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鄱阳湖水闸争议再起.docx
5页鄱阳湖水闸争议再起11 月 3 日,今年由于鄱阳湖水量提前退至低水位,湖区湿地被万亩蓼子花覆盖图为一名 儿童在鄱阳湖都昌湿地花海玩耍 季节性湖泊 11 月 23 日,江西省环保厅发布信息公示,江西省拟在鄱阳湖入江水道上,建造一座 3 公 里长的泄水闸,利用这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解决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持续时间延 长等问题这不是鄱阳湖水闸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围绕鄱阳湖拦水建闸(坝)的问题, 十几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等句描写的就 是鄱阳湖上渔歌互答、湖面浩渺的意象整个鄱阳湖都在江西省境内,75.4%的水源来自上 游的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五条入湖河流,鄱阳湖湖口在正北面,经由 40 公里长 的八里江水道与长江干流相连鄱阳湖水量占长江流域的 15%,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 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是长江的重要水源 长江、五河、鄱阳湖之间,形成了一种联动的江、河、湖关系,这让鄱阳湖成为一个过水 型、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 每年 4~6 月,上游五河河水注入,让鄱阳湖水位从 4 月开始抬升到 7~9 月,长江洪水 出现,鄱阳湖作为“长江之肾” ,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大量江水涌入鄱阳湖,湖区水位大 幅上涨。
因为鄱阳湖整个湖面较浅,水位变化会导致湖面范围剧烈的变化,冬季的浅水滩、 泥滩、草洲会随着夏季涨水迅速变成湖面从 10 月份开始,湖中水位逐渐下降,直至次年 3 月为枯水期地势高的湖面此时会变成一片草原,地势低的地区会在枯水期脱离主湖区, 形成相对独立、大小深浅不一的子湖 这样枯水期/汛期交替的节律,如今因为三峡大坝等一系列上游水库的影响,开始发生明显 的人工干预后的变化 按照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的说法,近十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 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情况 “鄱阳湖枯水常态化和趋势化的新变化,造成枯水期水资源、 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对湖区民生、生态、经济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难于 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周边城市群迅速崛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10 月 22 日,在重庆市云阳县“阳凤山庄”远眺长江与县城当天云阳水域水位达到 172 米,三峡蓄水正在向“最后 3 米”冲刺三峡大坝从 9 月 10 日开始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 鄱阳湖比往年正常的枯水期提前了 30 多天 一种解决方法是,在湖口建造一座 2993.6 米长,有 64 个泄水孔的水闸这个水闸在汛期 闸门全开,江湖连通,不干预长江向鄱阳湖泄洪。
在汛末开始逐步控制水位,拦住要倾泻 回长江的洪水,从 9 月至次年 3 月,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控制鄱阳湖枯水期水位,以保持 鄱阳湖湖区面积初步估算,这座枢纽工程需要总投资 128.85 亿元,每年运行费用约 1.21 亿元 这一次,江西省为水闸提出的新理念是: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 江湖两利、动态调控 生态争议 11 月 23 日公示一发出,立刻引起了环保界的大规模反应实际上,近几年来关于鄱阳湖 水利枢纽工程,正反意见一致有激烈冲突,除了水利问题,最核心的争议是围绕候鸟、江 豚等生态保护问题 根据水文记录,鄱阳湖在洪水位 21.69 米时,湖泊面积达 2933 平方公里;在多年平均最低水位 10.20 米时,湖泊面积仅为 146 平方公里湖泊水位大幅度的季节变化为鄱阳湖洲滩 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使得鄱阳湖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鸟类越冬场所, 平均每年有 34 万多只候鸟在此越冬,最多的年份达到 73 万只世界上 95%以上的白鹤和 75%以上的东方白鹳在此越冬 水闸支持者认为,控制枯水期水位,能减缓湖区湿地的提前出露,避免过早形成一片荒滩 水位下降意味着食物减少,与此同时,水位下降也给受珍禽价格飙升诱惑的盗猎者打开了 方便之门。
