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pdf

17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94412022
  • 上传时间:2019-08-0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65.54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是维果斯基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提出的,关 注文化与智慧的传递,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阅读专栏阅读专栏 2-12-1 维果斯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苏联(俄 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自幼聪颖好学,机 敏过人1917 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 史哲学系,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 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 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 1934 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 年仅 38 岁 维果斯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该理论强调人类 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 人的活动中借助语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 理论 维果斯基为后世留下了 186 种计 200 万字的著作主要著作有: 《意 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 、 《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 、 《高级 心理机能的发展》 、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 、 《心理学讲义》 、 《思维 与语言》 。

      被誉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一)心理发展观(一)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产生和 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 到成年) ,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 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斯基指出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如随意注 意、逻辑思维等) ,使具有低级机能的生物个体变为具有高级机能的 人,同时个体的生物基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起 着特殊的作用 (二)高级心理机能(二)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即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前 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等,是消极适应自 然的心理形式低级心理机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这些机能是不随意 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就反映水平而言,它们是感性的、形象 的、具体的;就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是直接的、非中介的;就 这些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发展的结 果,因而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它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的结构的发展尤 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特有的,如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等。

      高级心理机能的特征主要有:这些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 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就它们的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 象的, 也就是说在各种机能中由于有思维的参与从而使它们发生了本 质的变化;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 的; 就其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从个体发展来看, 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 与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经历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动物的生物种 系发展过程,一种是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是社会性的两种过程在 原则上并不相同,互不依赖但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两种过程 相互交融正如维果斯基所言: “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问题的全部 特点、全部困难就在于这两条路线在个体发展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实 际上形成一个统一而又复杂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儿童个体发展的过 程中,既有生物种系的发展过程,又有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是在与周围人交 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心理机能受社会制约,交往是 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基础, 人在社会生活及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 和发展了各种人造工具,用以调节人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交往中,随 着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他们的高级心理机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狼孩”的例子证实了这一点,由于“狼孩”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没 有与人的交往和沟通, 即便有健全的大脑, 也不能形成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法运用到心理学中, 强调在社会环境 中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意识和心理的发展, 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历史的产物反对从生物学的角 度仅把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看成是生物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批判了唯 心主义的历史观点,把文化的发展看成是意识机能不断完善造成的 (三)工具说(三)工具说 维果斯基提出的工具理论解释了高级心理机能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机 制他将人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具有的自然行为,另一种是 人所特有的工具行为而工具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人 类借助这种工具进行物质生产,提高物质生产能力,如斧头、电锯、 起重机等;另一种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产工具,即心理工具,帮 助人们提高精神生产能力,使心理机能发生质的改变最初的精神生 产工具只是简单的符号、记号,后来逐渐发展出现了文字、语言,精 神工具越复杂,心理机能越高级 物质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的是客观世界的变化,而精神生产工具 指向内部, 影响人的行为本身。

