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古汉语文字学期中作业答案.pdf
6页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中作业答案注 意:1、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2、务必将装订线内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否则成绩无效3、答卷时必须字迹工整,标明题号,否则无效上编音韵学第一章绪论习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2、声纽:即声母,简称“纽”3 字母:古代一个声母用一个汉字代表,被选用的汉字就叫做字母每个字母本身的声母就是其所代表的声母4、五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五种名称,即:唇、舌、齿、牙、喉5、七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其中名称,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6、次浊: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名称,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明、微、泥、娘、疑、喻、来、日”等都属于次浊音7、阴声韵: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分析的术语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 、i 、i 等8、阳声韵: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 m、n、?9、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 或喉塞音?结尾的韵母中古入声韵有p、t、k 三种韵尾,如ap、at、ak10、韵部: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韵部,简称“韵”,广韵 的 206韵就是 206 个韵部。
同一韵部的韵母必须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在中古还必须声调相同);韵头异同或有无不论11、摄:对韵部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摄”凡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韵称为一摄如“山”摄包括“元寒桓删山先仙”等7 组韵部(包括上、去、入声韵)摄的提出使复杂的韵部得到简化,便于人们了解同类韵部的特点及发展规律12、等:传统音韵学对韵母分类的概念古人根据韵头、韵腹的特点将中古的韵母分为四类,即一二三四等其中一等韵的响亮度最大,二等韵也比较大,三、四等韵的响亮度相对较小,四等韵较三等韵更小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6 页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第页 共 7 页2 13、轻唇音:辅音之一传统音韵学所谓轻唇音即唇齿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为“非敷奉微”14、牙音:辅音之一传统音韵学所谓牙音即指舌根音,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为“見溪群疑”15、舌音:辅音之一传统音韵学所谓舌音包括舌尖中音和舌面塞音,三十六字母中的“端透定泥”和“知彻澄娘”均属舌音16、齿音:辅音之一传统音韵学所谓齿音包括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和舌面塞擦音、擦音,三十六字母中的“精清从心邪”和“照穿床审禅”均属齿音。
17、全清:传统音韵学指不送气、不带音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和清擦音,如pts s18、次清:传统音韵学指送气、不带音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如p ts 19、全浊:传统音韵学指不送气、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如bdz z20:次浊:传统音韵学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mlj21、开口呼:传统音韵学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将汉语韵母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大类,所谓开口呼包括今天的开口呼和合口呼22、合口呼:传统音韵学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将汉语韵母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大类,所谓合口呼大致包括今天的合口呼和撮口呼今天的撮口呼是明代时从合口呼中分化出来的,明代以前尚未产生二、默写三十六字母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第二章中古音习题解析一、填空:1、陈彭年;26194;37(或 36、35);142(或 139、140);4;平、上、去、入;2、等韵;展示中古音系、帮助正音、方便练音二、名词解释:1、反切:反切是古代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如“冬都宗切”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6 页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第页 共 7 页3 2、尖音:古声母“精清从心邪”和细音韵母(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字音叫尖音,如“将、趣、前”等字。
3、团音:古声母“见溪群晓匣”和细音韵母相拼的字音叫团音,如“姜、去、乾”等字4、系联法:根据反切上下字探求声母和韵母的研究方法,其根据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同声调”清人陈澧发明了这一方法,他在切韵考一书中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广韵的反切上下字,得出广韵有40 个声类和311 个韵类的结论5、切韵:韵书,隋陆法言编,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 年),收韵 193 部6、广韵:韵书,宋初由陈彭年、邱雍奉旨主持修订切韵而成,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收韵 206 部,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 年)7、二呼四等:指中古汉语的韵母有开、合两呼,有一二三四等8、小韵:各韵部内同声母的字,即同音字9、平水韵:金人王文郁、南宋刘渊先后根据广韵韵目下所注的“同用、独用”字样对广韵 206 韵进行了合并,合并结果是106 韵(或 107 韵)由于王文郁在平水做过官,刘渊本身是平水人,故后人称合并后的106 韵为“平水韵”明清以来科举考试都用的是“平水韵”10、陈澧:清代著名的音韵学家,道光举人,字兰甫,广东番禺人,系联法的发明者,著有切韵考等书三、简述韵镜一书内容和作用韵镜是一部等韵书,由43 张图组成。