按照南昌大学胡振鹏等人所作《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文过程的响应》的研究结论,无论丰 水期还是枯水期,高水位反而会导致候鸟取食困难,有可能使候鸟数量减少当枯水期水 位较低时, “如果科学管理碟形湖的水位,对候鸟越冬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但主湖区 水位太低,对候鸟越冬不利” 上图:2016 年 11 月 29 日,大批白鹤陆续飞抵鄱阳湖越冬下图:2014 年 1 月 19 日,江西 余干县康山大堤鄱阳湖区内戏水的江豚 对于鱼类、江豚等水生生物保护,工程公示中提到,水利枢纽工程在枯水期保持湖泊一定 的水位,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将增加湖区鱼类的生活空间,可降低被捕捞的概率, 并有利于鱼类越冬 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研究员姜加虎反对这种说法:“湖泊经过建闸控制后,原江湖间的水力 直接联系被隔断,湖泊丧失了自然吞吐江河的能力,鱼类资源得不到来自江河的适时补充, 重要产卵场地随之消失湖泊建闸控制后,水位起涨与水稳回升不同步,严重影响渔业资 源的自然繁殖 ”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水闸对江豚的影响鄱阳湖被视为江豚的最后避难所,现在长江 江豚总数不足 600 头,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最多如果枯水期水位抬高,湖区水面扩大, 按照水闸推动者的说法,湖区内渔业资源增加,江豚的食物更加充足,而且降低了船舶航 行和“斩秋湖” “电捕鱼”对江豚的伤害,也减少江豚因为水位急降搁浅的危险,但江豚是 否会因水位急降而搁浅,这还是一种令人存疑的说法。
江豚经常在鄱阳湖与八里江河段洄 游,鄱建办承认修水闸会让江豚的迁移受阻,解决办法是在水闸上留出了 4 孔 60 米宽的大 闸,让江豚过闸 鄱建办认为,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60 米宽的大闸是足够能让江豚自由过闸的一 是江豚依靠自身声纳导航,能顺畅游弋实验室 2 米宽的水道;二是历史上江豚能自由通过 20 米宽的桥孔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建军认为,这 4 个桥孔能否真正使用还是个问题:“60 米的孔让江 豚巡游,是没太大问题,问题是 60 米水闸全打开,过水能力很强,就不可能控制上游的水 位了 ” “今后真正运行起来,很可能闸门是部分关上的,实际只是下面给江豚留一个 60 米长的缝 这条缝的水流流速会达到每秒 6 米以上,江豚是不可能顺利钻过去的 ”周建军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持反对意见,WWF 认为,拟建的鱼类洄游通道、豚类迁移通 道建设方案在国内并无十分成功的先例,无法确保消除巨大的生态风险 争议 30 年 人力控湖,在江西省是一个老话题最早 1980 年提出时,还是为了防洪,当时上游省市采 取新的防洪方案,导致下游鄱阳湖水位抬高江西省提出修一座高 25 米、蓄洪量达到 100 多亿立方米的水坝来削减洪峰。
此时反对的还是长江中游相邻省份,这些省份担心如果遇到洪水,鄱阳湖不分洪,上游平 原地区就有水患的危险到了 90 年代,防洪的思路变成了防枯水,江西省就提出了《鄱阳湖控制工程规划设想》 , 即计划建造一个可供发电的、蓄水高程为 16 米以上的大坝将湖水彻底阻截 最近十几年的新思路,是把大坝换成水闸,去掉了发电功能,增加江西省内可利用的水资 源江西省前水利厅厅长孙晓山接受采访时曾介绍,建闸的目的是让分洪进来的水不白白 流掉:江西该走多少水,照走多少水只是把夏天的洪水,留到秋天、冬天慢慢利用按 照这个方案,受影响最大的又变成了长江下游的相邻省份 30 多年来的种种人工控湖方案,都因为阻断了鄱阳湖与长江的江湖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国 家的批准 反对者认为,江河湖泊是由一系列存在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巨系统,具有十 分复杂的系统结构特征和相互关联机制,彼此之间存在着诸如水力、生物空间洄游等密切 的生态联系任何一个子系统受到干扰或破坏,都将危及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即便在水闸的公示中,也提到:“长江,已不再是天然的长江 ”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 长江上游已建和拟建水库群总调节库容 790 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达 530 亿立方米,相当于 3 个三峡工程。
