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导游词.doc
26页福州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游导游词 参观景点路线:杨桥路(双抛桥、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郎官巷(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塔巷-—南后街(刻印印书雕塑、同利肉燕)——衣锦坊(水榭戏台)——黄巷(小黄楼)——南后街(花灯雕塑、马鞍墙、叶氏民居)-—安民巷-—文儒坊(乡约碑)—-宫巷(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南后街(甘液境、蓝建枢故居)——吉庇巷、光禄坊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在2009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 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
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ﻫ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 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杨桥巷 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由巷变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为杨桥路.旧时杨桥巷东头南面有“台湾林”大院,因为这个大院就有海峡两岸的一段佳话.陈宝琛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访台时,结识了台湾板桥林氏家族的林维源,促成了他的二妹陈芷芳与板桥林家结亲,陈芷芳嫁给了林维源的侄子林尔康。
甲午海战后,林尔康携妻带子渡海来到福州,在杨桥巷建楼盖屋定居,林尔康女儿林慕兰,嫁给了严复的三公子严叔夏为妻.严叔夏1952年至1956年曾任过福州市副市长严复的孙女严倬云和严停云都是响誉台湾妇女界的名人严停云以姑姑华严的姓名为笔名,创作了大量散文,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严倬云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嫁给后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的辜振甫辜振甫先生因“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严倬云从小在福州长大,后到上海读书十几年,再后就随母去了台湾人们从上面的史实,不难看出海峡两岸千丝万缕的源缘关系,两岸本是一家人 【双抛桥】 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至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在古代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荫,称为“合抱榕”,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传之久远.“合抱榕"被市民评为“十大榕树”,可见它在福州市民中的位置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继续造福过路的人们. 【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 我们现在所处的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
林觉民,闽县(今福州市区)人,辛亥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从小就有叛逆性格天资聪慧的他厌恶八股文,13岁那年在被迫参加童生试时,他在试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第一个走出了考场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3月3日,林觉民放弃了他十分珍惜的留日学习机会,为筹划广州起义,由日本来到香港3月底,林觉民返回福建家乡,召集同志,赶制炸药林觉民投身革命,卖掉家产用以制造炸弹,他的妻子陈意映不但不反对,还拿出自己的首饰和陪嫁来支持他.林觉民运送炸弹出城时要把这些炸弹放在棺材里,然后要一个女人来扮做寡妇哭她丈夫,这个女人本来他是要陈意映来装扮的,陈本人也很愿意,但是,林觉民考虑到陈已身怀有孕,就另选了别人1911年4月24日,离起义只有三日了,林觉民料定此去九死一生天亮前,他写下了《禀父书》和《与妻书》两封绝笔.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与方声洞等率先袭击总督衙门,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在堂上发表演说,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林觉民被捕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到光禄坊。
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在《禀父书》里写道:“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怒之 《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殷殷的情意和深深的歉疚,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新婚不久,陈意映就曾请求林觉民远行时能将她带上,生死都愿相随二十多开前,林觉民从家中离去时,陈意映无奈地靠在门上看着丈夫身影越行越远,泪眼婆娑,心乱如麻,却绝没想到那竟是永绝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竟然以这样的文字与妻子“如晤”,怎么能“如晤”?!陈意映望断秋水,等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悲恸吾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正是因为“至爱”,所以才是至痛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一封《与妻书》,海峡两岸不约而同都将它收入中学课本。
印尼、新加坡等国的华文教材中,据说也有它的位置 林觉民故居也是“世纪老人”——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的故居林觉民被捕后,林氏家族逃离此宅,房屋卖给冰心祖父谢銮恩隔墙外南侧“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塾课徒之所,这里培养出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屋里的柱子上还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虽然时间不长,但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这样回忆到:“我们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 南后街林觉民、冰心的故居,同时也是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的祖居林长民与林觉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1919年林长民在国内报刊上率先披露巴黎和约的内容、从而引燃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林徽因是作家和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参与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同时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南后街 ﻫ 【牌坊】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牌坊正面中间一对是由郭道鉴撰联、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字体为行草)的:“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据史书记载,宋代福建共有7607人中进士,其中有22位状元,按人口比例为全国第一;明代福建有2410人中进士,在全国名列前茅;清代有1337人中进士,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从三坊七巷大宅走出的,仅仅一条文儒坊,1958年以前,保留下来的“解元”、“世进士”等纪念金榜题名的御赐牌匾就达十余面之多。
近代三坊七巷更是才子扎堆当地人说,因为金斗河与安泰河围绕着三坊七巷呈人字形叉开,活像一本翻开的书本,所以,这里的子弟格外善于读书. 旁边一对是柯云翰书写(字体为行草)的“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作为三坊七巷中轴的南后街,曾经试馆林立,每逢乡试,各州县员生云集而来,书声琅琅,意气奋发南后街与位于和平门外北京琉璃厂单说古旧书店就有24家之多,花灯店更比肩接踵,达数十家之多,绚丽火红,一路绵延而去清末举人王国瑞在此处游览时,一时兴起,感慨吟出一名“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就是这个人,第一次将南后街与琉璃厂类比了起来 郎官巷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在七巷中,郎官巷的长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了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它略微弯曲,所以,当年它的长度据说列七巷之首.在郎官巷原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