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然地理学个人整理.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75973646
  • 上传时间:2022-04-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1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代自然地理复习题1、自然地理学及其性质答:自然地理学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经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自然地理学性质:一、综合性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它涉及到四个圈层也就是说它研究的对象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表环境因此多要素的融合就变成了自然地理学的特征由于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多要素构成的特征,决定了自然地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多要素的融合,多学科的交叉,决定了自然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二、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可以说,地理学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三、环境性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自然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也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但是一定角度上来说,他们又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性变成了地理学的另一个性质。

      四、系统性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多要素的组成的地理表层环境,如果不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就难以弄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因此系统性也就成了地理学的性质之一实际上,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2、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科学、生物学之间的关系答:(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2)自然地理学研究大气圈、水圈、石圈、生物圈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地表环境它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一起,并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自然地理学是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多学科的交叉,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而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自身特色与体系的综合3、试述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答: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1. 地表环境的形成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质,并通过生物链引起地表系统中的物质小循环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2. 引力的影响,由于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这是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基础与背景由于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潮汐作用对于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3. 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陨石撞击地球,也会改变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二是陨石撞击导致地震三是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四是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4. 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的交换,尽管数量并不很大宇宙尘埃与陨石降落地球表面,参与地表系统物质的循环;大气层上部一些大气分子也会逃逸到宇宙空间中去太阳活动不仅会干扰地球的磁场,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地面的气候与人类的身体健康4、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变为0o ,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将会减小;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由于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都在赤道,赤道附近地带将会比现在热,而中高纬度地带将由于缺少太阳辐射而变的更加寒冷,径向热力递度将会增大,从而导致径向环流加强;极昼、极夜现象不再存在;热带宽度将会减小,而寒带宽度将会增大。

      季风区降水将会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将会减少;纬度地带性将会变得更加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将会减弱等等5、试述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答: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西洋海岭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世界地震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6、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14 -答:  EW走向张性断裂、SN走向压性断裂、NE和NW走向剪切平移断裂南北向的张裂隙或正断层、东西走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剪切断裂或平移断层;反过来,如果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岩石上发现这样组合的构造现象,那么可以反推形成这组构造现象的主压应力为南北向7、阐述夏季与冬季地面大气系统和近地面风向的变化答: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主要的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均,引起了海陆气压场的季节变化,这在亚洲东部表现得特别明显,形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夏季,亚欧大陆强烈受热,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并扩张,气流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亚欧大陆迅速冷却,近地面形成特别强盛的冷高压,而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逐渐退缩低压扩展,气流从大陆流向海洋,形成冬季风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和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夏季,赤道低压带移到赤道与10N之间,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向为西南季风;冬季,赤道低压带移到南半球,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盛行东北信风西南季风比东亚季风稳定,每年的4-l0月在印度半岛及我国云南地区盛行8、阐述全球降水的分异规律以及12-2月和6-8月的差异答: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用大气湿度表示,可以通过降水量的多少反映出来大气湿度和降水的分布主要与大气运动和海陆分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地表面的蒸发,尤其来源于占地表面绝对优势的海洋的蒸发,海洋成了大气中水汽的稳定源区,而陆地则是水汽的相对汇区。

      因此海洋上空水汽充沛,湿度大,而陆地上空相对缺乏,湿度较小沿海地区,随着向陆地内部的逐渐过渡,湿度也逐渐减小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全球降水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1)降水从赤道到极地出现了两个多雨带和两个少雨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和极地少雨带这可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20上反映出来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大气环流状况不同赤道地区气流辐合上升,副热带地区和极地区气流下沉,温带地区冷暖气团交汇,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于是,随着纬度的不同,大气湿度以及降水都各不相同:盛行上升气流的赤道地区及天气系统活动频繁的中纬度地区,大气中水汽丰沛,盛行下沉气流的副热带地区及极地地区,水汽含量少;这样,全球的大气湿度及降水的分布就具有了一定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2)经向地带性分布规律海陆的分布则使降水的纬度地带性遭到破坏,而呈现出非地带性(经向地带性)特征,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越往内陆降水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这同样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显著通常情况,海洋上降水多于陆地;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而内陆干燥少雨,且越接近海洋的迎风海岸,降水越多,随着向内陆的逐渐深入,湿润程度逐渐减小,降水越来越少,直至形成干旱的沙漠。

      湿润程度向内陆减小的快慢,与陆地的地表形态有直接关系比如西欧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可长驱直入,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同纬度的南美地区,由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湿润气流的深入,使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局限在狭窄的沿海地区3)垂直带性分布规律降水的这种随着高度的变化,也形成了降水的非地带性(垂直带性)分异规律在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降水量不同山麓地区降水较少,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流逐渐上升,到凝结高度开始降水,且降水量逐渐增加,到达一定高度(最大降水高度)后,降水量又趋于减少此外,局地条件的差异也导致了气温和降水的非地带性分异 因此,海陆分布和大气运动等因素对大气湿度及降水的分布影响很大:大气运动,尤其是大气环流,不仅直接影响着大气湿度,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水汽的输送(特别是经向输送),从而使降水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而海陆分异是形成大气湿度和降水的非地带性(又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差异:这两幅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季节性12-2月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而6-8月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所以12-2月北半球降水较6-8月少,南半球则相反。

      而亚洲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所以6-8月降水多于12-2月西欧主要是海洋性气候,所以降水变化不是很明显赤道地区全年降水都比较均匀在南半球的一些中低纬地区降水很少,主要是由于受到寒流的影响,如南美洲西部的秘鲁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全年都比较干旱;以及非洲西部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终年降水也比较少9、说明全球各地的水分平衡特征以及海陆水分平衡的差异答:从全球水分平衡中可以看出,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水量是平衡的;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陆上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海洋气团在陆地降水中起主要作用差异:海洋是大气的水汽源区,而陆地是水汽汇区海洋表面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而适当的平流条件下,水汽从海洋上空输送到陆地上空,使陆地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空气的湿度增大,雾日和降水天气增多10、阐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特征,并说明其原因答: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此外,洋流按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指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寒流则相反洋流按其流经的地理位置又可分为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沿岸流等洋流分布有以下特点:⑴ 以南北回归线的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形成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⑵ 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的气旋型大洋环流⑶ 南半球中高纬度为西风漂流⑷ 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⑸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反时针方向的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顺时针方向的西南季风漂流影响中国的洋流有黑潮及季风漂流等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成因: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密度差异、流体的连续性形成的补偿作用、陆地的形状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其中,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海流的流向并不与风向完全一致11、读图7-14(P170)阐述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并由此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加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