程加快阶段21世纪以来,珠三角正日益面临来自长三角及全国其他区域的挑战。
因此,珠江模式重点加强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加快2022年,珠三角与香港和澳门政府先后签署CEPA,从制度上标志着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经济区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大珠三角”)正式成立[12,25,28]2022年,广东又提出泛珠三角的概念,形成了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自治区),及香港和澳门在内的“9+2”超级经济圈[29],标志着珠江模式进入大规模区域合作阶段 4三大模式的比较 总过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大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异同之处,下面从产生基础和发展转型两方面做进一步论述 4.1产生基础 从形成时间上来看,三大模式均形成于20年代70年代末期三大模式在这一时期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这种制度安排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有特殊的区位和环境作为支撑[30] 从起始条件上来看,三大模式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政策条件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的起始条件相对较好,而温州模式的起始条件则相对较差:(1)经济基础上,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均得益于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而温州模式则受制于其较差的农业发展条件; (2)社会基础上,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均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文化传统和人口素质,而珠江模式则体现出较为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意识; (3)政策基础上,珠江模式直接受益于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苏南模式更多受到传统政策体制束缚,温州模式则受传统政策体制束缚较少,为其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