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毫米认识教学设计评课稿.doc
6页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毫米认识 教学设计 评课稿《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p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身份证、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四、教学准备 课件,1分硬币、身份证等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米和厘米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还知道1米=100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1.毫米产生的意义1)估一估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②汇报交流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④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2.合作探究,认识毫米1)初步认识1毫米①小组讨论: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②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吗?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吗?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较合适呢? ④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用笔尖指着数一数课件演示1格1格地数,得出结论: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⑤组织学生找不同的1厘米,数一数里面有几个1毫米,从而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①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吗? ②借助1分硬币、磁卡等实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时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 (4)用毫米作单位,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观念三个探究知识点的设立着眼于这一重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抽象出1毫米的长度观念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给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得到一定的发展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记好了吗?今后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吗?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王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课的伊始,王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部分王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王老师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在教学毫米时,王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长度、宽带、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王老师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画出5毫米、10毫米使学生感受出毫米很小很小这一环节教师指出思维的方向,学生根据指导要求自主学习,通过交流汇报,强化对毫米的认识与应用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反思、逐步完善,才能臻于完善第 页 共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