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2资料讲解.ppt
58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Date本章重点内容: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DateDate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Date祖国国土国民国家祖 国文化Date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Date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眷恋,这种爱不仅体现为因拥有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更应是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与统一;因国土存在不足之处,而去改善它、建设它, 协调、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家园故土更加美好Date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人”或说“人民”是构成“祖国”或“民族”的最基本的要素正由于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进步的社会制度,才使得祖国源远流长, 成为富有实际内容、富有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爱人民是对祖国山河的爱的深化和拓展,是爱国主义更深层次的内容Date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v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Date4、爱自己的国家 国家和祖国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祖国是由人民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国家是这种社会共同体的政治表现形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
其职能的发挥对于其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起着十分明显的制约作用,它的兴亡盛衰与其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和休戚与共Date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Datev古代爱国主义传统v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运动是同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和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相联系的v缔造、维护和捍卫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抵御外侮,维护统一,成为古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岳 飞:“精忠报国”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Date近现代爱国主义主题从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是紧密围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内容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推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成为了近现代爱国主义的主题Date现阶段爱国主义的主题: “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同维护祖国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了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Date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内涵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Datev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v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v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v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Date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v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Date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v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Date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v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v社会主义在中国,集中地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v爱爱国主义义首先就体现现在对对社会主义义中国的热爱热爱 上,这这是中华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坚须坚 持的立场场和态态度v爱社会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以及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Date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v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基本要求v在这这个问题问题 上,爱爱国与否是最大的政治分野v只要站在拥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上,深明中华民族的大义,就能够在政治上求同存异,就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奋斗。
Date邓小平指出:v“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Date二、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v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政治、文化一体化v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v理解:v爱爱国主义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义v爱爱国主义义与大国沙文主义义 Date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v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Date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v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v团结统一 v爱好和平 v勤劳勇敢 v自强不息 Date所谓“大一统”情怀,是指历代国人追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反对分裂的爱国情感,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多次起伏跌宕,既有过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有过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但要求“大一统”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1)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Date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的周王朝,是一个具有中央集权制雏形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标志着“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各自为政孔子主张“拨乱反正”,恢复一统他称赞管仲的功绩,说:“霸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即匡天下于一统,一统于周春秋公羊传中的:“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则标志着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最终形成秦汉之际,公羊学派盛行,“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从此便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积淀Date后人之所以推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是因为他们结束了群雄割据的“乱世”,实现了国家的“一统”局面,顺应了时代和民族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历史上的祖逖、岳飞、陆游、辛弃疾等人之所以成为后人敬仰的爱国英雄,就因为他们在世之时都力主收复失地,维护国家的“一统”局面他们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南宋陆游临终前曾作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此诗充分表达了对失地不能收复,国家未能“一统”的悲痛心情Date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
2)爱好和平: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Date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平主义思想协和万邦是在尚书尧典中就提出来的在处理民族间关系时,中国人主张以仁政“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汉书禹贡传),强调普遍的人类博爱对外族要和,表现为信任、尊重,不轻视,不敌视,使其与华夏族相互融洽,加强联系,共享太平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来,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举世闻明的礼仪之邦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发展西域交通,郑和七下西洋,著名的“丝绸之路”等,是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Date“和为贵”,孔子这句名言所体现的精神,一直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之中黩武主义向为中国古代社会舆论所批评,而和平主义则为社会大多数人,特别是精英阶层所一致认同比如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ate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勤劳勇敢是形成最早、普及最广、传播最久、最受欢迎的美德之一,有着永恒的意义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走进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勤劳勇敢都蕴含其中,数千年的历史已把勤劳勇敢沉淀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3)勤劳勇敢: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Date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之宝,立国之本。
远在古代,人们就把勤俭看作修身、持家、平天下的必备的品质和要求,他们笃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认为恪守勤劳与节俭,为人必正,理家必富,治国必成历史与事实都证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Date 勇敢是人们在面临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志特征它是一种临危不惧、不畏艰险的英勇斗争精神勇敢作为一种美德,与懦弱、胆怯相对应,但它不只是表示剽悍和强壮,它还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勇敢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惧强御”、“勇者不惧”强调的就是人们在面对权势和强暴时,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中华民族具有勇敢的性格,对内反抗压迫、对外抵抗外侮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民族史中其次,勇敢是一种以仁义为基础的胆识,只有深怀仁爱之心、遵循道义的勇才称得上“大勇”古人强调“勇于义而果于德”,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赴汤火,蹈白刃”在所不辞的见义勇为的精神Date在为学从政方面,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无一不是通过勤奋的攻读和顽强的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业广惟勤”、“报德明功,勤勤恳恳”是为政的最基本要求,尚书中强调为政者要以周文王等人为榜样,不贪图安逸,废寝忘食后世致力于事业学问的有志之士,也无不刻苦。
唐代杜佑30年时间写成了通典;明代的李时珍30余年修成本草纲目;清代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宋元学案,是从黄宗羲开始,经过黄百家、全祖望、王梓材等先后补充订正,才最后完成的古人刺骨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等勤奋好学的故事更是世代相传Date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既是个人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刚毅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从古代的“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近代直到当代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斗不息的精神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这是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历尽沧桑而不倒、屡遭劫难而不灭的“东方不败”之国的根本原因4)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Date其一,锲而不舍、知难而进,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渊源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而著称于世盘古开天地”的气魄,“女娲补天”的艰辛,“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坚毅,“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著,无一不凝结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无一不是对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Date其二,奋发进取、刚健有为,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精神实质它强调发挥行为主体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些都透射出奋发进取、愈挫愈奋、刚健有为的精神Date其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革新、创新的过程,它蕴涵着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的基本要求诗经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汤之盘铭所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畴老人常言中的“与日俱新”等都说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内涵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内容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也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内容离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精神,自强不息就会成为一句空话Date 古人在创造这些精神的同时也把它们凝结在文学与艺术当中,与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些自然物象相联系,以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方法,通过艺术的语言传承下来松的傲岸、竹的劲挺、梅的凌寒,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都是人们获取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榜样。
孔子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画家郑板侨一生以画竹为乐,通过画竹子来表情达意,正是看中了竹子亭亭劲节、宁折不弯、节节向上的精神品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在描写雪后的风景在其它艺术形式中表现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