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主题活动方案5篇.docx
20页跨学科主题活动方案5篇 跨学科主题活动方案篇1 一、主题: 歌曲《春晓》 二、学习目标: 1.语文学科:鉴赏古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能用恰当的声音朗诵古诗 2.音乐学科:运用柯尔文手势语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体验两声部合唱的乐趣 3.美术学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景色,并画出来 三.学习对象: __级艺术专业学生 四.活动流程 同学们,说到春天,你能想到什么呢?各种景色、诗歌提到诗歌我们一定都能想到《春晓》这首诗吧? 1.鉴赏古诗:《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中国古诗词,出自我国唐代诗人孟浩然之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导入歌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某知多少插入图片和音频为学生创设春天的真实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用传统语文课的古诗朗诵的形式,朗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情绪情感 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两种情感? 制作图谱: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画面,将讨论的结果以画图的方式展示出来。
节奏处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某/知/多少 嗓音处理:前两句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表现见到春天的喜人景象;后两句可重读“落”字,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 表情朗诵:结合自制图谱,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感知旋律:学生双手打开,按四拍子韵律左右摇摆,两个八拍后,播放歌曲《春晓》主旋律为其伴奏 3.哼唱旋律:教师采用逐句弹唱的方法,引导学生逐句哼唱,体态保持前面的状态 4.辅以手势:使用柯尔文音高手势语,逐句哼唱 5.学唱歌曲:学习用适中的力度、速度,连贯、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唱前两句,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有弹性、更短促的声音演唱后两句注意装饰音和休止符的唱法 6、拓展练习: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两个声部卡农式轮唱 五.学习资源: 、电脑,鸿合白板 六.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 利用互联网查找,通过制作图谱等方式进行展示交流 七.学习评价: 本活动是一个“本土化”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旨在感受中国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美术的结合,并能用恰当的嗓音朗诵古诗、演唱歌曲。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有条理的分享探究成果,到达了预定学习目标 跨学科主题活动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市、局精神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总体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理论在实际中的作用 1、利用开学初时间,集体学习课标,领会新课改理念。
2、集体讨论各年级主题设定的可行性,制定主题研究方案 3、随时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改活动计划、提出活动过程中问题,集体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4、经常听课、评课,开展校内教研课活动,共同提高进步 5、任课教师及时认真地记好教学反思,不断累积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使全体受益 (二)、加大组内教研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积极参加校外的教研活动,及时地将最新的教学理念上传下达,做到有继承、有突破、有创新 (三)、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初步形成我校研究特色 1、活动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学校特点、地域特色,将多学科知识整合,将个人与社会整合 2、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使每一名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在活动中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开展中锻炼学生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抗受挫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过程开展: 1、明确活动主题: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期初选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2、制定活动计划、方案:根据活动主题,认真制定好计划,对于每次活动都要制定详实活动方案,明确目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预期成果等,做到活动前心中有数 3、组织活动:教师要根据计划和方案,同学生一起亲历实践并给予学生及时恰当指导以解决实际困难,并注意生成性专题以完善活动内涵 4、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及时活动总结,积累经验弥补不足,提出建议,展示成果,发展能力 五、实施保障: 1、教师要进行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为课程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2、及时制定各级各类实施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3、实行弹性课时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4、评价创新:建立学生评价表,对每位学生参加的每一项活动,做好详细记录,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身发展、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激励 5、强调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因而学科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不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更是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前提,因而本学期我们对此项工作尤为重视,并将之列之工作的重中之重。
6、舆论宣传: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家长及社会的密切配合,提高活动效率 7、资源保障:开放校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作为活动基地,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科学性 8、加强管理:落实课程实施责任制,强化过程管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做到每一次活动全程万无一失,不出事故 跨学科主题活动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了解作者纪伯伦 (2)学习借物抒怀的手法,训练朗诵和品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领会物体形象 (2)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诵读、品析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2.难点:深透理解作者笔下海浪和雨的形象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结合资料了解纪伯伦的有关情况 2.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生僻字注音,把词抄写在预习本上,注意字形并理解、记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运用阅读导言)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就感受一下下诗人纪伯伦笔下的浪和雨的形象 二、正课 (一)文识了解 结合注释,及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纪伯论 参考:纪·哈·纪伯论(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感知 1.范读(放录音,或师配乐朗诵) 学生在听读中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知诗中描绘的形象 2.练读(学生参照范读,自由练习朗读) 提示:(1)注意字音,节奏2)注意语调和情感 3.试读(学生试着朗诵,师生评价指导) 4.理解形象 (1)学生结合初读,感知海浪和雨的形象(同桌讨论)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2)从诗中找出体现这两种形象的语句并简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评价点拨。
(三)品读赏析 1.品读 (1)请两位同学(自觉)根据自己对待的领悟,有感情朗读师生听读评价) 明确:有感情的读诗,一要把握常规朗读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等,二要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住诗的感情基调,以确立语调 (2)配乐朗读,女声《浪之歌》音乐轻柔、舒缓男声《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2.赏析 让学生结合品读,谈一谈这两首散文诗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诗的形象,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角度(生交流互谈,然后展示) 明确: 形象美: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博爱者的形象,其既温柔多情,又执拗泼辣雨”被作者赋予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正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语言美:这两首诗的语言都清新流畅如《浪之歌》中,写浪与海岸的相爱,描写的十分形象入情.如:“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恋爱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表达美:这两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作者想象中的海浪和雨水与自然物理相和谐,同时文中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可感。
(四)读写链接 在人的眼中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展现着自己的情感,结合此文的学习,请选择一种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其情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之歌”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散文诗(准备下课时语文实践活动交流) 三、小结 纪伯伦的《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诗中可随时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跨学科主题活动方案篇4 一、活动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钱越来越来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而,家长给学生零花钱也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养成了看不起小钱;部分家庭用金钱代替了对子女的教育,让孩子们形成了不正确的的价值观,也使一些学生从小养成了追求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以及会养成孩子们相互攀比的坏习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零花钱来之不易,挣钱很辛苦,及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想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