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普通高中发展状况简介.doc
28页韩国高中发展状况简介(一)韩国高中的结构韩国的高中是在初中教冇的基础上,以对学生进行高中阶段的普通教冇或专门教冇为 目的的教育机构韩国的高中按设置的主体可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高中三类在国立、公立高中内,可 以附设广播函授高中,为过早T作的初小毕业生提供相当于高小水平的教育;在产业体附近 的高中,可设置夜间制特别班级,以便对在产业体中工作的青少年进行高中教冇韩国的高中按课程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普通高中,其任务主要是向高等教 育机构输送生源,进一步培养“具有高级头脑的人才”;二是职业高中,主要任务是培养社 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劳动人才;三是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并设在一起的综合高中此 外,韩国还设置了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科学高中等,它们一般采用职业高中的课程韩国高中的目的和目标韩国高中的修业年限为3年按照《韩国教冇法》的规定,高中应当努力达到以下各 项目标:(1) 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初中教育的成果,培养作为中坚国民所必备的品性和技能;(2) 培养对国家、社会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3)培养学生白觉的民族使命感和决定符合个性的未来出路的能力,增强体质,提高 学生的一般教养,培养专门技能。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韩国高中教疔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健全精神和健壮身体的人才,能白 觉地决定并承扌 1!个人和社会的T作的自主性人才,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合理有效地解 决问题的创造性人才,尊重他人、热爱H然、能正确判断并行动的有道徳的人才三)韩国普通高中的发展状况由于实行了初中免试入学制度和高中的平准化政策,韩国的中等教冇在量的扩张方面取 得了令人陋目的成果高中的入学率从70年代后期开始急速增长,在1985年超过了 90%, 1997年为99. 5%从70年代麻期开始的高中学生数的高速增长到1990年开始逐渐减少,但 从1996年开始又显示出增长的趋势o 1998年高中生的总数为2, 326, 880人,比1995年增 加了 169,000人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生数的变动情况看,在逐渐向普通高中偏重,普 通高中学生所占的比例在1990年达到最高,90年代初期虽显示出略微下降的趋势,但从1996 年开始普通高中所占比例又有所增加1998年,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数的比例为59. 8 : 40. 2,在校生数的比例为60 : 40这说明,虽然从5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不断制定振 兴职业高中的政策,但由于受到崇尚人文的传统观念和高学历主义思潮的影响,高中的结构 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
同时,由于财政上的不足,私人、团体等也大部选择开办费用相对低 于职业高中的普通高中1998年,普通高中学生中的52.0%在私立高中就读在职业高中方 面,私立学校数只占高中总数的42. 1%韩国文教部为了加强普通高中的非升学者的职业教育,使Z能够有各种各样的适合白己 能力的出路选择机会,而努力改革高中教冇体制,在普通高中设置职业课程经过多次改革, 在普通高中设置了人文•社会课程、白然(理科)课稈和普通职业课稈,并配置了其他完成 其教育目标的必要的课程普通高中的教师数在1998年为61, 680人,师生比为1 : 22,这比小学的1 : 27少一些, 但比初中和职业高中的1 : 21多一些高中平均每班的学生数为49名,比小学的35名和初 中的41名、职 业高中的47名多一些1998年高中学生的生均公共费用为2, 369, 000韩元,高于小学的生均费用2, 183, 000 韩元,但低于初中的2,911,000韩元二、韩国的历次高中课程改革由于课程开发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且又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问,从1980年起,韩 国教冇部就将课程基础研究、课程基木指南和具体指南的草案拟订、国定木或第一种图书的 编写等任务委托给韩国教育开发院(Korea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stitute, KED1) 0课 程基础研究包括对当时课程的适应性和冇效性的分析、必需事项的评价、国际课程比较研究、 课程和学科教育趋势的调查分析、综合课程调查、教科书系统改进研究等。
课稈基木指南(教学计划)包括四部分: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各级学校课稈忖标;各级 学校学科内容纟R织和时间分配;备级学校课程管理的指导方针备学科的具体指南(教学大纲)包括:各学科的内容和H标;各学科在各年级的日标和内 容;指导和评估各学科的方针、方法韩国课稈改革的稈序如下:首先,政府做出课稈改革决策;然后,教有部主持改革 行政事务,并授权韩国教冇开发院及其课程研究开发部进行课程基础研究,韩国教冇开发院 根据需要组织课稈改革咨询委员会、幼儿园课程委员会、小学课稈委员会、中学课程委员会 和备学科课程委员会,草拟备级教学计划和备科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最后,韩国教育开 发院纟R织试用修订,并向教冇部呈报试用结果,由教冇部审批和颁布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新教材由于教学计划先由教育专家制订,各科教学大纲由学科专家制定,所以两者经常出现不 -致的情况,在各学科大纲中反映不岀教学计划中的指导原则及各级学校课稈日标例如在 第五次课程改革中,教学计划体现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学科理论,而各科大纲却是以训练为中 心的理论由上可知,韩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制度都是高度集权的这种集权 正在朝着分权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计划方面,第五次课程中改革规定,高中课程由84课时 公共必修课程、108〜120课时选修课程和12课时特别活动三部分组成,其修读科目及各科 目课时均由教冇部统一规定。