各图以声母为经,以韵母为纬,相当于今天的声韵配合表声调用 4 个大栏区别:平上去入声韵自上而下分别排在4 个大栏不同等的韵母用小格子区别:各大栏又分为4 个小格子,一二三四等韵自上而下分别排在4 个小格子中韵镜的作用主要是展示中古音系、帮助正音和练音通过韵镜,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字在中古的开合等呼情况假如没有韵镜这类书,每个字在中古时的开合等呼情况我们将无从知道三、默写广韵的声母:帮(非)滂(敷)並(奉)明(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见溪群疑影晓匣(云)以来日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6 页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第页 共 7 页4 第三章近代音习题解析:一、填空:1.元;周德清;19 2.明;兰茂;20;早梅;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二、举例说明什么叫“入派三声”?中古入声字到元代北方话中已经消失,消失后原入声调发生分化,变成了阳平、上声和去声,如“白石”、“百尺”、“月落”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根据改变后的声调将原入声字分别排在阴声韵的平、上、去声字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入派三声”三、简要说明汉语近代音声韵调的情况。
根据前人的研究,汉语近代音的声母共有20 个(也有24、25 个的说法);韵母共有46 个;声调共有4 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将下面的著者和书名连线周德清音学五书顾炎武切韵考段玉裁切韵陈澧汉语音韵学陆法言广韵兰茂韵略易通陈彭年六书音韵表江有诰中原音韵王力音学十书孔广森诗声类第四章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变化习题解析一、广韵声母“章、昌、船、书、禅”的拟音和今北京音jt?、qt?、x?的读音都属于舌面塞擦音或擦音试问今音j、q、x与广韵“章昌 船 书 禅”这组音有没有继承关系,为什么?没有继承关系广韵声母“章、昌、船、书、禅”变成了今音jt?、qt?、x?,今音 jt?、qt?、x?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分別來自中古牙音gk、k?、hx 等与中古齿音zts、c ts 、ss 等,故今音jt?、qt?、x?与中古“章、昌、船、书、禅”母没有继承关系二、今音zht?、cht?、sh?来自中古那些声母?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试加说明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6 页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第页 共 7 页5 今音 zht?、cht?、sh?来自中古知组、庄组、章组声母。
变化过程是,唐末宋初时,庄组与章组合为照组,元代时,知组与照组合并三、简述中古深、咸摄韵到今音的变化中古深、咸摄韵均属以鼻音m 结尾的韵母,到明代时m 尾韵消变为 n 尾韵,与臻、山摄韵发生合并,故在今音中中古咸摄韵已全部转变成了n尾韵,如“林、金、侵、音(深摄)咸、谭、严、凡”等字四、中古入声韵在北方话中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证明入声韵消失的根据是什么?中古入声韵在北方话中消失的时间是元代,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反映了这一事实,该书将中古入声字按变化后的声调分别排在阳平、上声、去声之后以扩大曲作者押韵的范围,这种处理叫做“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现象证明中古入声字在元代的北方话中已经消失五、简述中古声调到今音的变化中古声调到北京话的变化可用三句话概括,即平分阴阳、全浊变去、入派四声平分阴阳”的规律是清音变阴平,浊音变阳平;“全浊变去”指全浊上声字中的多数字变成了去声;“入派四声”指原入声字的声调分化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分别与阴声韵、阳声韵的阴、阳、上、去四声混同了第五章上古音习题解析一、有关上古声母的结论主要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主要有四:1、古无轻唇音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例如诗经小雅车攻:“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2、古无舌上音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端透定泥”这项结论也是钱大昕得出的证据如书禹贡:“大野既猪(知)史记作“既都”(端)3、娘日归泥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1)“娘”归“泥”例如:“仲尼”(娘)三苍作“仲屔(泥)又如“泥”以“尼”为声符2)“日归泥”例如“诺”(泥)以“若”(日)为声符,“溺”(泥)以“弱”(日)为声符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这是近人曾运乾得出的结论1)喻三归匣指中古喻三(即云母)上古读作匣母,例如“魂”(匣)以“云”为声符,“缓”(匣)以“爰”(云)为声符2)喻四归定指中古喻四(即以母)上古读作定母,例如管子戒“易(以)牙”,大戴记保傅篇作“狄(定)牙”稻”(定)以“舀”(以)作声符二、清代对建立上古韵部做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哪些人?他们的古韵分部各是多少?主要有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太炎、黄侃,他们的古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6 页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第页 共 7 页6 韵分部是10、13、17、25、18、21、21、23、28。
三、默写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名称上古声母表:上古韵部表:四、简述“阴阳对转”的基本内容阴阳对转”指阴声韵到一定时期会转变成阳声韵,阳声韵到一定时期会转变成阴声韵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它是由清人孔广森提出而由章炳麟进一步发展完善起来的阴阳对转”应该叫做“阴阳入对转”,即阴、阳、入三类韵在发展中可以相互转化五、“因声求义”的理据是什么?“因声求义”的理据主要有二:1、古籍中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或相近的;2、汉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意义往往是相通的六、下列词哪些在古代属于双声的词,请指出并说明理由10 分)1、双声词在上古它们的声母均属重唇音2、双声词在上古它们的声母均属舌头音3、双声词在上古它们的声母均属见母4、非双声词在上古,它们的声母分别属于“心、以”二母5、非双声词在上古,它们的声母分别属于“匣、定”二母6、非双声词在上古,它们的声母分别属于“清、初”二母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6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