      两种生产工具虽有区别却也密不可分, 精神生产工具在物质生产工具使用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 而使用 精神工具的同时也促进了物质生产工具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当儿 童出于某种目的能够使用某物体时,便标志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心理工具不仅要能改变外部物质,而且能够作用于人的内部心理,能 够将低级心理机能转变为高级心理机能,起到中介的作用 关于精神工具的作用机制,维果斯基提出了中介结构的理论模型他 认为,动物的心理机能是直接的,而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相对于低级 的心理机能多了一个中介环节,心理工具在中间起到中介的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首先,语言在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 中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 语言是儿童认识与理解外部世界的中介工具, 儿童在语言的中介下完成各种学习,促进了认知的发展,这也是人能 够完成动物所不能完成的任务的重要原因其次,语言成为人类社会 交往和活动的工具儿童借助语言进行社会性互动,与他人的交往和 沟通离不开语言的帮助, 通过语言人与人之间完成思想的沟通的文化 的交流,进行各种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第三,语言成为儿童自我 调节和反思的工具儿童将语言符号内化,在没有外部控制的情况下 依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起初儿童先要认识到动作与声音的意 义,如张开双臂意味着让成人抱之后要建立动作和语言的联系,主 要体现在婴儿期学习到能够引起成人注意的动作及手势, 掌握了语言 之后, 儿童通过与自己的对话 (即自我中心语言) 来管理自己的行为 如家长告诉儿童开水很烫,不能用手直接触碰,当儿童再次看到开水 时, 便会告诉自己开水烫不能碰 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过渡性的言语, 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状态 这种自我中心语 言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尤其是面临有难度的任务时,自我 中心语言表现地尤为明显 大量使用自我中心语言的儿童能够更有效 地解决问题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自言自语变为不出声的语言 (四)内化说(四)内化说 在工具理论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内化说内化过程的实现主要 借助于人类的语言, 只有掌握了言语工具, 才能将直接的、 不随意的、 低级的心理活动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儿童数 物体个数的过程, 开始需要出声地数出物体的数量, 随着儿童的发展, 渐渐地将出声的数转化为在心里默数,最后可以省略中间环节,直接 说出物体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在语言的中介作用下得 到内化,形成更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两条客观规律: (1)人所特有被中介 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 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 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2)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 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 程的结构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工具的中介下,由 外部转化到内部如教师教刚入园的儿童如何接水,最初阶段,儿童 每次接水教师都要讲一遍规则,儿童便按照要求去做时间久了,即 使没有教师的提醒,儿童也会自觉地按照老师之前的要求去做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开始指导性的语言对儿童而言是一种外部控制,逐渐 地,儿童掌握了规则,并实现了规则的内化,即便没有教师的督促和 要求儿童也可以按照要求做好,儿童能够管理并控制自己的行为,由 外部控制转化为内部控制 在内化说的基础上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 “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 集体活动、 社会活动, 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 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 作为孩子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人 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互动和交往, 并且是一个 不断内化的过程,由最初外部的、集体的控制转化为内部的、自我的 控制,便实现了心理机能的两次登台。

      (五)活动说(五)活动说 20 世纪 20 年代,维果斯基将活动的概念运用于心理学,活动理论是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理论强调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重视人与人之间 的互动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维果斯基用活动理论解释了活动与儿 童发展的关系,他提出: “奠定教育过程的基础应当是学生的个人活 动 ”而“教育者的全部艺术应当归结为只是指导与调节这种活动 ” 在重视活动作用的同时,维果斯基认识到活动和意识的统一性意识 与活动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活动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因此可以通过对 活动的客观研究, 将意识物化, 进而了解意识 根据马克思的活动观, 意识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在维果斯基关于活动与意识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 他强调活动是人心 理和意识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儿童高级心理 机能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中介的作用 阅读专栏阅读专栏 2-22-2 维列鲁学派 维果斯基学派又称“文化历史学派”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由维果斯 基创立,核心成员有列昂节夫和鲁利亚,因此又称为“维列鲁学派” , 是当代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心理学派。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及方法处于混乱 状态,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统一不一致的概念、 规律等基于此,维果斯基积极投身于对传统心理学的改造,将马克 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中 维果斯基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他提出“忽略意识问题,心理学就会给自己堵塞通向研究人的比 较复杂行为问题的道路” ,如果我们“把意识从科学心理学的范围内 排除出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过去主观心理学的二元论与唯灵 论” 开始是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特别支持维果斯基的观点, 他们自发形成了 一个团体探讨学术问题,后来这个群体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苏俄心 理学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别该学派的研究进一步证 实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与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 因此 称为“文化历史学派” 学派成员中贡献最突出的要数列昂节夫和鲁 利亚两人,所以有人以三个人的名字命名“维列鲁学派”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思想二、维果斯基的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最近发展区(一)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的发 展水平, 第二种水平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间的距离。

      例如,一个 7 岁的儿童,在没 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 7 岁半儿童的题目,儿童独立完 成的发展水平就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第一种水平;而在成人的 帮助下便能够完成 9 岁儿童的题目, 这个时候达到的水平就是儿童的 潜在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