而在第六次课程改革中,高中课程的三个组成部分是86课时 公共必修课程(含特别活动)、106课时的必修课稈和12课时的选修课稈,依次由教冇部、 市道和学校决定从1954年韩国人白己决定并制定课稈开始,迄今已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下面就对这 几次课程改革加以简要介绍第一次课程改革(1954^ 1963年)根据《韩国教育法》的规定,韩国决定白己制定基础教冇课稈,于1954年公布了课稈 与课时分配标准,于1955年公布了高中的课程,这就是第一次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旨在全 面更新韩国的教育,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改革的基本方针是:⑴在课程中要体现教育法的精神;⑵课程立足于教育现实,是渐进式的,同时又是进步的;⑶课稈的内容要恰当,是必需的最少量,内容2间要紧密联系,是使全人教冇成为可能 的课程;⑷课程要重视受教冇者的身心发展过程,与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相…致,报大稈度地发展 每个人的个性和素质;⑸课程要具有通融性和伸缩性二) 第二次课程改革(196加1973年)1963年,韩国文教部进行了第二次课稈改革,这是一次“以生活为中心”的改革文 教部明确宣布:“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生活经验是中学课程内 容选择的基础”。
这次课稈改革是主要伟I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展开的,课程构成的特点 如下:⑴为了培养具有民主信念、精神和能够发展民主生活的人,课程中要包含最适合于 人才成长的学习经验;⑵课程中要包含可以培养独立自尊的民族风气和国际协作精神的具体学习经验;⑶课稈中要包含能够培养解决口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有用的技能和科学 的生活态度的学习经验;⑷课程中要包括可以克服贫穷和增进经济效益等所需要的学习活动;⑸课程中应该包括在培养具有健全精神和健康体格的国民方面可以育接做出贡献的学 习活动;⑹为了使国民具有可使生活单纯、明快的审美情趣,开发每个人丰富的个性;⑺更新以形式和抽象概念为主的道徳教冇,确立具有一贯性的指导计划,注重实行 实践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动地参与这次改革较好地克服了过去偏重知识、脱离现实的弊端,真正体现了以生活和经验为中 心的原则,这既是美国实用主义、生计教厅思想的反映,更是当时韩国社会的迫切需要三) 第三次课程改革(197/ 1981年)1973年开始的第三次课程改革所确立的基木方针和一般目标,强调道徳思想教冇和知 识技术教冇的有机组合,强调白我实现与国家发展的协调统一其基木方针包括三个方血:⑴提高国民素质涵养,即弘扬民族主体意识,创造以传统为基础的民族文化,协调个人 与国家发展的关系;⑵强化人的教冇质量,即加强价值观教冇,克服非人性化教冇倾向,侣导勤勉与合作精 神;⑶更新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即培养基本能力,把握基本概念,培养判断能力和创造能 力,加强产学合作教育。
课程的一般目标则扼要地界定为白我实现、国家发展和民主价值1973年的课程改革追随了世界上“学问中心课程”的浪潮,但忽略了基木概念的理解 和运用加上整个社会和教疗的条件不足,使这次课稈改革只是追赶时代潮流把上次的生 活中心课程改为学问中心课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li的四) 第四次课程改革(1981 〜1987年)韩国第四次课稈改革大纲颁布于1981年,高中于1984年正式开始实施这是一次“人 文主义导向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总的H标是旨在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实施系统的国民精神教育, 适当增加科学技术教冇的内容,最终实现全人教冇的目的具体而言,总的课稈目标或指导 原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曲得以体现:⑴确定未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未來社会的人才标准是培养健康的人、爱美的人、 有能力的人、有道徳的人和H主的人;⑵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儿童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强调以兴趣、活动、探索、 经验和技能为中心的必要性,其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诱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Z 将知识、技能等融会于各种游戏之中,以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进身体健康;⑶实施全人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学生在智、徳、体、技等几方面发展。
为此,培 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体魄、丰富情感和坚强意志的人,提高学生科学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增进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真感、责任感、纪律性,教育学生具有民族共同体意识;⑷强调系统的国民精神教疗将国民精神教存的内容首先反映在道徳科和社会科上,其 次是国语科,再次是算术、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实科等课程五) 第五次课程改革(1984 1992年)随看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演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国际竞争的加剧、教育质 量的提高等时代的特征和要求,韩国政府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冇发展战略构想的同时, 于1986年再次委托韩国教冇开发院对课稈进行修订,即进行第五次课程改革-1988年,公 布了高中的课程改革方案这次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培养主导信息化、开放化和国际 化的高度发达的21世纪社会的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徳的韩国人”1・课程的总目标此次课稈改革所确定的总目标是:⑴健康的人具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意志、健全的趣味、丰富的情绪;⑵有自主精神的人:有主体的自我意识,有自律的决定能力,有开拓进取精神,有明确 的国家意识;⑶有创造性的人 有基木的学习能力,有科学探索能力,有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 创造性的思考能力;⑷有道徳的人: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尊重人的态度,有健全的市民意识,有人类共荣 意识。
显然,上述目标是主要从徳、智、体三方血加以界定的2. 高中课程的目标此次课程改革所确定的高中课稈的日标是:⑴符合身心的急速成长和发达,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和谐的人格,具有顽强的体力和 尼、志;⑵通过健全的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道徳的判断力,使学生具有为增进国家社会的发展 和人类幸福而服务的态度;⑶增长关于语言、数理等的学习和生活所必要的基础技能,培养逻辑的创造性的思考 力,并能够使之灵活运用;⑷使学生能够理解关于白然和社会的基本原理,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研究能力,合理 地进取并开拓生活;⑸培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能够以丰富的惜感来生活,具有广泛的兴趣、关心和多 样。