这次公示,不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引发的第一次争议,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鄱阳湖水利工程,应从长江整体通盘考虑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建军 三联生活周刊:鄱阳湖枯水严重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是越来越严重吗? 周建军:现在都在说鄱阳湖水位低了,实际上严格说起来,枯水期的最低水位并没有变低, 而是由于上游三峡蓄水,现在枯水期提前了——这两个表述是有本质区别的 由于三峡大坝从 9 月 10 日开始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鄱阳湖正常的枯水期提前了 30 多天,长江水位一低,鄱阳湖的湖面立刻就跟着缩小了 整个鄱阳湖都很浅,像一个盘子一样,水位从 10 米升到 15 米时,整个湖面就会从 150 平 方公里左右延展到 2500 多平方公里,所以有“旱涝急转”这个说法,常常一到枯水期,很 多区域就变成草原了,长江的水位对鄱阳湖的面积起到了很大作用 枯水期变长的原因因此也很简单,就是上游蓄水的时间提前,长江水位降低造成的 三联生活周刊:是三峡工程的蓄水改变了下游的水文规律? 周建军:鄱阳湖肯定是受影响的 由于长江上游这些年的人为开发利用,现在整个长江的径流季节都提前了,枯水期开始时 间比过去都要早。
但同时真正到了鄱阳湖春灌的时候,三峡正在消落,需要腾出库存来防洪,鄱阳湖涨水的 时间反而也提前了按现有资料看,现在鄱阳湖春天的水位是要比历史同期高的,所以鄱 阳湖区的用水条件并不比过去要差 我觉得比枯水期提前影响更大的是,上游水库改变了流量的波动:三峡设计时原本理念非 常好,只保荆江的防洪安全,不改变下游的水文节律也就是说只管大洪水,中小洪水由 下面的堤防、分蓄洪区来解决但现在三峡把每年的中小洪水也拦截掉了,这样就把下游 的流量波动都给调平了 不管是鄱阳湖还是洞庭湖,受这一点影响都很大鄱阳湖很多湿地位置较高,中小洪水一 来就被淹没掉,就能形成季节性连通但现在不发水了,没有了正常的水位波动,很多湿 地的生产力就慢慢退化掉了,失去了原来的生态价值 对于这些地域,最主要的生产力还是在夏季,冬季水位是否维持其实并不重要:进入秋冬 季,气温一低,很多藻类、鱼类就进入冬眠了现在都在说鄱阳湖鱼类减少,很大程度是 因为夏季的生产力降低了,而要修的水闸主要是控制冬季水位,不是一回事 三联生活周刊:枯水期提前、水文节律变化,对整个鄱阳湖生态产生了什么影响?周建军:到底对湖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需要全面的研究才能下结论,现在就是因为说不 清楚才吵得很厉害。
现在要建水闸来改变枯水期的问题,把一切都归结于枯水期水位太低按照我的观点,现 在鄱阳湖的生态变动,不一定是枯水期变化的原因从整体来看,这些年整个长江的生态 情况都在变化:比如洞庭湖,鱼类减少的比例要比鄱阳湖大得多长江干流的鱼类、江豚 总量也下降很快,像现在四大家鱼就减少了 90%,相比之下鄱阳湖的情况可能还算好的 现在想靠修水闸来提高水位,认为再不提高水位,以后生态环境会更恶化,但生态环境到 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目前都还没调查清楚我觉得下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 三联生活周刊:修水闸会改善鄱阳湖水质吗? 周建军:鄱阳湖区自己污染情况很严重,原来鄱阳湖水质很好,都是Ⅰ、Ⅱ类水,但这些 年基本上Ⅲ类水很普遍鄱阳湖水一直是向长江流的,除非汛期会有些倒灌,那现在水闸 是拦着湖水不向外流,也稀释不了污染 三联生活周刊:采砂和鄱阳湖枯水期水位变化有没有直接联系?很多人提到采砂改变了河 床的形状,导致湖水更容易流失 周建军:采砂,特别是没规划的乱采乱挖,确实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很大影响,挖砂破坏 了湿地,对水质、水下微生物、底栖的生物,都有极大破坏 但就这个工程而言,不能把采砂的影响说得太大,是否因为采砂导致水位降低过快,以至 于要修水闸?这两者还无法建立起直接的因果联系。
但是反过来说,一旦修了水闸,人为改变自然规律,把枯水期水位提高,湖区水面变大了, 通航、挖砂就都容易了,因为在水面下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